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16

浅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 能力

论文摘 要:本文从分析文化及文化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观念内涵着手,探讨如何有效地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全国一体化及资讯时代的到来,社会上迫切需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纵观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学习英语的人数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感兴趣,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及精力是相当多的,学生在各种英语等级或水平考试中也屡获佳绩;但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繁。这确实值得外语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下面试从外语教学中必然涉及到的“文化能力及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重要影响因素的概念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如何有效地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关于文化能力及文化

“文化能力”是近几年外语界频繁使用的新术语。人们通常所指的文化能力就是对文化知识,特别是交际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对目标语文化和母语文化间的差异的对比和识别能力。这类文化知识掌握得越多,那么文化能力也就越强。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应该对礼仪习俗、风土人情、典故逸闻、词语表征、时事政治等表示出较大的兴趣,这就是“文化”。正如有的人类学家所说,文化是一种近似(approximation),一种倾向(tendency),一种抽象(abstraction)。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善解是需要时间的,是要经过反复接触、体察、对比、探究、反思、感悟、归纳、积累的。诚然,了解和学习异域文化并非等同灌输和崇拜异域文化,而是欣赏和尊重优秀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树立文化平等观,加强文化传播和文化交融的主动意识,这是学习外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总体而言,一个国家或民族具有一个宏观意义上的特征性文化,如我们常说的浪漫的法国人、保守的英国人、严谨的德国人、奔放的西班牙人、散漫的意大利人、爱酒的俄国人等,尽管比较随意,但他们的文化特征,从中可见一斑。

通俗而言,文化无处不在,文化随处可见。然而,仅有极少数的文化内容是显性的,大部分的文化是隐形的,犹如巨大的冰山,只有顶端一小部分露出海面。因此,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并提示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隐形文化部分,学生还可利用其生活、工作阅历、想象力、相关资料等来品味教学内容中隐藏着的文化差异所在,并在教师的知道中去印证、核对其理解是否正确。

2 关于交际能力 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意味着必须学习和掌握它的基本要素(词汇、语音、语法)和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在社会生活中,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促进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和沟通是现代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在教授外语的同时,必须实施文化能力的培养,即在目标语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和对照异同点的方法,有意识地导入相关目标语的文化知识、背景材料、语境特征、语用规划、思维图式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语学习。这种文化能力也有人称之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或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顺畅、得体、有效的交际的能力)。

在一种语言材料中,字、词、句、篇章以及语言思维的模式、言辞表达的语法规则、逻辑推理的惯常形式等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发生的同时文化教育也发生了。因此,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必须平行共进,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当然,非语言交际能力(nonverb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也应视作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包括手势、身势、眼神、表情、体距、体触、服饰、打扮、沉默、时空观念等。其中,体态语(body language)是最重要的。值得一提的还有副语言(paralanguage),亦称伴随语言,包括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某些在会话中发出的非语言的声音。下面以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交际能力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2.1 词语案例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人们经常与水打交道,而中国人在亚洲大陆繁衍生息,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在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2.2 语法案例

汉语注重语义表达,而英语则讲究文法的正确。基于这种差异,让西方人去写出想中国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样通篇没有动词的诗词很困难,而中国人也往往注意不到“I get up early every day.”和“I got up early today.”中因时间不同而需要使用不同的动词形式。

2.3 思维案例

“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think again.”如直译为“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再想一想吧。”按照汉语思维习惯与原文相符,但由于忽略了在特定环境下英语习惯表达的特点,而没有将原文的意思完全翻译出来。应译为“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那你就错了。”

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面对的最大难点,所以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性,指导学生尽力避免以本族语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解释西方文化现象,学会用英语思维去构建句式,最终使学生自觉地顺应英语语句结构,从而用英语思维。

3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能力,也是一种现代社会理念在多元化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可视作微观层面上的一种世界观、哲学观、文化观和社会观。众所周知,美国既是一个移民国家,又在海外不断扩张,移民、驻外人员和军队都需要了解和适应当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跨文化交际学应运而生。20世纪

60、70年代在美国政府机构、情报机构和军队首先对涉外人员实施跨文化交际培训,后来又逐渐演变成大学里的正式课程。随着各领域国际化进程的急速推进,跨文化交际培训和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人们也逐渐注重强化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大学也开始教授这类课程,它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也可视作宏观语言学,有些专家称之为文化语言学,它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在国内,很多学生爱学英语,却无视、漠视、轻视英语赖于存活的英语文化。从跨文化交际学视点看,就是缺乏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a lack of sensitivity to and aware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脱离语言文化来学或教语言是学不到或教不到语言精髓的,也是违背语言的自然属性:跨文化交际为了跨文化交际。

要做到语言得体,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由于缺乏文化能力而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失当或失体的例证不胜枚举。如restroom这个英语单词仅从表层去理解,是“休息室”的意思,但在美国英语中就指“厕所”。在公共建筑物里,休息场所应用lobby或lounge。

一种语言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存在方式。它的表面凝聚着历史,深层积淀为文化(中国语言里复杂细腻的“堂”“表”亲之别源于亲情裙带观念;英语中涉及“牛”,ox,bull,cow,calf,buffalo,cattle,beef,veal,butter,milk,cheese等,从中可见牛在西方人生存环境中的地位。)可见,外语能力不等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外语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进行跨文化因素导入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融合法: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可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讲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2)注解法: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知识文化加以注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特定含义的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如历史性的课文内容要补充一定的时间、地点、政治背景等的内容。

(3)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成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

(4)比较法: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国家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对比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本民族的习俗。

(5)专门讲解法:当讲到历史剧、文学小说、等作品时,对其中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的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事件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其中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6)文化讲座法:定期、限时、有的放矢地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比如第一阶段开设“英国概况”,第二阶段开设“美国概况”。每门课都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组成。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系统列出用于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写和观察能力。

(7)利用图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如“Throwing the sledge”(链子球),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可以对此运动得到更直观的认识,配合对游戏规则及历史渊源的讲解,学生便可对其文化环境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而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只有在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注重文化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在外语教学中适时导入跨文化的内容,就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有利于避免脱离实际的机械的死记硬背,符合与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要求,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从而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汉英语用差异调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2] 霍尔.无声的语言[M].侯勇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品德课上的哭声
我的同学
我的同学陈煜
我的好伙伴
话说我班张思洋
身怀绝技的好朋友
“哭鼻子冠军”
我熟悉的人
我的朋友赵雪荷
友谊之花
书包减肥梦
我的同学
说说我班的程义康
老师的爱
我的同桌是辣妹
关于中学生健美操课余训练初探
浅谈农村土地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美国民事诉讼法的宪法渊源及其成因与启示(1)论文
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WTO法对传统国际法的创造性发展(1)论文
基于低碳经济的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浅谈“以德治国"思想与高校德育建设
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
谈尊敬人权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论文
英国教师在职进修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刍议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讨
浅谈“网上德育”与“网下德育”管理的比较
现代医院经济管理探讨
论述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语言积累
风雨维和50年
《小英雄雨来》教后感
什么是“蓝盔部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词语解释
联合国的由来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好词好句
维和部队的军用开支
缩写《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谈《小英雄雨来》朗读教学个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读后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本链接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近义词反义词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难句解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品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