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

浅析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09

浅析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

"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际化 国际交流

论文摘 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在课程、人员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应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对内强化整合,对外主动出击,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逐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更好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界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国际化,既可以成为高校乃至整个国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战略,以及以大学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压力。本文将结合笔者对本职工作的思考,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角度,对广大高校如何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工作进行初步的探讨。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及其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而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进步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冲破了国界,使得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这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科技、军事、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动因。“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直接原因,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1]。

国内外研究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界定,华南师范大学的吴坚教授分析众多观点后将其概括为五大要素: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人员交流以及国际化的学术与科研合作[2]。从这五大要素着眼,既可用于分析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更能从高等院校出发衡量自身国际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工作。

2 当前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围绕以上五大要素,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国际先进水平也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课程建设方面,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缺乏国际通用性,教材建设水平落后

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仍大量以行政为主导,以学科逻辑发展为基础,专业划分过细,口径不宽,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灵活度不够。虽然近年来高校设置专业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却又容易走到急功近利的极端,用过去的专业课程改头换面套上时髦的名称来迎合市场,但对学科的发展建设并没有实质意义。而各地如火如荼的课程建设工程中,也同时存在着互相照搬照抄、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材建设的实际成效。

在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既积极与国际接轨、又充分考虑本国本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而教材的更新换代更是需要深入学习学科发展动态和学生的需求,广泛借鉴国外优秀教材,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精神的教材。

2.2 在人员方面,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国际化水平都难以适应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留学归国人员的迅速增加,我国高校中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教师人数已有所增加,但其占教师总人数的比重仍然很低,师资队伍很难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而外籍教师也绝大多数是低层次的语言教师,且多为一年一聘,并不能满足高校对国际化教师的需求。

较改革开放初期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但普遍仍存在听说能力弱,外语类学生语言好,但缺乏专业知识与研究能力,非外语类学生无法用外语直接学习专业课程等问题。尤其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大学的外语教学主要还是强调应试和考级,应用能力差,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脱节。

科研人员外语能力差,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科研环境开放程度不够,闭门造车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许多高校缺乏培养科研人员对外学术沟通能力的机制,即使科研人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高了,倘若缺乏相应的外语水平和对外沟通推介能力,最终也会阻碍对国外最新研究动态的跟踪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另外,一些教师和科研人员仍对国际交流不够重视,认为对外交流只与那些外语水平高的人员有关,而不是自己主动参与、积极创造机会。

2.3 在教育管理方面,管理水平滞后于学科发展

校内各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工作效率不高、缺乏灵活度。许多高校的国际交流多停留在事务性工作和被动接待层面,疲于应付日常琐事。国际交流工作仍以行政命令为导向,缺乏整体战略和自主研究能力。

3 国际交流工作的新思路与新对策

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无疑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直接推动力,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两大方面做好工作。

3.1 对内强化整合

(1)更新观念,有针对性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的趋势下,各文科院校,无论是国家重点大学还是地方高校,都应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而不应认为国际化仅与少数学校或学科有关。同时,在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分析本校的现状和潜力,进行战略选择和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点学科、重点教学点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比较优势,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2)实现外事部门自身职能的转型:外事部门的工作应逐渐摆脱过去以行政命令为主导,以外事接待和聘请外籍语言教师为主要内容的旧模式,转型成为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前沿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助推器。具体来说,要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深入研究学校内部学科发展、师生诉求和各部门相关需要,以长远发展目标为出发点,适时调整改革交流机制和手续流程,针对实际问题制定有效措施,提高交流质量和工作效率。东南大学国际合作处的陶云老师恰如其分地将这样的转型概括为“从服务型部门向服务加研究型部门转变,从接待型外事向项目型外事转变”[3]。 "

(3)加强制度建设:应积极完善师生出国手续办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交换项目的选拔考核制度、课程学分转换制度、交流期间的安全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各项交流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4)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建设双语课程、精品课程。双语课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也能显著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教师利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出国进修参会打下基础,为提高科研水平创造条件。此外,双语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海外高校的交换学生和外国留学生。

(5)通过师资培养提高国际化水平:①应大力培养中青年科研教学人员的国际化水平,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外语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参会、进修,甚至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考虑将国际交流成果纳入各教学单位的业绩考核体系,并通过划拨经费资助和与职称评聘挂钩的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参与交流;②应积极培养对外汉语师资,为扩大留学生规模和校际交流形式奠定基础。

(6)建立资源信息平台:①针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建立出国进修科研项目信息平台,内容可包括教育部各公派出国项目、外国驻华使领馆资助的科教项目、外国合作院校的进修科研项目、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相关项目等等;②针对在校学生,建立学生就业和留学信息中心,统一发布学校所有国际交流项目的基本信息、申请流程和项目特点,收集并宣传合作院校的招生信息和其他合作单位的招聘或实习信息。两大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师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国际交流信息,结合自身需求合理规划、及时参与。

(7)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派出师生行前教育方案,强调涉外纪律和安全注意事项,保证交流人员的素质和交流效果。

