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试论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究
"
[论文摘要]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对于提升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尤为重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文章从大学生生态道德理论教育、情感培养和实践体验出发,探讨了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
[论文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生态道德教育 路径
一、生态道德与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也称环境道德,主要是指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自然界中所应遵守的生态规律以及生态规范。生态道德与传统道德是不同的。传统道德观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重视人的利益和权力,忽视自然界生存的权利,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生态道德则是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而建立的道德规范,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调整的领域,反映着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伦理关系。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以使不可再生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它是将生态道德要求内化为人们生态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树立生态道德理念,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自觉,引导大学生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按照生态道德的要求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文明道德行为。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实诉求
(一)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客观要求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大自然一直是被人类征服与统治的对象,人类在为自己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智慧、勇敢;另一方面自我中心主义思想膨胀,无限制地开发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紧张和对立: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植被减少和土地荒漠化、污水横流、废弃物泛滥、农药化肥危害加剧、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等。目前,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还在不断地遭到破坏。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着“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于地球的掠夺日盛,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人类若不能在未来两个世纪内移民外太空,就会永远灭绝。人类必须要对自然界负责,要对自己负责,如果环境问题继续恶化,在不久的将来,新鲜的空气和水也可能成为稀缺品。因此,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威胁。在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应该加强对生态道德伦理的宣传。
(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注重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使经济、社会、自然得到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5年1月召开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指出,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的环境可持续指数位居第133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生态危机的严重性。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加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成了构建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途径。然而,从目前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学生的环境审美能力较强,对环境要求较高,但是他们的生态道德意识淡薄,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都与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不协调,对生态环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尚未真正达成共识,生态道德素质总体不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和迫切。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更高要求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高等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生态道德教育实质上是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还要具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和较高的生态道德素质;不仅能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能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续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缺乏生态伦理道德的学生就是将来的“生态盲、环境盲”,这与以往的“科盲”“文盲”一样,必将在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被无情淘汰。因此,高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教育他们由向自然无尽索取的世界观转为人类与自然平衡协调、爱护资源的世界观,变物质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理性的价值观。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使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从强调现实利益延伸到人类长远的利益,从强调对人的关怀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关怀,教育大学生以开放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而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水平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
三、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充分发挥教育对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特殊功能日显重要。生态道德教育不是一般的公德教育,而是公民德性人格养成的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教育。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理论教育
没有理论根底的生态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不牢固的,所以,夯实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不可或缺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中就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一思想在他们各个时期的主要著作中都有体现。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现代生态道德教育所关注的主题之一,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所始终关注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一方面,人属于自然,决定于自然,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另一方面,人又具有能动性,并不是屈从于自然的奴隶,人可以通过实践有效地改变环境,同时在改变环境时改变人自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稳固平衡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恩格斯指出:“我们每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因此,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促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代生态主义和环保主义所追求的发展目标。对于这一目标,马克思也有表述。在马克思的设想中,未来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一定能够得到解决,能够自觉合理地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社会,并提出要建立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他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种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可见,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一个生态平衡的社会。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思想,一些价值观念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蕴和时代气息。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就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提倡“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儒家还十分重视和谐,认为和谐才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正常秩序,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道家强调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提出“道法自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佛教以戒杀护生的慈悲精神,教导世人小到虫蚁也不要伤其生命。佛教在戒杀放生的基础上,又引导世人积极参与到保护动物的行动中去,保护濒危动物,关注动物受虐,为苍生谋求福祉,使生态得以平衡。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
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而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知而产生和发展的、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休谟曾经说过,没有道德情感,就没有道德行为,只有当下、直接的情感才能激发意志,产生行动。在人类生态活动中,只有对善与恶、美与丑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感情,才能产生合乎道德的行为。生态道德情感的萌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自然物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会油然而生对自然的敬重和爱惜之情;二是因为自然界是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原始基础,对此有深刻认识的人们会对自然界产生一种类似于儿女对母亲的认同、依恋、感恩和爱护之情。因此,生态道德情感的培养,不应停留于空洞的说教。生态道德情感的形成,一方面要以一定的生态道德理论和生态道德认识为基础;另一方面应贯穿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生态道德情感的自我体验机会。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自己对待自然界动植物的爱,以及痛恨破坏自然界行为的情感融入自己的言行之中,以对学生起到情感的熏陶和耳濡目染的言传身教作用。
(三)注重生态道德实践
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是在生态道德教育作用和生态道德情感的影响下,在其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社会环保公益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道德素质。一是不断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实践活动。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直观教材。通过校内实践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热爱校园环境、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并形成初步的爱护花草树木、讲究卫生、文明消费、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二是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实地调研。如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入手,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状况、资源流失情况等,从家庭、社会、企业等方面找出影响环境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写成实践材料,在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 三是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开展环保活动。如利用植树节、保护母亲河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重大节日的良好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立足校内、走进社会的环境保护活动。如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参观考察当地公园、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等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使他们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四是广泛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进行野外生存体验、公益劳动、志愿者宣传等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情感,使他们能够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参观王河庙
- 读书真好
- 朋友,你还记得吗?
- 请投我一票
- 我无法遗忘的“小仙女”
- 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地球
- 校园的早晨
- 红萝卜
- 我爱和龙我爱家乡
- 竞选稿
- 我心爱的四驱车
- 我喜欢的一样物品——日记本
- 缩写《草船借箭》
- 茗茗
- 去王河庙扫墓
- 论心理契约理论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 浅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提升的对策研究
- 浅谈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身工作新思路搽讨
- 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 试析高校学生应对危机能力的培养
- 浅论高职院校的全员全程就业指导工作
- 高校劳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运行机制研究
-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 论开展全程化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 论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 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 浅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 浅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若干思考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四
-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之八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一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七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一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五
-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之九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四
-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之六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八
-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之七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