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博士后制度与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的关系

试论博士后制度与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的关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30

试论博士后制度与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的关系

"

论文关键词:博士后 师资队伍 结构优化

论文摘要:博士后制度是引进、培养、使用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新思路。本文深入分析了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组成及其当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运用博士后制度,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为新时期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1985年以来,我国的博士后事业发展迅速,博士后制度日趋完善。实践证明,博士后制度使一批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是引进、培养、使用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其事业发展的主题,其核心是如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从制度上保障高水平创造性人才队伍的形成。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博士后制度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1-3]从多方面多层次阐述了博士后制度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师资队伍内在结构层面展开的专门研究还比较少,大多数学者只是提到了对高校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的改善。本文深入分析了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的组成及其当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运用博士后制度,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为新时期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一、师资队伍结构及其结构性矛盾的现状

人才是立校之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证。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到专任教师队伍的水平和学校的办学质量。通常师资队伍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或称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4,5]

年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和各个年龄段教师的组合比例。它是衡量一个教师群体创造力高低的重要指标,预示着师资队伍的发展潜力。均衡的年龄结构应呈现正态曲线分布,一般情况,各个年龄层次不能出现大的高峰或低谷,避免师资队伍青黄不接或者断层问题的出现。目前高校中存在着过分年轻化和老化现象共存的复杂局面,导致高校的中坚力量严重不足,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

学历结构是指具有不同层次的学习经历的教师数量的分布状况和比例关系。它是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中高水平大学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简称博士比)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教学评估,学科排名,学校综合实力排名等各个方面体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说国内各个层次的高校在学历结构的发展水平上还与发达国家的高校存在差距,但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包括研究生教育的大力发展,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职称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不同层级职称的教师数量构成状况和比例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和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层次,也是衡量学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程度。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具有不同职称结构,教学科研型高校应比教学型高校具有更高的高级职称比例,目前各高校总体来说达到要求的高级职称的比例仍偏低。

学缘结构是指学历来源的结构,教师队伍中本校毕业生和非本校毕业生的比例。合理的学缘结构,有利于实现优胜劣汰的用人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交流和人才高地的形成,有利于学科交叉,增加新的学术增长点。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陋习、旧弊,在用人和学术研究上讲面子、讲亲缘、讲辈分、讲门户,导致老师愿意留自己的学生,既可以充实自己的学派,又能够用的顺畅,而学生也很乐意跟着自己的导师研究,似乎有一把伞可以给自己撑起一片天,最终导致师资队伍和整个学术界“近亲繁殖”越演越烈,不利于学术的发展。[7]

学科结构,也可称专业知识机构,是指按照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对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重点学科、紧缺学科的师资梯队配备情况,反映了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情况。在目前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的前提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各学科、各专业的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在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紧缺学科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仍有待提高。

二、博士后制度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中的作用

我国的博士后制度自1985年设立以来,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实践证明,[5]它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制度,是一条有利于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博士后制度有力的拓展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1.博士后是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和补充

从年龄结构上看,不少高校教师在年龄层次上存在着过分年轻化和老化现象共存的情况。教师年龄老化现象是当前中国社会的整体现象,不可逆转。而教师队伍过分年轻化的问题是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导致的,一方面高校学生的急剧增加,需要大量的青年教师补充到师资队伍中来,另一方面经过高等教育的大量毕业研究生群体往往会选择高校作为理想的工作单位。作为一个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不宜大量同批次的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此时如果能够引进不同年龄层次的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不同职称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将能够很好的调节现有师资队伍的年龄机构,同时能够缩短高级人才在本高校内的培养周期。这些不同年龄层次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不仅在站期间可以优化高校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而且在其出站留校后仍将发挥作用。

