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关于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21

关于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

论文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主要途径,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他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提升。从影响其实效性的因素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课程本身的性质,二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三是教学体制与机制的不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

论文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学生主体性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旨在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本文以长治学院为例分析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因素。2009年基于对2008级部分学生的走访调查,得知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用处不大。原因很简单:他们体会不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益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90%的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只是为了拿学分和为以后考研做准备,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崇尚共产主义、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屈指可数。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与环节没有有机结合,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一、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了马克恩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提升的难度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理论不仅具有知识性、学术性,而且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内容极其深刻与丰富,知识涉及面广,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等领域,由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构成,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本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总是需要随着具体时代、生活、人类活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需要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所涉猎,特别是要学习反映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新发展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即滞后或超前性,且难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导致课程本身既难教又难学,学科偏见明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多,但由于思想本身的改变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量变过程,导致教学效果不能立即明显表现出来,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果难以进行量化比较,其存在和价值往往被人忽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由于马克思主义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部分,为特定的经济基础服务,政治目标明确,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是有着鲜明政治特性的教育活动,围绕特定的政治目标展开,政治性强,政策性较强。比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为特定的政治利益服务,政治色彩浓厚,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使学生产生质疑与逆反心理,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导致教学内容一定程度的死板僵化,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脱节,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对于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如道德缺失、贫富差距悬殊、贪污腐败等问题缺乏理论解释与理性引导。

(三)教学的栽体——教材存在严重弊端#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教育为例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对整个社会的反映,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体系,涵盖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领域。“原理”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及其现状,进而根据现实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让学生结合历史事实与社会现实学习,置身其中,带着思考学,在思考中提升能力。而教材的编写本身从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合在一起的,但在内容上还是分离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整合起来,作为一门课已成为必然趋势。但不是对原来两门课程内容的简单相加,而应该对内容进行新的设计和整合,完善课程自身内在的逻辑体系,使之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原有的科学体系。”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来看,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并没有单独去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的一种反映,只是侧重点不同。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随时解决时代提出的课题。而教材的编写本身更多的是一种结果的表述,如“原理”教材——开始第一个主要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一,;其二,”似乎想给学生某种现成的东西,把原本动态的过程变成静态的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缺乏创新的可能,给学生的感觉是教条、说教,不能引发其思考,激发其兴趣。教材更多的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即相关内容理论、经典作家的相关话语,这是真理,学生接受就行,无需思考,学生很被动,导致学生学起来感觉很乏味。“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仅仅依靠教材本身,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难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的编写实则应追求通俗易懂、引人人胜,尽量少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结合学生实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来论述,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学会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与思维逻辑,在实践中做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造,进而达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普及化。"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的设置缺乏衔接,课时安排(“原理”讲授一学期,“概论”讲授一学年)与开设次序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逻辑,学生无形中会单独学习这两门课,不懂得之间的内在联系,影响教育效果。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一)学生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导致其主体地位缺失

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导致整个社会在价值取向上重物轻人、重科技轻道德、重生理轻心理,“培养人的教育发生了异化,集中表现为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重科学素养轻人文素养,重规范整齐轻创新独立。”由于人是处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是现实中的具体的人。社会环境是一个人的生存空间,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与认识的主体,其思想深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从总体上讲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生存环境的复杂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学生思想的多元发展,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多样化与复杂化,一部分大学生主导价值观扭曲。加之由于受各种道德情感与道德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严重偏离,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产生逆反与怀疑心理。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和缺乏科学的理论与丰富的人生阅历作前提,大学生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认识不到位,实用主义思想严重,利益意识强烈,导致从利益角度出发思考学习的内容,对于树立远大理想不屑一顾,不懂得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性,片面地看待问题,过分注重经济的作用,导致浮躁心理产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与信心,学习动机与心态不健康,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艰苦奋斗精神与团结协作观念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心理素质欠佳,行为规范严重偏离社会主导方向。

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是制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作为科学理论如果不回到实践中去是毫无意义、枯燥乏味的,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被作为实践主体的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很重要的转折时期,大学生承担着多重角色,走向社会之后的他们会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会涉及到祖国建设的各个领域。作为个人,教育好下一代是他们重要的责任,从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来看,家庭教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中人,师范院校的学子多半会从事教育事业,面临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对下一代的教育。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主动地、自觉地接受了经由教师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可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通过消化、吸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责任重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觉地把学习马克思主义融人到社会实践中去。

(二)授课方式单一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1.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围绕学生,调动和依靠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使学生既遵循客观规律,同时又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真正的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引导学生做人做事,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做有德有用之人。教育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是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育方式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教育内容与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僵化的教育方法,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共性轻个性,重灌输轻内化,学生被动学习,对学什么、怎么学缺乏思考,完全依赖教师,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反思此种教学方式,最大的缺陷是忽视对个体的教育以及对学生多样性的关怀,更多的是关注群体的需要和社会的利益,追求统

