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探析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探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02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探析

"

论文摘要:中国现代高等艺术教育在模仿西方学院派艺术教育模式的过程中,重视技术、轻视艺术思想的教育观念逐渐成为主流,人文教育的缺乏不利于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本土文化的传承。作为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应该尊重美育规律,实现艺术教育的阶段性发展,高等艺术教育更应该注重艺术素质和审美情感的培养;面对全球化语境与本土意识的二元对立与冲突,坚持文化多样性,才是本土文化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 文化多样性 本土化 素质教育 美育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道德、艺术、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共同支撑起人类文化的大厦。科学首先指自然科学,科学致力于揭示自然真相,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因此其目的在于“求真”;道德用以协调社会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共存关系,其目的是“求善”;艺术则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级表达方式,著名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认为,“直接得到快乐,是艺术活动的特性。”因此艺术的目的在于“求美”。从词源上看,英文Culture(文化)来自于Cultivate(培养),汉语“文化”二字最初则指人受教育的程度。因此,教育成为人类文化记忆与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教育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教育包含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等多个方面,艺术教育在艺术“求美”的目的下成为美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育是情感教育,而情感关乎道德。从社会整体来看,艺术教育可以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而人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通过文化,人们之间相互联系、沟通,继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创造性是艺术的生命,从受教育者个人来看,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开发个体的创造能力,通过社会这个平台进行表达和交流,继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因此,艺术教育在道德建设、科学发展上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面对全球化压力所做出的民族认同反应以及新型媒体科技使艺术传播手段的改变,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亟待改革。

一、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当今时代,西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造成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本土文化传统发生急剧消亡和改变。而本土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识别标识,构成了人类多样性的文化生态链条。但是,在全球化背景和西方文化的战略攻势中,文化土壤发生变异,加之人文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长期短缺,中国文化民族性的生态困境以及消解危机也同样显露于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中。表现在艺术教育上则是“重洋轻土”,使得一些受教育者对本土文化和民族艺术形式感到严重的生疏,历史文脉失去传承,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年轻一代甚至教育工作者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的西化。这一切都对本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为严峻的现实困难。大学作为教育这一智能、知识、信息基地,首先应对代表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本土文化意义和价值有确切的认识,加强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充分发挥大学保护、传承本土文化的作用。

从开创中国教育先河的孔子时代至20世纪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教育始终注重的是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将艺术的“求美”、科学的“求真”贯穿于人的生命历程。由此看出,中国的艺术教育始终与道德教育密不可分,并形成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本土文化,这种教育从古至今以至未来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教育理念进入中国,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从道德教育中独立出来,丰富了中国现代教育体系。而在模仿西方学院派艺术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中国艺术教育选择了以写实主义为主流的形式而抛弃了传统的融道德精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培养模式,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前苏联艺术教育模式的移植,重视技术轻视艺术思想的艺术教育逐渐成为主流。这一点从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和艺术学科教学就可见一斑,体现考生文化素质的“文化课”分数较其他学科考生可以低很多,只要素描、色彩等绘画技法过关就可以轻松考入大学。而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如同“匠人”一样还是在重复模仿所谓大师的笔法、形态,这种过分强调技术理性、组织纪律的教育方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学生的作品尽管符合所谓的“形式美法则”,但内容是苍白空洞的,更不会成为流传百世的艺术作品。这与艺术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初衷是不相适应的。 "

