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适合我国实际的教体结合竞训策略探讨

关于适合我国实际的教体结合竞训策略探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关于适合我国实际的教体结合竞训策略探讨

"

[论文摘要]教体结合模式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之一,然而,在教体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教育部门照搬现有的训练模式,对学训结合的规律没作深入探讨,没能着力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教体结合的竞训模式,其结果是不能充分发挥培养模式的优势,使得学生学训的矛盾激化,教体结合的主要矛盾是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过程中运动训练与文化课教学的矛盾。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适合我国实际的教体结合的竞训策略。

[论文关键词]教体结合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培养模式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受政治、经济的影响,经历了从体教分离到体教结合、教体结合的发展历程。教体结合是把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育系统来完成的新鲜模式。教育部门担负起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任务,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学校体育普适教育功能,培养学习成绩和竞技能力俱佳的学生运动员。然而,在教体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教育部门照搬现有的训练模式,对学训结合的规律没作深入探讨,没能构建切合我国实际的教体结合竞训模式,其结果是,使得学生学习和训练的协调难度增加,教体结合模式的优越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以此出发,笔者提出了适合我国实际的教体结合竞训策略,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一、教体结合的三个运行模式

教体结合模式即学校与当地省市体育系统合作办队,双方共同负责运动员的选拔、入校、文化学习、思想教育、训练比赛。运动员既可代表所在省市参加有关比赛,也可代表所在学校参加比赛[②]。教体结合是一种共创双赢、优势互补的结合,既吻合了运动员夺标的普遍愿望又满足了成才的需求,是我国当前竞技体育人才后备人才培养最佳模式之一。目前,教体结合有以下三种成功的运行模式:

1.三集中制。高等院校按其招生政策的要求,招收或特招符合要求的运动员,对于招收进来的运动员集中学习、住宿和训练。从招生选拔到训练、比赛和毕业、就业等实行一条龙管理,由招生学校全面负责为运动员开设文化课,选派既有丰富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练员负责运动训练,同时配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此训练体制确立了学校训练和教学的双重责任,利于统筹安排,突出学校办队的特色。例如,在上海交通大学子弟小学办少年班,招收优秀小学毕业生运动员入校,在附中设篮球班,从大学部选派教练,进行竞技训练,形成一条龙训练体制。

2.高校主导制。以高校为主导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安置中、小学生运动员在高校附近就读,统一进行学习文化课,是一种集中住宿、分开训练的运行体制。与三集中体制不同的是,它是散开在各自学校进行训练,高校主导的训练体制能达到以小促大、以大带小、共同促进与提高的目的。体育资源被更加充分使用,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愈加显著,又可抑制学校与体育管理部门相互推诿的可能,使学生运动员的招生、输送变得更加流畅。清华附中建立的马约翰运动学校,是这一体制的成功代表。

3.分工协作制。省市县体育管理部门与学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作为学生运动员,由学校承担文化课学习,在高校学生运动员修完应该的学分学可拿到文凭,而体育部门负责学生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和训练比赛工作,运动员具有两种身份。此训练体制强调分工协作,使双方的优势发挥至极,共同达到培养双高人才的目标,但由于多头管理,运动员学训安排可能会出现不统一的情况。

二、教体结合的困境

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根本矛盾未能真正解决。虽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教体结合,但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并没有完全彻底解决决定竞技体育能否可持续发展、协调和全面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根本问题和基础问题,即“学训矛盾”。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运动员训学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原因有三:第一,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学业负担的加重以及应试教育对学校体育的排挤。第二,竞技体育具有的高竞争性及对运动训练规律的片面肤浅理解。片面理解运动训练就是苦练,就是延长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次数,导致青少年运动员群体中出现较高的运动伤病率,运动员几乎没有精力与时间学习文化课及其他活动。

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造成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对我国竞技体育的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家不再为运动员担负一生,仅有高水平运动成绩而文化素质低下,运动员退役后很难在社会中进行职业转换。竞技体育的耽误太多文化学习时间和较低的成才率,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竞技体育这一充满风险的道路,而上大学无疑是一种风险更小、回报更高的选择。第二,退役再安置的问题。市场经济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我国原有的“一条龙”训练体制使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安置面临重重困难,部分退役运动员由于缺少基本劳动就业技能,使得就业时竞争力不足,安置难度加大,致使很多退役运动员长时间无法得到安置,滞留运动队,新运动员入队不及时,影响了后备运动员的更替。以上困惑使得我国“一条龙”训练体制的竞技体育面临严重的人才缺乏。 "

3.缺少切实可行的训练模式。在教体结合过程中,一些教育部门常常死搬硬套训练队的训练模式,教练员及相关人员没有对学训结合的深层次规律、适应学校化的竞训体系进行深入详尽的探究,教育部门也缺少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输送和保障机制进行制度构建。其结果是,教体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未能充分得以体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缺乏科学的引导,竞训计划与学习进度缺乏合理的匹配,使得学生运动员训练和学习的处置难度增加,比赛期间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受到严重影响,考试期间学生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亦会遭到破坏。

