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

试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公民意识教育 现实困境 对策选择

论文摘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就是通过适当的教育手段促使大学生养成对自身主体国家公民身份的正确认识,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是高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文章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新时期我国国情和构建和谐高校的背景,阐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相关概念及其主要内容,指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所处的现实困境,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及相关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纵论新时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问题时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是党在新时期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国情和民主建设的框架下,首次提出关于“公民意识”的概念,标志着公民意识教育正式列入了国家政治发展的目标,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重要支撑。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民意识教育的时代背景、历史沿革、逻辑基点、内涵和外延、现实意义、特定教育背景下(如高职院校)和特定受教育群体(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点、公民意识教育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互相作用机理等方面。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充分反映了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随之高校公民意识教育活动也逐渐进入了深入发展阶段。但目前相关文献数量较为有限,特别是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所处的现实困境及对策选择进行全面研究还比较少。

本文在借鉴学者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所处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所在,探究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和途径,以推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发展,造就大量成熟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提升社会系统中的公民意识,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相关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我国《宪法》第33条第1款规定:“凡具有中国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且明文规定了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具体内容。《辞海》指出: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包括未成年人和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公民”概念和事件本身是起源于西方,根据《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olume Ⅱ C):一是指城市或通常指城镇的居民,尤其是指拥有公民权利和公民基本权利的人,如城市的议员和自由人;二是指国家的具有选举权的成员。

由此可知,理解公民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国家概念的存在为前提,没有国家则无公民可言,现代化国家的存在是现代公民的先决条件;二是必须指一国的自然人,并且具有维持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权利是公民的核心特征。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公民是表明个体与国家一种基本关系的关系概念。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对国家的权力和义务责任;二是国家对个体的要求和所能提供的服务等。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概念和时间的历史,公民是现代化的历史概念,随着国家的现代化和个人的不断发展,公民概念的理解和实践的发展也是不断深化。

意识,是人的头脑中主观观念的形式和客观实在的内容的对立统一,是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者的统一。“人的意识不仅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可见,意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意识的发展具有递进性,并且意识对人的活动具有能动作用。

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身份、公民角色以及公民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公民意识是现代人必需的意识品质,“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一定国度的公民关于自身权利、义务和自我意识、自我认同的总称”。公民意识是影响公民个体所有活动的内驱力,是进行公民教育、培养良好公民、推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和实现现代化的内在的基本推动力。

大学生公民意识则是指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如何认知其与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关系的深刻反映。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有国家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权利意识教育、道德意识教育等方面。

第一,国家意识教育。这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所属国家的国情、历史传统、现行政治法律制度所持有的心理、态度、观念的总和,是公民对国家的向心力,是个人对国家怀有高度忠诚的一种状态。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意识教育主要内容是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促使其树立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发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法治意识教育。这是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法治意识是指公民所应当具备的与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现代文明形态相适应的法律素养、法律价值观念和法律精神。法治意识的实质是用爱国的和民族的国家意识统领下,用规则来处理个体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公民意识中的国家意识和主体意识得到内在的刚性信仰的保障,它是现代宪政在公民意识的最高反映。

第三,权利意识教育。权利意识指公民对自身权利的认知、理解及态度。权利意识包括权利认知、权利维护、权利行使和权利要求四个要素。通过权利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四,道德意识教育。公民的道德状况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是民主法治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也反映了一个公民对他人的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是指依据一定道德规范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思维过程的总和。加强道德意识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和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益的行为习惯。"

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

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

系统的公民教育包括教育目标的规范化、教育内容的系列化、教育过程的一贯化、教育方法的科学化以及教育主体的协同化。具体来说就是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制订公民教育的目标体系,统一教育要求:根据学生不同成长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设计公民教育内容,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依据教育过程的反复性原理,从小学到大学持之以恒地进行公民教育。青少年时期是公民意识奠定基础和获得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教育阶段和教育内容上都缺乏系统性,如小学讲共产主义理论、中学讲道德教育、大学讲社会公德,不顾学生

心理发展和认识能力发展规律,公民意识教育严重失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实践层面也存在缺失,往往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效果不佳。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内化和实践的过程,不可能在一个人成长的某个阶段来完成。公民意识教育应根据教育对象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并且要有连续性。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完善自身的主要场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唯一渠道。事实上,大学生正确公民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同心协力。但现实情况却是社会、家庭引导的无序性、失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力度。当前很多大学生在社会上接触到的负面信息较多,各种不健康的社会思想往往会影响高校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

(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缺乏主体性和自觉性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还依赖于大学生能否将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内化成自我需要和行为准则,并在成长过程中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仍对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教育者往往从自身立场出发,运用强制、灌输的教育方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探索创新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的能动性无法充分发挥,不能根据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来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

四、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选择研究

面对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困境,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依赖于正确对策的选择,不断完善其教育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公民教育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保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政治方向,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高校在公民教育过程中要发挥主渠道作用,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进行课堂教学,增强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门的辅导,发挥大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实施启发式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使高校真正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阵地。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校园特色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结合起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校园特色文化所特有的教育引导功能、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智力开发功能、身心调节功能和对不良风气的抑制功能,决定了它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一切思想文化阵地和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发挥电视广播、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各种传播媒体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作用,强化公民教育,发挥环境的导向、教育功能,使公民教育融感性化、形象化、活动化和科学性、趣味件、娱乐性为一体,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教给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引导学生成长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现代公民。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特色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它将更偏重于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更注意培养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这也使高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校内生活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学校的日常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是加强学生自理能力和行为训练,提高公民意识和实际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校生活习惯,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大社会即公民社会的生活。

参考文献:

2、李尚旗.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2).

3、殷永贵,赵志刚,程家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J].岱宗学刊,2010

(6).

4、杨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公民教育[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

(1

1).

5、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45170.htm.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不平凡的蛋糕
钓鱼
日记一则
日记一则
学会宽容
没有作业的寒假生活
快乐小精灵的日记
看白鹭
就差那么一下
我竞选班长
激烈的演讲比赛
快乐小精灵的日记
家庭趣事
日记一则
餐饮部餐厅厨房班组工作总结
公司企业工程部年终工作总结
县计划生育局文明单位申报材料
申报工程师业务自传
先进工作者申报材料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年终工作总结
副处级干部考察材料
优秀项目部技术员申报材料
2011年图书馆工作总结
2011年优秀团干申请材料
计生站年终工作总结
2011年度厨房工作总结
2011年学校图书馆工作总结
社区民政年终工作总结
户口迁移申请书范本
开展交通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手段
并行审计技术初探
论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运用
浅谈如何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高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的几个重要环节
谈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
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房地产开发企业审计中的问题与建议
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探讨
计算机审计规范化的作用及设想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分析
德国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及借鉴
审计报告的产权分析与审计关系重构
网络财会软件对审计的影响
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杂谈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如何认识评价荆轲其人?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行刺的意图
《荆轲刺秦王》有关资料
“荆轲刺秦”的现代解读及其他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评《荆轲刺秦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