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

试论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07

试论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

"

论文关链词:网络道德 高校德育 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纪律 校园网站 师资建设

论文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主力群体的一部分,道德素质堪喜堪忧,网络行为不道德现象比较严重,要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要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确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纪律和制度建设,建立校园站吸引学生,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互联网提供给广大师生的不仅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而且是一种结合了广泛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实践操作的“交互性”的教育空间。在互联网上,人们只须轻按鼠标,即可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周游世界,相互“面对面”交流。网络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由此创造的全新的网络环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网络使师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改变了传统的“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灌输的德育工作模式,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也会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

传统社会的道德主要是一种依赖型道德,是一条由社会舆论和熟人感情构筑成的道德防线,他律的因素无处不在,使学生处于一种外在力量的控制之下。相较传统社会而言,网络社会更多的是非熟人社会,在这个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的缺少监督、管理、控制的网络道德环境下,维护传统道德秩序的道德他律手段,则很难实行。网络行为的交互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征使网络道德处于放任状态。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匿名性的,是以“符号”为主体的,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已被淡化,而不像现实社会中具有.特定角色和身份的人。网民自主意识加强,个性特征更加明显,每个网民都处于一个相对个人化的空间,一切行为都由个体自主独立选择,情感行为不易被察觉,现实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学校纪律对虚拟的网络社会缺少约束、监督和控制,使网络中的非道德行为有可乘之机,在网上自律状态下的“慎独”境界自然难以存在。有少数大学生心存侥幸,在网上浏览荆专播反动、色情或迷信内容;在BBS上发表过激言论;在聊天室散布人身攻击.性语言甚至相互谩骂、诬蔑,诽谤等等。还有部分学生在好奇、自我炫耀等多种心理的支配下,把网络当成了施展各种“绝技”的天地,并以此来证明自己驾驭电脑和网络的能力,如采用各种“黑客”手段攻击服务器、发送匿名或垃圾电子邮件;使用各种“木马”程序,盗用他人的账号密码,窃取他人的秘密;在网页中内嵌病毒性代码,散布或传播病毒等;任意侵犯别人隐私和知识产权,对个人隐私直接侵害、对个人隐私进行多手传播、对个人信息进行歪曲等,这些行为严重地干扰了网络正常的运行秩序,同时很大程度地栽害了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工具的健康心理。所以在网络环境下,要求人们道德行为具有更高的自律性,即自作主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真正体现出人格尊严和道德觉悟。同时,网络是最大的信息库,也是最大的信息垃圾场,网络消除了时空界限,超越了国家民族界线,各种不同文化、思想观点、宗教信仰、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等铺天盖地迎面而来,它们的冲突复杂多变,没有一个单一正确的标准去判断。青年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成熟,对外来信息流缺乏鉴别力判断力和免疫力,国外意衫珊态的宣扬使学生产生信仰危机,伪科学和邪教教义动摇学生的人生观,纷繁芜杂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使学生的道德取向发生了偏差。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学生道德选择判断和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方面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中网络道德的对策

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我们既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而惊慌失措,也不能姑息养奸,听之任之,而是要研究网络道德的形成规律和大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1.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把网络道德教育纳人高校德育工作的范畴。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灌输、教育和培养的结果。我国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网络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网络道德教育,因此有必要开设网络道德课程,把它纳人高校德育教学体系中,行之有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如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增加“遵守社会公德,创建网络文明”的内容;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守法网民”的专题。实践证明,把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对建立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运行机制和运行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

3.在加强网络管理的同时,转变德育观念,变他律德育为自律德育。网络的特点是数字化、虚拟化。在虚拟的网络中,人的身份符号化。针对这一特点,要求变他律德育为自律德育,着力培养能自己做主、自己负责、自己管理的道德主体。在自律道德体系中,高校德育应充分发挥其“感召”功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使他们在虚拟世界中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愿望的同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时培养学生“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的是非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辨别真假信息的标准和方法,使他们的道德标准与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在网络信息大潮中分清良芬、去伪存真,自觉抵制那些庸俗、低劣、反动、色情信息的侵袭和诱惑。

4.建立网上德育阵地,设置学校德育专题主页,进行生动活泼的网络道德教育,实现高校德育网络规范化。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人校园文化的总体格局进行规划和部署。要重点建设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阵地—校园网,实现教学、科研、宣传、管理、艺术等信息的共享,让校园远离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通过正面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帮助大学生自我培养文明使用互联网资源的习惯和养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此外还在网上开设丰富多采的栏目吸引大学生到网上交流讨论。网上环境相对自由,气氛比较轻松,大部分学生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为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能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讨论,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网络在形式内容上要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推陈出新,办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页和网站的个性特点,用优秀的文化熏陶学生,用美好的作品吸引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感染学生,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用有益的信息充实学生,倡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浏览者访问,增加点击率,只有点击率高的思想政治网站和主页,才能影响更多的受教育者并发挥良好的启发、培养正确网络道德的作用。

5.培训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网络技术的教师队伍。过去教育者处于一种优势地位,一般教育者比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技能和更高的学识,具有较高的威信,易受到教育对象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在网络时代,学生理解信息多维化,他们很难简单地按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悟信息。他们的自主意识更强,理解接受信息更主动,常常自己独立自主去判断选择,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被打破。因此,。网络需要一支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又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

这支队伍除了具备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一般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以外,还要有新的观念,要对网络、对大学生的成长、网络法规、网络理论,网络文化等作深人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新时代的网络德育教育形式,完成网络背景下的角色转换,并且富有亲和力,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效能。这支队伍还要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熟练运用BBS,OICQ和学生进行交互式讨论,接触学生喜爱的网站。对网络道德进行切实的体验,形成理性的认识,充分发挥网络吸引力,渗透力,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中产生的问题。有了这样一支队伍,网络道德教育就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在加强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同时,行政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德育队伍,把高素质的人才优先选拔到德育岗位上来,采取切实措施,对有敬业精神和素质较高尤其懂得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重点加以培养,并通过各种渠道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最后形成一支有实力的教师队伍胜任网络道德教育。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买书记
下早读发生的风波
老师的笑,我喜欢!
潜水
美丽的北京植物园
一滴渴望流入大海的水
争功
秋色
我的第一次演讲
蚂蚁
我在蓝天上飞翔
给中国女排姐姐的一封信
观“人类与太空”展
地球的叹息
瞻仰伟人塑像
试析网络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浅谈职业教育中的道德建设
试论全球化时代职业院校学生忧患意识缺失原因
浅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论析
浅论职业教育教材规范化探讨
论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试论专业课实训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浅论职业学院计算机课堂教学的设计
浅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探析
浅谈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有感
浅谈中信大锰大新分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培训实践
浅析丽江中等职业教育调查研究
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初探
浅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村官”职业教育的必要性探索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丰富课堂形式 珍视独特感受──《雪孩子》教学案例
《借生日》教学设计
《雪孩子》教学案例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雪孩子》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教学设计
《借生日》探究活动
《借生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