一、秩序,导致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群体教育,但最终目的是为了促成个体思想的转变,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物质力量。“主体性的缺失或弱化,只能导致人的工具性的泛化,使每个人都只根据自己的目标来确定其价值。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不能自觉形成,必须灌输,但是在坚持灌输原则的基础上,即在注重课堂教学与改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必须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灵活改革授课方式,诸如讨论式、对话式、辨析式教学方法,以事实为出发点,通过辨别各种信息的真伪优劣,在了解现实背景及深刻根源等的基础上讲授理论知识,既符合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又利于调动其积极性。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注重人的社会性,培养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健全政治人格的人,更要注重提升人的实践能力,激发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

2.社会实践活动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并证明其正确性的科学理论,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方法,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学生不仅是认识的主体,但同时更主要的是实践的主体。要想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本质力量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兴趣,克服浮躁的心理,而“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制度性规定,没有可依据的学时、学分和考核机制,往往流于形式”,导致课堂上讲授的“知”很难付诸“行”,学生作为个体的经验与愿望难以被照顾,更没有自由表现的机会,当然也就不能给予科学的、个性化的指导。学生缺少了直接体验社会与人生处境的平台,很难融人到社会实践中来,了解社会发展的步伐,明确社会提出的问题,思考人生的真谛,难以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学习过程中也很难根据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创新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有效地学习。进而影响学生适应时代变迁与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更谈不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教师通过一定的中介手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师生、生生多边交往的活动,是师生分享经验、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过程。那种“无视人发展自身的各种需要,无视人的个性的丰富和发展,企图单纯按某种社会需要去塑造出某种标准件来”的教育,就“只能培养出缺乏理智和情感,没有兴趣和爱好,生活态度冷漠,精神生活贫乏,不能得到生动活泼发展的对象来。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有必要采取开放式教学。

3.课时过短、班级规模过大。34课时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难度很大,效果难以达到。“目前所使用的‘原理’课教材,知识点高度密集,存在着在规定的课时内无法展开教材全部内容的困难。”教学班级规模过大,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很难一一予以回答,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能动性被严重地忽视,弱化了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教育功能。

三、体制的不健全、机制的不完善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一)学校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和规则

当前大学生由于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认识不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不能静下心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需要从体制上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学;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本身是一种思想的革新,需要教学制度的变革与之相适应,从而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求知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运行过程中缺乏制度保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各管一块,目标不明确,“育人为本”的理念贯彻不力。“约束”机制不完善,学生学与不学的原则区别不明显。基于此,应建立完善的循环与反馈机制,激发学生自省、自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二)缺乏“全员育人”机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全民工程,应整合高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教育合力。高校是主要阵地,应结合本校具体情况以及学生实际开展有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院党委、宣传部、团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课程教师应通力合作,投入到育人行列中来,形成一股合力,上下协调共同做好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灵魂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能仅仅依靠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同时,利用家庭的根源性探索建立家庭联系沟通机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根源,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然而发挥这种合力作用的机制是严重欠缺的。

(三)考核评估机制不完善

考试方式单一——开卷考试,千人一卷。此种考核方式只是一种认知性评价,只能评价一个人的应试能力;其次,以成绩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起不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的作用,无法对教学目标、方案、过程作出反馈调整,通过此种评价学生找不到自我提升的根据,不能有效地开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严重扼制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阻碍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此外,此种教学效果的评价没有重视学生的理论素养、道德品质是在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评价标准固定化、单一化,从而给学生传授一些错误的信息,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评价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及其学校教学体制平等对话的过程,评价的标准是达成共识,促成发展与进步。学校应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校园建设各个环节,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开展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循环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效果。

总之,高校应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结合地方特色,以教学实践提出的具体问题为基础,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育人为出发点和目标,不搞形式主义,真正做到实处,始终围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修养为宗旨,注重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地方资源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信心与勇气,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改变目前浮躁的心态,能够静下心来真读书,坚定理想信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好伙伴
我敬佩的一个人
推我上车的陌生人
我最敬佩的人
观看《熊猫回家路》
这里没有残疾人
我敬佩的一个人
无臂英雄
刘翔哥哥,别倒下
世界上最爱我的人
我爱玩电脑
“爱”
我家的小馋猫
我收获了成功
曲棍球队运动员运动损伤现状及其预防措施研究
如何理解文体活动与企业职工精神需求关系
论文本互文性在商务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
论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
城市污水处理问题初探
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浅探
关于曲棍球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
社区“互助养老”过程中社工介入的可行性研究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网络对汉语言文化的侵入影响研究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浅谈用合适的声音表现民族声乐
加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研究
国内外独居老人社区服务研究现状浅述
《望洞庭》教材理解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材理解
《望洞庭》其它杂项
《望洞庭》课文
《水都威尼斯》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
《礼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