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透彻性 贴切性 激励性 典范性

论文内容摘要:“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首先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而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如何进行适应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则需要有相应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讲授要具有透彻性

马克思就曾精辟地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如何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并把道理讲得透彻些呢?

其一,要领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依靠若干有序有机组成的,即概念、范畴,而概念、范畴是人的辩证思维赖以进行的细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和范畴内在的蕴含着即将逐渐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的全部萌芽。例如“科学社会主义”概念,它的科学规定即关于工人阶级如何认识自己的使命为夺取社会主义胜利而奋斗的理论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必然结论和归宿,即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因而,我们在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时,应当狠抓其基本概念的讲解、阐述;力求对它作出赋有当代性的科学而明晰的规定。

其二,层次分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某一学科,某一章节的主要概念即“轴心”概念都有层次性;主讲者理应首先对其作出言简意赅的规定,然后分成若干有内在联系的层面进行条分缕析的阐释。例如,在讲解“商品”这一范畴时,先应当准确指出其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再逐层地对其作出详尽的符合本质的逻辑解释,以指明:①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本身,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②商品具有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③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因素,它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在对这种既对立又统一进行必要的理性分析中不留痕迹而自然地过渡到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重要的概念有内在的层次性,基本原理的内部结构就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科学思想体系,如果能对其系统和层次做到宏观在胸,微观在握,讲授时对它又能以极强的意识认识之并将其付诸教学过程,那么,教学理应取得好的效果。

其三,逻辑要连贯。讲课要分清理论的层次,但分层的讲授决不是把理论的本来关联分割开来,而是在理论传授时要特别小心地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贯通的承启转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离不开概念、范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概念的机械叠加和简单堆砌。例如,在讲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时,在立足讲清诸如“特殊性”等概念的基本上,要注意对其内部联系和联结的逻辑连贯性的分析,即从事物讲到过程,再从过程讲到阶段;相应地由矛盾讲到根本矛盾,再从根本矛盾讲到主要矛盾。这既符合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实际的逻辑一致性,又须利于从总的系统上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的逻辑分析。

其四,重点要突出。讲授中在形成基本网络结构的基础上,还需要从网中抓纲,“纲举”则“目张”,这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学必须有重点,例如,在讲“世界·的物质性”一章时就应当抓住“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个中心,以讲述其“物质”,以阐明其“运动”,以论说其“时空”,以论证其“世界的统一性”,这样的讲授才有了基础和主心骨,进而做到“提起一条线,放下一大片”。从某种意义上说,抓住重点是可能把理论讲透彻,让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的关节点。

其五,难点要突破。一般说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尽管它们是不同的侧面,又各有不同的涵义,但这种区别即差异性又内在包含着它的是有联系的。这不仅表现在有的教材的某部分内容既是难点,同时也是重点,而且还表现在重点的突出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反之亦然。所以,难点的突破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掉以轻心的重要环节。

二、形式表达要具有贴切性

恩格斯曾经讲过:“马克思把存在于事物和关系中的共同内容概括为它们最一般的思维表现,所以他的抽象只是用思维形式反映出存在于事物中的内容。”恩格斯以深刻的哲理性语言说明了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离性。这对于我们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上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讲授,其中重点之一就是必须把观点(内容)与材料(形势)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理论和具体的现象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原理遇过准确鲜明的语言和庄重得体的仪态表现出来。注意以抽象思维的逻辑推论、理论论证为主,以形象思维的艺术描述、浓烈的情感渲染为辅,但“主”与“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要把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理论的说服力不在于扑朔迷离,故弄玄虚,而在于把理论观点建立在可靠的能反映本质的事实基础上,使逻辑推理与客观现实形成必要的强烈的对照;即这样纳人“对照”过程的事实材料既要有说明的职能,以便于把深刻的观点通俗化,生动化,又要有论证的作用,以便于使理性的观点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地“立”起来。例如讲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可选用“三大发现”、“三大工人运动。”讲课有时间限制,材料则丰富无比。所要注意的是,观点与材料必须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观点能统率材料,从对材料的中肯分析中自然而自觉地引出理论的结论,做到寓理论论证于科学证明之中。其次要把理性和现象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博大精深且极为严肃,但严肃不等于僵化、呆板,更不是其势咄之逼人。相反,严肃和活泼也可以相结合,这种结合的重要方法就是在理论阐述和逻辑论证过程中“机智”地穿插点适量的具有知识性、生动性的材料,以利于用较浓烈的色彩去形象说明和表达深邃的道理。当然投放“趣味性”不是目的,而仅仅是手段,故讲课者要把握适度原则。最后,要把语言和仪态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的语言表达,仪表仪态分不开。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仪态是人的内心体验的外化。讲课的深刻思想内容要靠语言仪态来体现。语言的“美”和“仪态”的“美”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必要条件。即语言自然、朴实、生动和具有深刻性;仪态庄重、大方、饱满和具有含蓄性。

