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18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

【论文摘要】当前,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已成为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势头最快的地方。为了使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应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目的,以法律教育、基础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不断探索大学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监督;自律

互联网的发展形势喜人也逼人,大学生踏入网络时代已成现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上网”当作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们在吸取网络营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健康内容的影响。更严重的是,少数大学生还成了网络不健康内容的制造者。面对这种情况,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有识之士和大学生家长的强烈呼声,因此关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也成为德育工作者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的特点及发展状况决定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因特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因特网的出现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通过上网得到各种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上网发布任何信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不再单纯依靠面对面的直接交谈,而是可以依赖网络进行间接的“人机交流”,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人际关系。同时,在网络社会,人们的活动又具有隐蔽性。这些导致现实社会诸多的伦理道德约束可以被轻易地摆脱,对因特网引发的一系列不道德行为:如在网上发布虚假、有害信息、传播病毒、篡改数据、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等,传统伦理学的作用显得苍白无力。如果网民不能“慎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自律,那么网络社会将是一种道德的无序状态。对此。必然会应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网络的发展速度决定了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用“瞬息万变”、“一日千里”来形容网络的发展一点也不过分。网络在人们还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就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它给人们带来更多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忧虑甚至恐惧。网上内容不健康的信息极易诱导青年误入歧途。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肆意散布黄色、不健康的信息,制造趣味低级的网上游戏。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例如在网上诽谤谩骂、进行人身攻击、颠覆社会制度、散布歪理邪说等等。

面对网络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在这方面的法律规范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纠正那些“偏离航道”的行为,并为上网者指明正确的方向。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在互联网络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约占5%,其他语种的内容只占5%,而我国的内容只占其中的1%。相对我国上网人数位居世界第二,由此说明我们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发达国家在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传播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将其意识形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等四处传播并强加于人,对上网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企图达到利用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不断侵袭我国青年大学生思想的险恶目的。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非常危险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对识别和判断能力都还不够强的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道德认知和评价的教育,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教育,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网络行为状况要求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把上网当作一种时髦却不知如何利用互联网对自己有利(他们会更多地去关注歌星、影星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他们渴望能独立思考却容易偏听偏信(他们对在网上看到的小道消息津津乐道并到处传扬);他们渴望被人尊重却不知道如何自尊自爱、如何尊重他人(一些人以一些血腥、恐怖、低级下流的词语作为自己与别人聊天的名字);他们崇拜英雄却不识英雄(许多人把“黑客”当作英雄来崇拜);他们对社会的黑暗面深恶痛绝,但自己身染其中而不自知(浏览传播黄色网页)等。如果没有道德约束,如此多的大学生在网络上“任意驰骋”,后果也就可想而知。同时。我们不能想象在虚拟世界不讲道德修养的大学生,会在现实世界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另外,现在的大学生还主要是网络时代的看客,几年以后,他们将是网络的从业者和主动参与者。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决定着将带给人们一个什么样的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因此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把他们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网络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课堂,它可以向所有人开放,包括大中小学生。有调查表明,我国上网人数已突破2250万,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网民又以青少年为主,占其中的74%,其中尤以大学生占绝大多数,因此有人称当代青少年为“网上的一代”。由于青年人固有的特点可能引起网络行为的出轨,甚至沦为“网络黑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一是利用破坏网络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如台湾一大学生开玩笑地在电脑里投入“CIH”病毒,让电脑界人士闻之色变;二是一些青年学生凭借自己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以在网上搞恶作剧、骚扰他人为乐。三是少数大学生受利益的驱使,利用互联网牟取非法利益。北京某大学计算机系学生卢某利用“黑客”手段在互联网上非法盗取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上网账号和密码后,以贩卖上网账号从中牟利,被北京海淀公安分局抓获归案;成都某高校学生刘某因传播淫秽物品牟取利益,被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法院判刑、并处罚金。许多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追寻自由,但如果不以道德进行规范,他追寻自由的结果或者被社会所唾弃,或者被法律所制裁,或者会使自己陷入“两面人”的痛苦和矛盾中不能自拔,这些都走向了他初衷的反面。因此,互联网时代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

传统的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和造就一种“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一般是比较定型、有着确定模式的。比如儒家伦理的“君子”就要具有“智、仁、勇”。而网络道德教育不能以培养“网络理想人格”为目的,它不具备模式化的理想人格的形成条件和表现方式。因为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上网活动也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它没有直接的面对面的监督,其他领域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的外在教育和舆论制约在这里对那些没有内在自觉的人来说是失灵的。也就是说,在网络活动中,教育对象自我选择的比例很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和目的应是定位在教育对象自主选择的大范围内,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的培养首先就应该体现在培养青年大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即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广泛性,无疑增加大学生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的复杂性。为此,教育的着眼点应当是教他们学会选择:一是要懂得选择什么,使“选择什么”的问题转化为把握“度”的能力;二是知道如何选择。其次应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做到网上“慎独”:要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面对网上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能够做到不为所动;要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教育他们不只是做网络时代一些不文明现象的“看客”,而应做一名勇敢的“斗士”。有了这种道德主体性,就会使大学生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使整个网络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选择判断能力,还是自我约束能力,抑或是责任心的培养,都是建立在道德认识基础上的,因此,确定科学的教育内容是提高青年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基础。

