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03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

论文关键词:语言 文化 跨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应该说,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成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而在英语教学中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从环境熏陶、文化教学、语言实践、角色模拟等各方面入手来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跨文化意识”是这样解释的: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东西方文明,由于其发展历史不同,地理环境各异,因而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语言和文化。尽管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缩短了各国间的距离,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都依然存在。只有了解这些差异,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我们才能跟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有效地进行交际。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从语言、文化、教学的关系出发,阐述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并提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建议。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声反映和纪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其语言的发展。

(一)自然环境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A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和煦。“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

(二)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work like a horse , as strongas a horse,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呢?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风俗习惯

称谓及称呼: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敬语谦词: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you,不会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师傅”等敬语。汉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是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

(四》个人隐私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等谈及年龄、收人、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而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当然,现在在一些发达或沿海城市,人们也开始接受西方人的观点,说话不随便涉及对方隐私。

(五)宗教信仰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蔚为壮观。比如,“天公”、“阴阳”、“菩萨”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在英国,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该教于597年传人英国,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人英语行列。这里既有古英语时期由拉丁语渗人英语的词,如angel(天使),monk(僧侣)等,又有中古时期从法语借用的词,如religion(宗教),dean(教长)等,还有现代英语时期从其他外来语中借来的大量的词,结果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远比其他语种来得多。

‘六)历史典故

用典是每个民族日常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水滴石穿”、“铁柞磨成针”西方人则会讲That allC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He'。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一谈用典,对对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大多感到相当费解,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文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人的典故多源于古代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娱乐项目象棋、戏剧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炙文学、希腊、罗马神话、(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传统体育项目棒球、橄揽球等。"

(七)思维方式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打得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好像大量动词杂沓堆上,句间关系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八)个人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 self)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词汇,如。elf - 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 -image(自我形象)等等。故此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 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的话语随处可见。通过简单的言语就可从中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与文化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环境熏陶

首先,在校园文化中可加大英语成分。各种设施的标志牌,同时使用中英两种文字;订阅英文报刊杂志;宜传橱窗里开辟“英语专栏”等。其次,在教室内布置一些能够传达英语信息的东西。比如一张英文版《世界地图》,一角“英语园地”,也可以是几个英语格言的条幅。再次,英语教师帮助给每一位学生起一个英文名字,并使每个新名字尽快叫起来,并增强课堂对话练习。要使学生看到英语无处不在,还要使他们随处可听到英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无形中使学生了解了英语的一些文化特异性。

(二)文化教学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语言知识的传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开始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这应该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进人90年代,英语教学中又增加了文化知识的内容,这更是一种飞跃。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外语学习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学习。英语学习也必然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人文化的内容,把教材中的涉及跨文化内容的语篇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素材,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英语以及其他民族诸如节日、历史、宗教、饮食、体育、艺术、风土人情等文化知识。

(三)语言实践

学会运用英语思维,养成英语国家人们的行为习惯,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即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有效的切换。英语中有许多程序化的交际用语,我们不能根据汉语意思去随意改变它们。如“Can I help you?”不能说成“What do youwant (to buy ) ?""This is Jenny speaking.”不能说成“Iin Jen-ny.”成年人第一次见面说“How do you do?”而小孩子最好用"Nice to meet you.”

(四)模拟角色

模拟角色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由教师组织安排,以学生为活动中心,让学生担任主角或自选角色,采用演讲、情景游戏或剧本表演等方式表演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话语的理解,加深对话语含义的认识。

(五)媒体网络

现在是网络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教师教育的理念、模式、手段等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计算机可以较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声音、动画、音乐的同时作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的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有利于贮存大量的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文化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之,文化知识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离开英语文化,要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是不可能的。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多面的父亲
我的偶像----王心凌和我有缘
童年趣事
黄昏中的秋千
我的小堂弟
我的爸爸
我的老师
我的同桌 唉…。
不吃鱼的我
笔姐姐
我的爸爸
新年新发现之我的发现
“黑帮老大”与“文雅书生”
我发现妈妈睡觉也是那么可爱
我有一个吝啬邻居
谈高中语文古诗文学法指导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
培养幼儿良好个性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以中职示范校建设为突破口,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中学新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
浅谈如何搞好中学体育课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自身写作的探讨
少先队工作要做到“三个离不开”
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课改视野下建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思考
高中物理中的实验教学
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高中历史学科观点型评论题解题方法浅析
高中语文教学导入八法
基于SWOT分析的高中生生物实践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案2
语文 - 《火烧云》的语言艺术
语文 - 《马踏飞燕》
语文 - 《我是什么》
语文 - 春天(说话课)
《世说新语》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语文 - 《马踏飞燕》
语文 - 威尼斯的小艇
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案3
语文 - 《影子》
语文 - 《雷雨》
语文 - 《将相和》
语文 - 一夜的工作
古诗三首(鹿柴 江上渔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
语文 - 《田忌赛马》第二段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