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高学历的师资队伍将是一个高水平大学的体现,高校专任教师的博士比一直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指标,在职进修和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工作人员是提高博士比的两条重要途径。但是,在职进修往往受到个人努力及客观的个人学习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不少人员需要延期毕业或者不能毕业,提高博士比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工作人员也必须受到高校固定教师编制的限制,其编制也要受到高校在不同时期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高校自身招生规模的限制。因此,引进具有流动编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将是提高专任教师博士比有效途径,也能充分激发现有教师队伍的活力。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来看,具有流动编制的博士后群体的数量往往是非常庞大的,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从职称结构上看,目前不少高校为了迅速提高博士比,每年引进大量博士毕业生,这些新进教师在教学科研上还需要一定时间积累和提高,短期内不可能都晋升高级职称,导致高级职称的比例降低。而博士后研究人员将会在两个方面提高高校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一方面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本身就有一些高级职称人员,他们是为了更好的科研环境到高水平大学来进行博士后研究的,另一方面只有优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才能留校,他们大部分都能迅速获得副高及以上职称。 "

2.博士后制度合理优化了高校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有效避免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使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的博士后制度明文规定,在本校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不得申请进本校同一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就从制度上抵制了学术的“近亲繁殖”。在博士后工作中为了更好地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严把博士后进站审批关。在博士后招收工作中,为保证学缘结构的优化,既要坚决杜绝招收同校同学科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又要避免招收挂靠其他学科办理进站,而实质仍为同校同学科,甚至合作老师和博士导师相同的博士后申请人员。同时应优先考虑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和国内其他重点高校毕业的博士后申请者,要考虑博士的学历背景和博士后流动站所在学科背景的契合度,以学科建设所规划的学科结构布局和学校发展层次为标准,做好博士后的进站工作。

其次,积极选留学历学科背景丰富的优秀博士后留校,优化师资队伍学缘结构,避免学术“近亲繁殖”。

3.博士后制度有效改善了高校的学科结构,为传统的经典学科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

高校学科结构的优劣依赖于其学科建设水平,它从一定程度上发映了高校的办学水平。而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又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学科建设反过来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博士后制度强调的是学科交叉,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开展原创性研究,促进各类学科的发展。

从传统的经典学科的发展要求来看,由于这类学科已经进入相当成熟的阶段,要想取得突破,难度较大,只有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广博百家学术思想,站在多个“巨人”肩膀上,为经典学科注入活力,才能继续推进传统的经典学科的发展。

从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要求来看,由于这类学科的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研究与开发速度往往是占领科技制高点的关键因素,迫切需要来源不同的高层次人才的通力合作,形成加速研发的氛围,博士后制度很好的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从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来看,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需要具有不同学术背景和思想的高层次人才之间的直接交流和切磋,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开创崭新的事业,来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博士后研究群体可以很好的组成科研团队,形成合力,迅速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

三、展望

中国的博士后制度虽然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博士后发展历史相比,在对社会的贡献,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充分发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的优越性,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师资队伍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展开研究,将是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2]汪萍,胡民众.博士后制度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09,

(4).

[3]方滨艳,张德生.加强博士后工作与改善教师学缘结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

(2).

[4]张轶坤.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

(4).

[5]杨秀伟,张国梁.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结构分析与对策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

(4).

[6]刘丹华,陈谷纲.试论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模式的转型[J].中国科技论坛,2004,

(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爱恋秋天,向往秋游
我是一名义务小导游
苏州一日游
游白石山
乔依醒来.....
游海底世界
“恐怖”的百鸟园
游庆云海岛金山寺
游舟山
秋游白云山
一次春游活动
秋游崇武古城
游科学技术馆
秋游南胡公园
走进“梦境家园”
试论革新高等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
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新探索
关于高职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试析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
浅论高等院校学生评教的理性发展趋势
试析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要略
关于班主任如何管理高职学生
关于高职英语词汇学习攻略
关于高职德育问题研究
关于高职教学管理初探
关于高职院校区域化进程博弈论
关于去行政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问题探析
浅析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研究
试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浅谈独立院校师生关系的独特性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习题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