1、法律教育。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规范,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就应从法律教育抓起。连法律都藐视的人,让他遵守道德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规范互联网发展的法律,但我国有着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和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网人口通道管理办法》、《中国公民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网络时空是现实社会的虚拟,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有需要遵守的法令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诸如《宪法》、《民法》、《刑法》、《国家保密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都是要依法受到处理的行为。

2、基础道德教育。网络世界是现实社会的虚拟,上网交流、发布信息、浏览网页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在其它生活领域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上网的时候也同样适用。如果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就会出现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人们都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打探、传播他人的隐私是不道德的,但能够进入他人的电子信箱,却被看作是能力强的表现。如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社会公德受到普遍的破坏也就是必然的了。这些基础道德主要有:诚实、守信、正义,勿偷盗、勿剽窃等。

3、网络道德教育。除了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外,网络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因此,注重并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就会增强这些规范的可操作性,从而更好、更直接地达到提高网络的从业者和参与者的道德水平与境界。

4、网络知识教育。目前,网络在部分青年大学生眼里仍只是一种娱乐休闲的工具,网络传播知识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上网似乎就意味着聊天、交友、玩游戏等旁枝末节。即使上网浏览,也是以文化娱乐类信息为主,而科研学术类信息引不起他们的兴趣,部分大学生知道某歌星的生日、星座、何时结婚生子、谁有了婚外恋等,但却很少关注网上新闻。倡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开拓视野,正确使用网络,形成正确的网络观,既是网络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纳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一)培养一支懂网络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懂得网络技术的高校政工队伍已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新的形势要求政工队伍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又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能熟练的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对象自我选择的比例很大,如何在大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内使教育的引导和帮助真正地发挥作用,这就需要研究上网大学生的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的表达与交往方式。惟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同时更要具有创新意识,并尽可能地以适当方式参与校园信息的制作与控制,做到以敏锐的思维和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化、道德化。

(二)利用网络的特点,建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阵地

网络之所以能吸引活泼好动的大学生,自有其“魅力”,这种“魅力”就在于网络所具有的特点。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充分利用它来开展工作。比如开设网站或在其它网站中开设栏目宣传我们的主体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形式可以活泼多样。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来拓宽教育工作的空间,如在“德育教室”中开设德育讲座,在“与圣人同行”中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华传统道德经典;利用网络的迅捷性来提高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如在“德育沙龙”中开展辩论探讨,在“德育调查”中就大学生最为关心的时事政治、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来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如在“心理指导”中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在“成才与发展”中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提供帮助与指导;利用网页丰富多采的设计来增强教育工作的吸引力等。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把道德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使网络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

(三)净化网络大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成长氛围

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模仿性强,但辨别能力不够强,这就使得网络的大环境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还应从净化网络大环境人手,对那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加强法律、技术上的监管。信息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及时清除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反动色情和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电子信息。同时要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包括校报、校刊、校广播台、校电视台、阅报栏、宣传橱窗,特别是校园计算机网络。该网络既应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尽可能把一些流入学校的消极信息过滤,又应发挥“天平”的作用,对一些难以过滤的消极信息进行平衡。该网络的主流应是积极向上的,正面引导的信息应能阻挡、抵制其中的消极信息;应调动可以利用的校园内各种资源,或制作软件,或主动发布信息,对各种不良信息主动应战。否则很可能是“学校三年功,网上三分钟”。因此,尽快净化网络内容,构筑网络“防火墙”。也是网络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当务之急。

(四)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机制,打击网络犯罪

网络为人们提供的极大自由,已超出现有社会道德和法律所能适应的范围。由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加大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高校中要尽快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来统一协调网上信息的管理工作;高校应积极开展网上“文明”运动,确立网上道德规范,倡导文明行为;开展网上“环保”工作,经常查看校园电子公告栏,及时清除恶意言论和虚假信息的污染;开展网上“扫毒、扫黄”工作以及配合技术人员对信息危害事件开展调查,切实管住那些提供不健康内容的网站,建好具有正面引导作用的主流网站,从而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上精神食粮;对不守网络道德者进行批评、教育和改造,对违法犯罪者给予严厉的打击,使文明上网成为大学生网民的自觉行为。

(五)开设校园网站和教师学生个人主页等,通过正面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从本质上说,道德起作用的方式是自律,但并非一开始就如此。任何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一个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自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人们此时所关注的社会舆论又主要来自周围所熟悉的人。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校园网站、制作网页等形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开展网页制作竞赛,在评选标准上不仅要看技术水平,也要看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正面教育中品味“为善”所带来的成功。还可以开展网络道德问题辩论,使大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

总之,我们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使大学生理解、掌握、认同、实践网络道德规范,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从而正确地利用、研究、开发网络这把“双刃剑”,建立起一道自我保护、自我约束、扬善抑恶的内在防护墙,做一个网络文明大学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春姑娘的宴会
初夏
四季的雾
校园四季
春,在哪里?
夕阳下的贺江
暴风雨
家乡的小河
春游川北民俗文化园
春天的花园
春之赞
春天的声音
杨树叶
浅论高校音乐活动的理论意义和主要实践途径
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问题研究
论新闻传播史学课程教学困境与突破
关于构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关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浅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
试析高校教师薪酬设计探析
浅析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传播模式的合理性探讨
试论我国大学城的文化缺失现象
浅谈对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评价观的反思
浅析从中国文化现状出发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交汇与融合——试论《中国文化概况》课讲授探索与体会
浅谈地方合并高校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研究
多校区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分析
简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策略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乌鸦喝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案例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