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高等职业教育

论高等职业教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4

论高等职业教育

"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识教育日益引起关注。本文从介绍通识教育的起源、发展入手,指出高职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及高职通识教育的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通识教育 途径

1.通识教育的内涵

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概念的是美国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他指出,美国大学为学生提供的“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它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通识教育在欧美国家中又称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随着人们对大学教育理念认识的深化,现在对General Education的译法已经基本取得共识,认为通识教育比普通教育比一般教育更贴近其本意。顾名思义,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

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做了初步建构。即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2.通识教育的发展

2.1 通识教育在美国高校的发展。

1945年,哈佛大学提出了著名的《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红皮书》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出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辨别一般性价值的能力。

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经历了从次要到主要、从理念到实在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分为四个不同的时期。

第一,艾略特、劳威尔时期——通识教育理念的浮现;

第二,赫钦斯时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各执牛耳的过渡期;

第三,科南特时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平分秋色;

第四,博克时期——通识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

2.2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

在我国,提倡通识教育最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他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偏重专科之弊,既在所必革,而并重之说又窒碍难行,则通重于专之原则尚矣。”明确提出了培养“通识”人才的目标。

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是生活大于专业,事业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二是通识是一般生活的准备,专识是特种生活的准备;三是从社会需要来看,也是“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四是如果让没有通识基础的专家治理国家其结果不是“新民”,而是“扰民”。

清华大学在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实施以大类招生和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经管学院实行按大类培养之后,从2003年开始,理学院、信息学院、人文学院、机械学院等均纳入大类培养轨道。学生在低年级完成统一大类平台学习后,在高年级再进行专业分流培养。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实行了通识教育改革。 "

3.高等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受传统历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过分强化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强化如何做事的知识学习,忽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人格教育。高职教育的功利性太强,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教育目标纷纷向市场需求方向调整,过于看重人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这导致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修养不够;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专业领域受到局限;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基础训练和全面发展受到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所以,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对过去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反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做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都提出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即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岗位、技能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相应专业的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大多为培养岗位基本技能的课程,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社会责任感等非专业性教育的课程少之又少。

4.高等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途径

高职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应该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它应该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逐渐为高职各大学所接受,在构建与通识教育相适应的高职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推进实施。

4.1 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推行通识教育。

根据我国高职的现状,针对我国高职大学生的特点,现有的思维方式设置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坚持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大学一不分系,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要加强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的学习,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要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主动接受新知识的知识结构体系,养成自我学习、自我钻研的能力。

所以高职大学在一年级人文培养的课程是可以不分系和专业上课的,从二年级开始专攻专业课程。基本上这种成材教育认为是基本功,训练做人的基本条件,然后才是专业,还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生为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应该允许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比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喜欢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就允许该学生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一块上课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

改革现行学习成绩评价办法,在考试内容上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考察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形式上可以多样化,课程成绩可以考试与考查、开卷与闭卷、笔试与口试、考勤与作业、讨论与论文等形式取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课外学分实施办法,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学生科研小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4.2 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高职培养的学生一定是具有某方面专长的人。因此,专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永恒的目标,只是把专业教育的时间推后到高年级,加强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更丰厚的土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也要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地扩展知识领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4.3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起模范作用的教师是通识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一个具有高标准和善于关心人的教师在道德行为方面肯定会教给学生更多的超过该时限的东西。课程只是骨架,而它的血肉和精灵必须来源于师生之间难以预料的相互影响和交感作用。教师不应该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基础上进行交往和对话,为学生提供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情境;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学生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与技能本身,而是科学知识背后所蕴涵着的科学家们的辛勤劳动、坚韧的毅力、大胆的创新以及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这往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被学者们重视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它的生命力却极强,已经从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已经从一种教育理念发展成为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设置模式,而且它的发展轨迹并没有到此结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二十年后的母校
新县城长高了
树下静思
收谷子
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
诚信的可贵
厨王争霸赛
水的启发
那次,我落泪了
批评
我爱读课外书
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
十月畅想
失败是成功之母
空手而归
浅析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视角下的农村幼教师资培养
浅析成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系统建设的思考
试析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性化管理及实施途径
浅论中世纪大学课程的职业性及启示
试析新升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试析以黑河学院与俄布师大为例的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浅析高校教师管理创新
试析从职业生涯规划书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试析高校职业指导的实践探索
试析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浅析高校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析音乐教师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微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
试析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杂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