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重要问题

"

论文摘要:高校强化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质量,首先应进一步明确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战略意图的自觉意识,明确其政治性的、社会性的和指向未来的实质与核心价值。高校德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根本上是“准备”性、积淀性的,不宜过于急功近利,要正确处理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问题,正确把握理论教育的主要目标指向。当前大学生理论教育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针,最为突出的要求是回归生活世界,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契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相适应。实现这一要求,是一个高度理性自觉的过程、强化“问题意识”的过程,甚至是一个高超的艺术设计过程。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思想教育 目标指向 生活世界 素质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要完成这一重要使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方面,笔者以为有几个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关于进一步明确树立马克思主义

理论教育战略意图的自觉意识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成长、创新的实践需求。理论尤其是正确理论的内在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掌握群众。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可称为理论的“主体性诉求”。也就是说,理论被创造出来,绝不仅仅是一种自我欣赏的自言自语,而是为了影响更多的人群,得到更大人群的认同认可和理解把握。二是理论的目的性、理想性追求。任何理论都内在地预设了目的性的理想目标。但是,理论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理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就要通过熏陶、教育这一不可逾越的中介环节,变为人的自觉意识,从而诉诸实践。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改变世界”的理想性追求,就要通过教育而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

真正的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建党85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始终不渝地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而高等学校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精英阶层”,他们的社会理想、政治理念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历史走向。这就规定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意图必然是政治性的、社会性的和指向未来的。其实质与核心价值主要是:第一,表征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在当代中国,高等学校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性质和执政党的政治纲领所决定的。第二,为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奠定理论基础。第三,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后继有人。第四,关乎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及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影响。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进一步明确树立的自觉意识。实践表明,有无这样的自觉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激情、观念、方向感和实效性是很不相同的。这是因为人的“自觉意识”是一个直面现实思维的理念系统,是知与行转化过程须臾不可离开的出发点和中介环节,是达到目标的指导原则。所以,理论教育工作者是否明确确立了这种自觉意识,事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成败。

二,关于学校德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

因此,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根本上是“准备”性、积淀性的。相对于其他三类情形,在学校德育视域中它的特殊规定性在于:第一,以理论体系、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研究为依托,进行系统教育。第二,具有以课程教学为主要载体兼及实践教育的集中统一的教育方式。第三,它的根本之处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理论”,而在于训练理论思维和端正价值导向,正确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第四,国家颁布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学分要求,提供或推荐指定及指导性教材。诚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指向在于“学以致用”,可问题是学以致用之“用”应当是个过程。据有关部门调查,处于一定领导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在回答“在学校期间什么课程对你走向社会后的发展影响最大”的问题时,相当多的人回答是“马列主义理论课,这就是一个例证。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于急功近利,反而影响效果。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问题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教育;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总体来看,两者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关系。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涵容理论教育,理论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升华。第二,理论教育应当以思想教育为“中介”,且只有转化为思想教育形态,才能真正“嵌入”教育对象的头脑,获得实际效果。第三,在思想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发挥“导向、“固本”、“解惑”等作用。

如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为例,即可看出两者关系的“一斑”: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目标指向问题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目标指向应当是:第一,重在把握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运动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社会形态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运动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运动发展的规律、人及其行为实践的运动发展规律,等等。第二,重在把握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主要是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所表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以大学生世界观发育发展的基本矛盾为原点,着眼于学生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着重进行理论思维和思想方法教育。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回归生括世界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理解和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针理论源于实践,正确的理论又是适应实践需要而产生的。但是,理论是一般,实践总是具体的,同时由于理论回到实践、指导实践一般要经过若干中介环节而可能冲淡两者的内在关系,因而理论自身对于实践又有某种“脱开”的倾向,正像马克思所说,具有“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的可能。因此,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针,不可能是自发自在的过程,而只能以时代条件和实践发展要求为观照,是一个高度理性自觉的过程、强化“问题意识”的过程,甚至是高超的艺术设计过程。

