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自组织理论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浅谈自组织理论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9

浅谈自组织理论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

论文关键词:自组织理论 网络文化 建设 应用

论文摘 要:运用自组织理论分析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从新的理论视角诠释网络文化的规律和特征,有利于提高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认识,以便选择行之有效的建设思路和策略。自组织理论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运用自组织理论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路与途径是:进行开放性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网络自律教育,建立健康的校园网络氛围;加强高校学生自组织群网络社团的管理。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网络逐步走入了千家万户。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自组织特征,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自组织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自组织理论发展概述 耗散结构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比利时科学家伊里亚•普里高津(llya Prisogine)教授提出的。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由于同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有可能产生负熵流,形成新的结构,使系统从混乱走向有序。随后,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Haken)又提出了协同学。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是系统产生新结构的直接根源。涨落是系统调整自组织行为的重要动力。突变论则建立在稳定性理论的基础上,认为突变过程是由一种稳定态经过不稳定态向新的稳定态跃迁的过程。突变论认为,即使是同一过程,对应于同一控制因素临界值,突变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可能达到若干不同的新稳态,每个状态都呈现出一定的概率。后来,科学界又相继提出了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对自组织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一般把自组织理论看成是这些理论的统称。

二、自组织理论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调动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各要素的力量,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系统自组织理论认为,开放和远离平衡态是系统发生自组织演化的必要条件,而系统演化的终极动因,则在于系统内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开放性是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校园中的广大师生员工通过网络相互之间或与外界进行信息、技术乃至人员等要素的流通和交换,使校园网络文化系统不断引入负熵,形成自组织。大学网络文化活动的开放性可引起学生不同的想法、问题,这些想法和问题之间相互影响,也会影响到教师,引出远离平衡态,这个远离平衡态是充满活力的。非线性机制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根本原因[3]。网络为学习、生活、工作在校园内的广大师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开阔师生视野,增进对社会、校园热点问题的关注和了解。这种信息带来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使师生的思维不仅受到自身的影响、他人的影响,还会出现反影响的现象。因此,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可以充分运用自组织理论,注重强调校园网络内的各个因素的协调与沟通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促使校园文化系统整体走向更高层次的有序。

2实现校园网络文化的自修复,改善传统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管理现状

哈肯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外部控制是一种典型的他组织作用,传统的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建设,主要的还是通过“外部控制”这种他组织模式,导致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缺乏活力。如果运用自组织原理赋予系统特定的自组织能力,将自组织理论运用到这—系统的建设进程中,加强系统内部的自控、反馈作用,改变系统发展的单向线性轨迹,则可以改善传统校园网络文化缺乏活力的现状,提高实效性。同时,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个子系统,需要服务于大学文化的发展进步。自组织理论运用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发挥系统自控与反馈机制,有效监测校园网络文化与学校发展是否相适应、相协调。当校园网络文化整体或局部与预期相偏离,或受到“损伤”时,系统便有能力进行自修复。反馈是实施控制的必要环节,控制与反馈便是校园网络文化系统动态演化的保证,促使系统与环境进入“适应—不适应—更好地适应”状态,使系统演化进入“无序—有序—更有序”的良性循环。

3自组织理论的涨落与失稳是推动校园网络文化不断创新的不竭动力

涨落普遍存在于任何一个现实的自组织系统中,网络也不例外。在一定条件下,当涨落得到系统整体成员的响应时,小的涨落就被放大成为引起系统整体进入新的有序态的巨涨落。涨落是系统调整自组织行为的重要动力。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中的信息流动性和参与者的自主性,随时可以消除一个虚拟的空间,也随时可以再构一个虚拟的空间,这种消失和再生也就是通过涨落实现着无序到有序,这种涨落也将不断推进校园网络文化的不断创新。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创新与建设中,有些是渐进型的积累,如部门网站、论坛社区、个人博客、MSN、QQ、Fetion等即时通讯工具为载体各种群等等。对于校园网络文化系统来说,这些形形色色的载体就是“微涨落”,微涨落能否被放大为巨涨落是校园网络文化系统能否与环境相适应、与学校发展相适应、实现由低层次有序向高层次有序跃迁的决定因素。当微涨落被师生们认可从而放大为巨涨落之时,便是校园网络文化系统的失稳之时,同时也是校园网络文化系统适应新的形势,重新建立起更高级的稳定结构之际。" 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路

