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定位和发展的思考

试论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定位和发展的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论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定位和发展的思考

"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发展历史和特点,又结合地方高校的特点对其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定位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从重视理论课程、大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有重点地发展科研等三个方面展开了系统论述。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 计算机专业 教育教学

计算机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才诞生的,最初应用的领域是科学计算和武器的弹道计算。在这之后的六十多年的时间里,计算机迅速发展成熟并普及,这种机器带给生产生活的影响是人们始料未及的,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新兴学科——计算机学科的诞生。计算机学科是在数学和电子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特点是:综合性、技术性、社会性。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计算机教育出现了新的特点,面对这些新的特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应该如何加以调整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发展及分析

从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率先开办“计算装置与仪器”专业算起,到现在主流采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教育在中国的大学里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程。这五十多年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初创时期(1956~1960年)。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个规划除确定了56项重大研究任务以外,还确定了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等六项紧急措施,从而促使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第一个高潮的到来。这个时期的计算机更偏重于硬件,可以说是电子、半导体、自动化等专业的派生,计算机专业大多设置在自动控制系。此时也没有比较完善的操作系统,软件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计算机软件基础的数学有所发展,计算数学专业在当时一些重点大学的数学系中开始设立,专门从事算法设计人才的培养。

2.发展时期(1978~1986年)。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国家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在国家科委主持起草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又把电子计算机列为八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课题之一,放在突出的地位。我国计算机教育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此时世界上计算机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我国通过引进计算机新技术、新课程完成了计算机教育的阶段性跨越。在这一阶段,计算机软件得到普遍的重视,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开始普及,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开始起步,高校的计算机教育首次出现层次性。与此同时,计算机有了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体现在计算机教育中就是数据管理、信息处理、工业控制、人工智能、数字图像等应用技术教育在计算机教育中的比例有较大提高。

3.高速发展时期(1994年至今)。1995年左右,World Wide Web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兴起使“计算”的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突然需要很多很多的计算机人才。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反映到教育中。一方面,若干相关课程被引入到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干脆办起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新专业。同时,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计算机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这个时期的开始实际上是以Internet的引入为标志的,在这一阶段计算机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计算机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而且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的应用被近乎无限地扩大,可以说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现在个人计算机可以说已经像电视、冰箱一样成为家庭的必备。

现今社会计算机教育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计算机教育的层次进一步增多,涉及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在第二阶段出现的计算机教育的分层可以说是在教育体系高端的分层,主要是对计算机体系和计算机科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而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个人计算机普及后,计算机教育出现了在教育体系低层的分层,计算机教育出现在高职、高专、职高,甚至是社会的一些短期培训班,这些教育主要针对计算机应用层面的。另一方计算机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从高校方面来看,数据统计显示到2007年,不包括其他计算机类专业,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开办高校就达到了598所,共设有847个专业点;近几年,该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均超过10万,在校生人数一直保持在40余万,位居国内本科理工专业规模之最。

伴随着计算机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问题也开始显现,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计算机专业依然是高校的热门专业,但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却出现了就业困难,甚至是计算机人才过剩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计算机专业教育定位不清,以及由此导致的教学计划及其实施的混乱。而扮演这种混乱主角的通常就是我们的地方高校。

二、地方高校及其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定位 2.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

(1)竞争激烈,因为地方高校数目众多,而各高校基本都有计算机专业,地方高校的定位又大体相同,因此就造成这一现象。

(2)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学科教学不够深入,造成这一点的原因一方面是师资条件不够好,另一方面是学校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造成硬件水平不高,无法更好地完成某些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

(3)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应用主要以中低层面为主,横向合作企业也主要是一些地方性的企业。

以上地方高校和其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身处地方高校的我们怎样做才能让计算机专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呢?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认清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作用和任务,进而制订出符合自身情况而又有特色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地方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定位主要取决于地方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地方高校的定位是既要以教学为主,同时进行有侧重的科研发展,又要大力加强服务地方经济、朝应用型方面发展。与此相呼应,进而明确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定位是要在深厚完整的学科体系理论基础上,结合所在地区特点大力发展应用领域的教学和应用,并在优势方向进行深入研究。一言以蔽之,在整个计算机教育体系中,地方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应该处于研究型高校和职高、中专之间的层次。

<>

三、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 2.大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地方高校要想把计算机专业办得有声有色,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外交流。一方面要“请进来”,通过聘请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为客座教授,定期开设一些课程或作一些报告,以增加学生对学科前沿领域的认识,深化其知识层次,加深其对本学科的兴趣;可以聘请一些软件公司的项目经理、大公司的网管等作为特聘教师,用来弥补本校教师实际应用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要“走出去”,鼓励年轻教师走出去,去进修,去深造,去其他高校进行业务交流;鼓励资深的教授走出去,去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合作。院系、学校甚至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应该积极地去倡导,去牵线搭桥。诸如院系可主动上门考察某种地方经济或某个行业、企业的特色和需求,利用自己的计算机专业,合作开发一些科研项目;还可和一些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公司合作成立校外的实习基地或者是培训中心,以克服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容易造成纸上谈兵的缺点,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有重点地发展科研。学术科研虽然不是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但也是很重要的方面。它是衡量一个地方高校地位和其发展态势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地方高校的软硬件条件有限,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又众多,因此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重点地寻求突破。要做到这样的突破,必须有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物质方面的倾斜,有必要的资金,甚至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其二,要有一支科研团队,要发展一个科研领域,使之成为本校计算机专业一个特色的专业方向,光靠散兵游勇式的科研是不能长久的,必须有一个人员配备合理的科研梯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创新、有积累、有传承,久而久之就会在该科研领域站稳脚跟、发展壮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敬佩的一个人
"她"
我的爸爸
我敬佩的人
出生的故事
爷爷和牛
母亲的手
感谢
妈妈,母亲节快乐
外婆的普通话
我家的“鉴宝专家”
我的表妹
两个妈妈
可爱天真的表妹
父爱如山
关于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模式研究
对于高职院校考试改革探析
试论高校特色专业青年教师管理探析
浅谈创新能力在高职教育中的发展与应用
对于边疆地区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浅析应用能力培养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实践改革探索
关于去行政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问题探析
试论高职教师现状,思考高职教师的发展
试析高职科研工作
浅谈以创业带动就业 打造大学生就业新平台
论走向“生本”的高职
浅谈独立院校师生关系的独特性
探析应用团队合作模式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浅谈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浅析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研究
《两只鸟蛋(A、B案))》教学4
《两只鸟蛋(A、B案))》教学3
《美丽的小路》教学2
《两只鸟蛋(A、B案))》教学2
《美丽的小路》教学1
《松鼠和松果(教案》教学1
《古诗两首(A、B案)》教学2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教学4
《古诗两首(A、B案)》教学1
《失物招领》教学2
《两只鸟蛋(A、B案))》教学1
《美丽的小路》教学4
《失物招领》教学1
《美丽的小路》教学3
《松鼠和松果(A、B案》教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