3.2 对外主动出击

(1)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论文,是衡量高校科研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是其提高科研水平、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甚至进入国际学术圈的重要机会。而适时适当地加入相关国际学术组织,既可以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又能发展优质的国际合作伙伴,显著提升国际交流活动的层次和效果,是一种前景广阔的国际合作形式。

(2)开拓引智工作新渠道:引智工作长期以来是高校外事部门的主要工作,在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今天,引智工作更是要努力寻找新思路,开拓新渠道。要积极吸引国际化师资,引进出国留学人员,主动邀请海外合作院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师通过短期讲学或长期兼职的方式参与教学,提高外籍教师的专业课教学比重,改变许多高校当中外教仅仅只教外语的局面。另外,很多外籍教师来中国不仅是工作,也是为了体验中国文化,所以他们常常会隔一两年就更换工作单位。因此,外事部门应加强与本地甚至外省市兄弟院校的联系,互相推荐外教,共享外教资源,既能提高聘请工作的效率,又能保证聘请的质量。

(3)开展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全国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由2000年初的30个激增到2009年3月的1100多个。这些合作办学项目既引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又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升学机会,也填补了国内高校一些专业上甚至学科上的空缺。而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合作办学既可以为国内学校带来一定的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又可以引进先进的课程、教材和学术专家,并在中外教育理念的碰撞中促使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因此,各院校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现有合作办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良。已有此类项目的高校,应思考如何提升办学质量,除了追求短期效益,更应充分考虑学校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发展规划,将合作办学与其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尚未开办合作办学的高校,也不能一味跟风、盲目冒进,一定要在充分考察了国外合作学校或机构的办学资质与声誉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在这一方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与法国合作的中法工程师学院,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合作的中医专业本科项目,都是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与国外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值得其他高校学习与借鉴[4]。

(4)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与培训项目:在与国外高校和机构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创新思维,积极挖掘非传统合作模式,如开办各类短期非学历合作项目、学分制暑期课程班,探索多边合作模式(两国多校或多国多校等联网式的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学生修读学分课程、海外导师辅导制、学生联合做课题等)、学生海外实习项目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等。

(5)扩大留学生规模: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生源的国际化。近年来来华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并逐渐由单纯的汉语语言学习扩大到其他专业学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中留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仍然非常低,这也意味着由留学生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很有限。各高校应加强宣传力度,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挖掘本校特色课程和优势课程的潜力,逐步扩大留学生的规模。

(6)加强校友联络工作:学有所成的校友是高校的宝贵财富,他们掌握大量物质与精神资源,对母校感情深厚,可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各校应积极完善校友信息库,设立专门的校友联络机构,建立长期联系互动机制,利用校友资源开展国际交流,加强对外宣传,并为学生交流和科研合作等各类项目筹集资金。

(7)引进社会资源:与政府合作、与企业合作、与媒体、学术团体和基金会等相关机构合作。经费不足是全世界高等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为我国院校在筹集资金和人力物质资源方面提供平台。例如,与外国政府的教育或文化部门合作,与外国在华或海外企业合作,与各类媒体建立联系,与相关的学术团体和基金会等开展合作等等。社会资源的引进不仅可以填补学校发展所需资金的缺口,也可以为在校师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而学校在引进社会资源的同时,也用自身的教学研究成果回报了社会,长期下来可形成良性互动。

(8)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海外高校或机构开展网络课堂与网络研讨会,即可降低长期交流成本,又可扩大国际交流活动的参与人数和受益面,让暂时没有能力或条件出国交流的师生也能享用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成果。

4 结语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更要继承本国文化,发扬优良办学传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这要求高校的外事部门深入研究,打开思路,挖掘潜力,对内强化整合,对外主动出击,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逐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更好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2] 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 [4] 张海英,韩晓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探索—— 以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

(2).

[5] 翟双庆,罗祥云,张玮玮.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米顿锡斯大学合作办学案例[J].中医教育,2005

(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伞兵旅行记
加菲猫和欧迪狗
花儿的眼泪是露珠
森林王国的大转变
鱼的日记
新龟兔赛跑
兰花和桂花树
忘我是一种美德
彩虹和风雨的故事
奇奇的故事
笨笨后悔了
幸福的回忆
丑小鸭新传
大拇指历险记
新龟兔赛跑
学校广播站工作总结
“优秀团体奖”申请书
2011年工程部年终工作总结
军训徒步拉练心得体会
市龙头企业申报申请
企业领导先进个人的申报材料范文
企宣部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打算
投资担保公司工作总结
本科优秀毕业生申请书
首届诚信示范企业的申请报告
2011年饭店管理公司的工作总结
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单位申报材料
五好党支部创建材料
公安系统执法示范单位申报材料
试论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以“三全”视角管理目标成本(1)-成本管理论文(1)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与对策
现行独立审计模式的缺陷与重构
持续经营审计判断模型研究:回顾与前瞻
加入WTO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战略分析
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审计师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界定、成因及对策
高速公路全过程跟踪审计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三维模式机制的构建
关于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特征的一个分析框架
对改善审计判断的思考
关于利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时机开展银行效益审计的思考
风险概念在审计中的应用
市场参与者行为与审计独立性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血·红字·罪与罚──《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