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

试析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析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

"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热潮居高不下,但是在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指出高校新校区建设规划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新校区建设 规划设计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发生了变化,院校扩招力度不断加大,院校合并加剧,高校招生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许多“万人院校”、多校区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我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力证明。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也为高校的基本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扩大占地面积,建设新的校区,高校为新校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在新校区建设规划设计方面,虽然各高校建设的热情高涨,但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要以科学、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新校区的建设

开辟新的校区是学校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适合扩展新校区,在决定是否开辟新校区时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以一种冷静、客观、科学、理智的态度面对这个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的招生形势普遍看好,生源有保证,以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为例,20世纪90年代每年应届高考生人数在20万左右,2008年更是猛增到98.9万余人,生源的规模是空前的。然而,众所周知,这种情况并不是常态,这是我国人口资源的自然生长规律带来的人口高峰,是人口基数的增加带来的生源规模扩大,而应届高考生与适龄青年之间的比例并没有明显提高。2009年河南省的高考生由2008年的98.9万人减少到96万人,据人口专家测算,今后参加高考的人数将逐年递减,而且是急剧减少。这就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人口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在今后的一个阶段内,参加高考的高中生都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高考生的高峰期已经度过。目前,我国某些城市的中小学已经出现了生源不足的情况,这种情况必将在一个时期内影响到高校的生源数量,高校在扩建新校区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今后的生源数量,客观冷静地分析和预测院校的招生形势,科学决策新校区建设。世界许多一流的大学,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维持现状,他们更加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不是盲目建设新校区。我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仍然在现有的校区内发展,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校区的大小而降低对学校的认可。高校在作出新校区建设的决策时不能仅凭一腔热情,还应分析院校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前景,科学决策新校区的建设和建设规模,避免跟风、盲从,出现校区闲置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新校区建设规划应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建筑美学的统一

高校是求学治学的场所,校园内的建筑都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为师生生活学习服务的,因而新校区的建设规划首先必须要满足教学、学习、科研、实习、生活等功能的需要。在单体建筑的设计方面首先要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如图书馆的设计在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藏书和借阅的便利,考虑基础学科和专业资料的协调,学生学习参考和教师科学研究的协调,书库位置与阅览室的协调布置以及一些无障碍设施的布置。又如教学楼的设计,要考虑有足够的教室数量且教室的面积要合适,既能满足大型公修课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小班额学生自修的需要,同时要紧跟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其次,在校园整体规划中,功能分区要合理,注重以人为本,动静分区,疏密得当,如生活区和教学区分离,娱乐区与实验区分离,避免出现运动场与图书馆紧邻、浴池与教学楼紧靠、学生公寓和教学楼仅靠繁华道路等情况。在校园道路设计上要坚持干道、辅道配合,硬化、美化结合的原则,主干道尽量选择直路、大路,减少弯路、转角,校园小品景观可适当铺设石子路等,道路宽窄要符合周围人流的需要,科学测算人流量和高峰时间,避免出现上下课高峰拥挤堵塞现象,为学习生活造成不便。最后,在满足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校区规划应具有整体风格,适当设计校园景观、绿地和小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美化校园环境,又体现高校的文化内涵。有的高校为了追求建筑外观的宏伟壮观而忽略了建筑内部的合理布局;有的校园一味设计校园喷泉、人工湖、纪念塔等景观,品位不一;有的高校建设了雄伟的玻璃幕墙办公大楼,忽略了高校的办学目的,这些都不是科学合理的规划。高校校园规划应该疏密得当、动静合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师生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修身治学场所。 "

三、新校区建设应立足本土,注重特色和文化内涵

当前高校都非常重视新校区的规划设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规划搞设计,追求高品位、高档次,然而却忽略了本土的文化和自身的特色,造成了新校区设计雷同。追求高品位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本土文化,形成独有的特色,体现高校的文化内涵。如陕西省的高校可以以当地的黄土地文化为背景,将黄土高原独有的窑洞、土地断裂带等特征融入校园设计中;云南省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多民族文化的优势,多增加一些民族文化,将富有云南特色的文化融入校园设计。另外,高校还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点,规划设计融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如舞蹈学院可以以著名舞蹈家或优秀毕业生的蜡像、图片作为校园景观,建筑学院可以用世界著名建筑的微缩版建造展览园等。总之,我们在对新校区进行规划设计时,不能完全依靠设计院的规划设计,要紧密结合院校所在地、专业设置及专业优势等特点,规划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

四、新校区建设应留有发展空间和余地

有的高校在新校区规划设计时一次性把所有的土地都全部设计完成,建筑物填充得满满当当,这就约束和限制了高校未来的发展空间。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科技、新材料日新月异,高校人更应该有发展的眼光,不断去超越,不断去开拓,因而在规划设计中要预留一些土地,作为发展的空间和未发展空间。预留的土地并非意味着放弃和荒废,可以巧妙安排、合理开发,如安排成草坪绿地美化环境、师生环保基地、苗圃花房、创业园区、建议厂房车间、实习基地等,在未来若有更好的项目,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新校区建设规划应严格实施,避免设计和实际脱节

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往往耗费了高校很多心血,但是由于高校管理行政化和建设管理的不够规范,规划设计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往往走样、变形,造成了规划设计和实际建筑两张皮,不能很好地体现规划设计的意图,在建筑风格和品位上大打折扣。有的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投资商或承包商任意改变设计,降低材料使用标准,建筑质量受到影响;有的高校领导行政化命令任意改变规划设计,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违背了规划设计意图;有的高校领导更替,新任领导推翻原设计进行二次设计,造成了“混血工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因而,高校在新校区规划设计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有坚决的态度,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实施,宁缺毋滥。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慎重对待规划设计的实施,尊重设计,高标准完成规划设计的建设,打造一所完美的校园,为师生营造舒适、方便的学习生活环境。

建设和发展新校区是高校教育事业欣欣向荣的标志,是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好事。高校在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该科学冷静,严谨客观,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以适应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为基本原则,建设功能合理、布局得当、环境优美、品位高雅、富于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新校区,严格尊重规划,执行规划,为广大师生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使高等院校真正成为修身治学的圣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笑猫日记——保姆狗的阴谋》有感
读《生的喜悦》有感
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
读《让自己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有感
感想
谦让之美
《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有感
读《烽火昭平》有感
顽强的女孩
和时间赛跑
读《幸福是什么》有感
重男轻女的思想何时消
读《汲取消化运用》有感
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感
我读《神探福尔摩斯》
副处级后备干部考察材料
商务局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事业单位预算政府采购申请报告
关于成立ERP选型实施领导小组的请示
监察局2011年工作总结
大学校极优秀团员申报材料
学区研训员年度工作总结
镇农业工作站2011年工作总结
社会公德先进个人申报材料
2012年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
环保局2011年工作总结
五好乡镇党委事迹申报材料
汽配优秀班组申报材料
志愿者先进个人申报材料
2012年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刍议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电子计算机审计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电算化系统审计
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
关于乡镇党政“一把手”经济责任审计的几个问题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审计法律制度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作用
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环节
民间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
谈基建项目追踪审计
管理审计初探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通过远程审计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把握新形势
加入WTO国家审计面临的局势和对策
内部审计准则建设的历程
《蒹葭》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结构分析
《〈诗经〉两首》教学实录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课文分析
《〈诗经〉两首》教学杂谈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