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契合问题

1999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观念、原则、方法、步骤等作出了全面的谋划、规定和阐述。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要贯彻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现代教育视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毋庸讳言,七年多来的进展并不尽如人意,因而这依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极为现实与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最为突出、最有难度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种意识形态性很强、需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特定教育中,如何以 “学会学习”的原则和创新性思维方法,探讨提升理论教育成效的“可持续性”问题其中,根本性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就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构建而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因为任何能力和素质的形成都只能依赖于一定知识的获得,一定能力和素质的展现也必须以知识为工具性支撑。但是,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只有通过一定的体验体认机制而生成人的某个方面的素质,才能内化为人的理论思维能力。相对而言,能力是较为具体的,素质则是提高能力的先导和灵魂,是持久发挥作用的因素。因而,素质实际是知识和能力的一种驾驭状态,是使知识和能力“活”起来的建构性的思维养成。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中心环节,就是要通过理论知识运用的反复演练,包括以“问题”为出发点的分析解读社会现象及自我改造的实际演练,着重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而又较为巩固的理论素质和政治素养,把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统一起来,内化和生成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单纯依靠课程教学不可能全面达到这种要求,但至少应当奠定其坚实的基础。"

七、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问题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它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无论是自觉的,还是无意识的,人们(包括当代大学生,尽管他们的现代意识很强)总要生活在民族文化的氛围之中。当然,民族文化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这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对于理论教育来说也是这样,问题的根本在于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辩证连接起来。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运用、宣传和教育都要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党的有关文献也曾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这是完全正确的。其实,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成果及其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这种“相承接”的结晶。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中国化问题。这个问题当然非常复杂,但关键在于两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置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转换为中国的话语系统(文字翻译已作了部分这方面的工作),教育的方式必须采取民族性的、大众式的、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路径和方法,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经验主义或“六经注我”式地“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做法是错误的。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即便是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历经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洗礼和创新重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而赋予其时代性内涵。所谓“相承接”,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并未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当然也包括中华文明发展的康庄大道,而是人类文明发展当然也包括中华文明发展的现代成就和现代表达。因此,两者达于“自然的”融通,一体化于教育实践,理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律使然。

八、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相适应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相伴而行。中华民族的崛起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来就是一种世界历史性存在,它的最终目标是社会主义在人类世界的全面胜利。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相适应,必须着眼于全球性的理论视野,必须建构和谐世界的思维方式,必须强化中华民族崛起的自觉意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人类文明理念、民族文化精神及走向世界的宏大志向统一起来。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历史责任。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快,世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我们的理论教育应审时度势,以宽广的胸怀和多维的视角审视、贴近世界历史的变迁,占领世界理论教育的前沿阵地。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在理论思维方面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历史趋势,为学生融入中国和平崛起的伟大实践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和精神动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假如我是一棵大榕树
难忘元宵节
致妈妈的一封信
给海军叔叔的信
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
美丽的凤凰山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生活中的小实验
怀念外公
雷锋叔叔,你在那里?
春到人间
妈妈,谢谢你!
春夏秋冬
鸳鸯湖
关于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管理问题几点思考
政务公开与审计公告
切实搞好审前调查 提高审计质量、效率和水平
ACCESS数据库软件在税收审计中的运用
日本中小学计算机教学项目的效益审计
开展高等级公路效益审计的几点体会
国家审计机关质量控制制度的完善思路
OA系统的应用促进政府价值流优化
从企业信息化的进程看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
基建结算审计方法谈
开展政府投资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
地税财务收支审计中舞弊的防范与检查
浅议信息技术时代的网络审计
浅析黄金企业管理审计的要点
抓住“两个着力点” 深化房地产信贷审计
《邓稼先》教学反思
《邓稼先》教学反思
《邓稼先》教学杂谈
臧克家生平简介
《邓稼先》教学后记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生字注音
闻一多生平简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赏读
让人物引燃激情 用激情燃烧学生──《邓稼先》课堂教学实录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写作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