1进行开放性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开放性是网络的基本特征。不能否认,开放的网络在丰富了大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但是,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传统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或出于经费的原因,或源于认识的问题,对校园网络的开放性进行了种种限制,如封闭校园网的互动交流平台,将校园网设置成各院系、部门单向信息发布平台;限制与互联网的连接,屏蔽一些大流量互联网站(这些网站并非不良网站)等。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自组织系统要通过开放性不断从外部环境中吸收能量、物质等负熵,以减少由于自身发展引起的无序。大学生要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过程要不断从社会大系统中吸取新观点和新方法,以调节自身系统的平衡发展。大学生知识结构和道德认知的全面发展是个自组织系统,以大学生为主要构成群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具有自组织特性,我们绝不能无视这一基本事实,人为地限制校园网的开放,这不利于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建设,重在加强校园主体网站群的建设。建设校园主体网站群的宗旨不是限制学生浏览外部网站或为学生提供预先订制好的信息模块,而是基于开放的网络环境,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需求为载体,为学生提供网络信息甄别的价值导向,形成合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舆论氛围,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知荣明耻的判断力和自觉性。因此,基于自组织开放性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在加强校园主体网站群建设基础上,提高教育者(教师)的自觉意识和参与者(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渗透到应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利用一切网络传播过程进行价值观的同步传播。

2通过网络自律教育,建立健康的校园网络氛围

自组织理论着重强调系统(事物)不是由于外部的强制、而是通过自己内部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的动态过程。因此,进行校园网络文化的自组织建设,应充分尊重校园网络文化中活动主体(教师、大学生)的自组织活动规律,积极有效地开展网络文化活动主体的网络自律教育,促使校园网络文化通过主体的自控达到有序状态,这种有序状态体现着一种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因此,形成和巩固大学师生的网络人格自律,既是校园网络伦理教育的目标,也是实现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要努力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约束因素代替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建立网络个体与群体间契约式的道德精神,如在技术保障的前提下实行网络言论实名制,使用院系、班级、社团等传统的人际组织形式对校园网络空间进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加强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播和巩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慎独”与“自省”,这是对大学师生进行新时期网络伦理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3加强高校学生自组织群网络社团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梁继峰,吕莉媛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

(7)

[2]王洪录,赵丽萍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学习者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5

(1)

[3]杨小华,唐文利高校信息系统的自组织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

(5)

[4]全晓松,马会琼高校学生自组织群网络社团的管理[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虽失去曾经,但还有未来
以棋达意,献给母校百年华诞的礼物
再见吧!SARS!
无私的友谊
世界有爱才美丽
我想对您说……
教师节的礼物 ——看图
得失
爱超越一切
友谊地久天长
让环境污染远离我们
广交益友
今天
0的联想
坚持
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五个“统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探讨
探析高职院校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与职业影响
关于民族精神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刍议
试析网络平台中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设策略
关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可贵探索
浅谈独立学院文学专业分散实习管理方法探索
浅析新时期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中需要正视的问题
关于网络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试论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差异分析
浅谈创新理论课内容实现素质教育目的
浅析科研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特色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作用
浅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挥理论课程综合功能
谈谈《范进中举》中的张乡绅
吴敬梓的生平与著作
浅议《范进中举》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范进中举》有关资料
语文教学不能缺失“灵魂”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执教《杨修之死》所想到的
厚积而薄发──以《杨修之死》语文教学管窥中学生网络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于《儒林外史》
范进是广东人吗
《范进中举》浅析
范进中举后的概况
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