二、尊重美育规律,实现阶段性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美育的发展成熟一般需要历经三个阶段:艺术技术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审美情感教育。尽管三个阶段是密不可分、相互交织的整体,但是对于艺术教育完整的体系来说,每个阶段又有其不同的培养目标。艺术技术教育可以看做艺术素质培养的基础阶段,这里所说的技术即艺术表现技巧,之于视觉艺术,艺术技术可以看做是造型能力的培养,即对形状、色彩的把握能力培养,没有技术的训练和培养,艺术思想就不能表现出来,就无法与社会形成交流沟通,就无法成为文化,因为文化是群体或者民族整体生活方式的表现,而非个体主观臆想。这个阶段的教育比照中国整体教育体系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即中小学教育)得以实现,而高等教育更应该注重艺术素质教育和审美情感教育。所谓艺术素质,是艺术能力和艺术涵养的统一,艺术能力即艺术技术,虽然高等教育阶段还需要强化艺术技术,但是已经不是高等艺术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艺术涵养包括艺术经验、艺术认识,以及对各类艺术特性的了解和掌握,是内在的精神品质。艺术涵养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得到提高,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与文化母体的传统、道德、行为方式紧密相联。因此,艺术教育不能脱离艺术赖以生存的母体文化。通过艺术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母体文化的美,并内化于心,而不仅仅是唯技术论,只做肤浅的表面装饰。如北宋画家郭熙所说,“人之啼笑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见之于笔下”就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审美情感教育的最高级表达形式,是美育的终极要义,艺术创作形成作品,作品是特有的文化身份识别符号,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就美育发展的三个阶段来说,中国艺术教育甚至高等艺术教育大都还停留在艺术技术教育阶段,这远远滞后于传承、发展人类文化的高等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

随着我国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有技法和表象形式的教育是不完全的,应该从文化现象或者说人文素质的高度来整体认识艺术,才是对艺术素质教育的全面认识。作为艺术的整体,文化是艺术的内核,形式只是其外在表象,因此通过艺术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本土文化的优质基因,才能创造出鲜活的艺术形象,才能实现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才能在全球多元文化的生态圈内生存。

三、尊重本土文化,坚持文化多样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波助澜,加之“文化天生具有一种开放和流动的性质”,本土文化被西方文化侵蚀覆盖,西方文化成为一种“标准文化”,在世界各地肆意传播,这引起了人们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幸运的是,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冲击反而促使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艺术教育领域,不同国家与民族的研究者们已开始了深刻地思考,甚至把如何在教育中捍卫与传承本土文化作为神圣的学术使命。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文化,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把文化作为确定自我身份的一种手段和力量源泉。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根,其物质和精神上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历史蒙昧时期,每一个社会都要尊重自己的传统。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自己的价值系统、信仰和其他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对于各民族成员认识自己、彼此相互交流至关重要。所谓交流不仅是指日常生活,更是指关乎民族生存发展的艺术教育。当受教育者通过艺术教育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后,才能发掘那些具有普遍人性价值的艺术元素,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

民族认同是对全球化压力的正常的、健康的反应。但是,尊重本土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面对全球语境与本土意识的二元对立与冲突,单纯依靠维护传统也是无法保持自己文化身份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应该根据自身的历史特点和现实要求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努力改造外来文化,从而使外来文化带上自身民族历史和现实发展的特征,即创造性地接受、吸纳和改造外来艺术形式使之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同时,同生物多样性一样,要以包容、理解的态度去了解不同种族、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坚持文化多样性,是本土文化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

结语

21世纪世界经济更加趋向一体化,但文化恰恰需要多样性,传承本土文化是文化多样性得以存在的基础。中国本土艺术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一种文化遗存,在信息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何保持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如何使本土文化血脉代代相传,如何在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与生活经验教育的同时,将本土文化镌刻在其心灵深处,就是艺术教育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就应该尊重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坚持文化多样性,构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和谐文化生态环境,实现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可爱的小手机
小台灯
铅笔刨刀
我的“老师”
我家的光波炉
一个玩具一份快乐
书包伴我成长
我的伙伴——植物储蓄罐
新型玻璃
我心爱的玩具
我的小闹钟
我可爱
我的小闹钟
我最喜欢的东西
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探讨
浅谈高校教师激励透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分析
浅谈高职教师激励机制构建
浅析高等教育质量分析与对策探讨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分析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初探
浅谈需求视角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浅论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试论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
关于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的几点思考
浅谈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完善雏国离枝教师激励栅制硇对策研究
试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与保障措施
度创新与完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师激励机制解析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谈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要下雨了》第一课时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