三、教学情感要具有激励性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幽灵,在欧洲徘徊。”这一句话言简意赅,并可洞见马克思对旧世界旧制度的愤慈之情,对新理论新世界的信心和激情。同时也启迪了我们,以生动的形式表达精深的内容,要以情动人。故做到:第一,动之以情,要自己动情。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科学,而且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的璀璨的又是迷人的和动人的。作为教师应热爱和饮佩这个精神的精华和思想的灵魂。要对自己所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爱至之深充满自信,并全身投人,方能以此去打动人,动己才能动人。第二,动之以情,要以情动人。教师应充满对事业的感情和激情,它既包含着教师对自己专业热爱的情感,又包含着以身作则并随时随地诱导学生热爱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主要是以“理”教人和服人,但同时也要以情动人,方能做到服人。教师那种对真理注满情感的真理的传达和传递,及它进而向学生的心灵深处的渗透,使学生在恒久的潜移默化中爱上这门课,为学好这门课放下了一块难得的感情基石,也能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说服力和雄辩力。例如在讲述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时,既讲它的合理——合社会发展的逻辑之理,又讲它的合情——合人类根本利益和无限美妙的理想之情,这种合情合理的教学方式,会收到好的效果。第三,动之以情,要情感交流。动人必须要感人,感人必须要有情。情景交融,是成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所不可缺少的“多维”因素之一。这种感情的双向交流,既是教师感染和激奋学生的过程,反过来,又是学生感染和激励教师的过程。这种“反馈”无疑是一个利于教学的良性循环过程。

四、教学活动要具体典范性

毛泽东告诫:“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所规定的。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思维的向导,是指引人们正确行动的指南。故教师要做到“导之以行”。这就要求: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要以身作则。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条根本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身体力行地去做,平时要言行一致,.心口如一。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要做科学思维的导向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仅仅给学生传授从各门科学中吸取的,以供马克思主义得以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不同领域、不同时空的知识,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其产生、发展中逐渐凝结成概念体系知识,而且要给予学生以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特别是要以极强的意念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向学生“投放”了大量的知识而没有给予学生如何去把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就会带来“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的败局。故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要牢记学以致用的道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决定于它的全部原理都要身体力行和付诸实现的,即“有的放矢”,做到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不间断实践中把握理论观点,达到既教育书又育人的目的。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在施教中要有高远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产生、完善发展到今天,以无可辩驳的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了和不断证明着,它是迄今为止以完整理论形态出现的体系中最富有科学性、最具有生命力的伟大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而创立的前无古人的科学理论。由于它的产生,才在人类历史上完成了一次空前的大革命。然而,这种理论的伟大和正确,绝非其为永恒的教条和绝对真理,而是实实在在地表明了它是发展的真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与研究时要站得更高淆得更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继承和发展,去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应该按照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从教学实践中去认真钻研其中基本原理,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积极参加学生的社团活动、关注社会热点,紧扣社会时代发展脉搏,达到教书育人、指点人生“迷津”并受学生欢迎的基本目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王羲之练字》有感
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
平安是福值千金
读《石娃》有感
观《暖情》有感
读《信念》有感
读《我们的错误》后
读《如果麦子没有考验》有感
父爱是一座山
读《勇敢是母亲的本能》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读《合欢树》有感
读《忏悔》有感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绿色批评的“魅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浅析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批判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
浅谈网络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计
对“文学终结”问题的再认识———兼论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前卫现代艺术和广告设计文化的传达
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试析偶遇还是必然?——当代设计思潮与中国传统美学当议
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论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应用与建设
中国油画的个性化意识之我见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环艺设计
艺术丑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六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三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四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二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一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八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九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七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四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十四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十三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