4.体育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协调不佳。在分工协作体制下,省市县体育管理部门与学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学校承担文化课学习,而体育部门负责学生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和训练比赛工作。此运行体制强调分工协作,使双方的优势发挥至极,共同达到培养双高人才的目标,但由于多头管理,运动员学训安排出现不统一的状况。

三、完善我国教体结合的策略

1.多种运行模式结合。无论是分工协作制、高校主导制还是三集中的运行模式,都有其优缺点。目前,适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应是三者综合运用,取长补短,依据现实可能,选择适合自身的培养模式。

2.依据竞技运动训练规律,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与专业队运动员相比,学生运动员业余训练的性质和学训结合的特点,在训练的时间上学生运动员相比专业运动员差距很大,学生运动员难以拿出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训练,学训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于学校竞技体育中。将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科学地运用于训练实践,利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减少训练的盲目性、主观性,增加训练的针对性、客观性,提高训练效率,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针对目前在教体结合过程中照搬专业队训练模式的情况,建议教练员、科研人员及相关人员加强对学训结合的规律、适应学校化的竞训体系研究,教育与体育部门应协调匹配,分工具体、明确,切实加强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输送、保障机制及运动员退役后就业安置的制度设计,充分发挥这种优越的培养模式。

<>

3.利用体育专业院校优势,推行训练、教育、科研三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在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教育过程中,体育专业院校表现出特别的优势,构建适应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发展需要的训练、教育、科研三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当务之急。建立适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特色的办学体系,以全面教育促进运动训练和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为牵引,以运动训练为媒介,在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过程中,检测教学成效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真伪。竞技体育与进入学校体育,也使体育教学工作与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有机融合,达到夺标与育人的双重目标,也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对普通学生的素质培养。

5.文化学习途径的解决。在文化学习上,低水平运动员强调综合、全面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和注重能力培养的特点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教育方针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高水平运动员在全面学习基础学科知识之上,加强对其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根据其训练、竞赛、地点的异同,分为借读(学生在训练地点附近选择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借读)、队读(学校统一安排教师到在训练地授课)、校读(学生在学校集中授课)、自读(按教学大纲自读)等。

6.树立综合发展、育人唯上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观。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出现的诸多难题,其没有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升到育人的境界,没有在教育视角下实施运动训练,没有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统筹到终身教育的界线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看做一个专门的职业,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简单地理解为充分挖掘人体机能能力的极限是片面的,不应忽略人是统一的完整体,人体的竞技能力是一种综合表现能力,需要各子能力互相协调、相互配合,只有全面拥有各子能力,才能在比赛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教体结合模式是目前最适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之一,是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深入探讨了我国教体结合的三个运行模式、教体结合的困境,并据此提出了完善我国教体结合的策略。然而,我国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道路还任重道远,大部分学校对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还在试探、徘徊之中,教体结合依旧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讨论的热点问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红军战士你们真棒!——《长征》读后感
争做生活的强者—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观《假文盲》有感
美丽的呻吟——观《禁毒》有感
永不摧毁的毅力,比钢还硬的坚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青少年法制教育》观后感
假文盲
纯真的友谊—读《一只蝴蝶》有感
感恩
观《梦想中国》有感
我们渴望这样的老师——读《漂亮老师与坏小子》有感
假文盲
心灵的登高——读《钢铁是怎样炼成》有感
读《小抄写员》有感
读《张海迪》有感
汽车售后年终总结
2011年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申报材料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
电力局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单位申报材料
教育局2011年工作总结
烟草专卖局年度工作总结
高级教师申报材料
2011年优秀团支部申报资料
2011年市政府工作回顾
大一优秀团支部申报材料
市文明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申请报告
申报省级文明单位申报材料
斑羚飞渡读书笔记500字精选五篇
社团先进个人申请书材料
粮食局上半年粮食工作总结
县市应建立乡镇政府审计
论如何完善审计强制措施
透视CPA审计的独立性
会计工作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冲突及对策
新《企业会计制度》与内部审计
搞好内部审计之我见
网络经济时代审计面临的挑战
论内部审计风险的存在及防范
影响独立审计质量的外部因素
拓宽思路积极探索项目绩效审计
注册会计师在鉴定资产损失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及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固有风险评估方法及其改进
企业集团审计的几个重点环节
市场机制下政府审计对象研究
重读《再别康桥》之我见
戴望舒的文学道路
我用残损的手掌
寻梦人的忧伤──徐志摩《再别康桥》
我所知道的康桥
《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
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再别康桥》赏析
寂寞的灵魂 飘忽的情思──戴望舒《雨巷》品读
依依惜别的深情──读《再别康桥》
走过雨巷──怀念戴望舒
挥别昨日的梦幻──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戴望舒与他的恋人
康桥再会吧
凄美的孤独──《雨巷》的情感特征
追悼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