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浅析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析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网络道德 和谐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并由此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标志着一个新文明的兴起,它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新的里程碑。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一扇崭新的知识之窗逐渐打开。网络中浩瀚如海的知识,似强劲的万有引力,使当代大学生趋之若鹜。网络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他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大事;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色彩鲜艳的图片、悦耳的音乐、活泼的三维动画等,在活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新的信息和知识;利用强大的软件提供的各种工具,使个人朦胧的想象变成鲜明逼真的多媒体画面,充分展示自我创造能力,通过网络聊天、E-mail等方式讨论困惑问题,进行人际交流。通过网络,大学生加强了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交流,拓展了视野,满足了求知欲,还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按照价值选择去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遵循社会规则去演绎人生。互联网作为一个巨大而开放的信息传输系统,其信息的传播无国家和地域约束,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交往。由此,各种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冲撞与融合成为网民必须面对的事实。但必须看到,一些西方经济大国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传播自己的文化、政治、道德和价值观念,这些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形式多样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这对于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同时,各种信息垃圾和精神垃圾如色情、暴力也堆积其中,造成信息污染和精神破坏。

第二,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人格的虚伪。网络社会以虚拟现实和虚拟空间为基本支撑,在现实交往中那些备受关注的特征,诸如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能借助虚拟网络得到隐匿和篡改,使人们的行为变得虚拟化、非实体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互动。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缺少他人监督,“快乐原则”支持着个人的欲望,常常表现出与生活中的现实人格不同的虚拟人格:有的借助于网络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达到心里暂时的平衡和满足;有的则依靠网络生活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出现生活幻想、甚至人格扭曲。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使得行为人的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都能随意隐匿或篡改,同时还无须承担责任和义务,这使得行为人摆脱了传统社会众多的道德约束,在虚拟世界里出现了滥用权利、甚至为所欲为的现象,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感弱化。

第二,网络的兼容性导致大学生上网成瘾。网络不排斥任何人,网络用户可以在网上随心所欲地“冲浪”。网络的超现实性和刺激性,对求知欲强但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极大的诱惑。大学生如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网欲望,对网络过度迷恋和依赖,就会上网成瘾。调查结果显示,有20%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甚至出现上“通宵网”的现象,个别大学生还因为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看碟片而荒废学业。其中交际、游戏、信息收集甚至色情是上网成瘾的主要诱因。大学生痴迷于网络容易养成冷漠、无情、多疑、焦虑、消沉的性格,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 第四,网络的无序性导致网络侵犯。由于网络自身的松散结构和它方便信息交流的构建目的,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无序性,造成对网络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加大。有些大学生在网上破解别人的密码,窥视别人信箱的内容,获取他人机密或私人信息,网上黑客、网络病毒、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网络道德秩序的形成。"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各种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网络道德教育已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们国家政府最近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一些高校已经着手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持续探索。网络道德源于社会生活中的传统道德体系,是社会传统道德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延伸。因此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与传统道德教育衔接,又要体现其自主性、开放性和自律性等特点,融入到当代社会道德教育体系中。作者认为,新形势下需要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其一,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新形势下培养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掌握一定网络技术的高校政工队伍已非常必要。目前高校德育教师具备较强的道德水准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具有大规模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但由于其现代科学素质差、信息技术能力低和网络条件限制而使网络道德教育无法全面展开。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这种培训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强网络技术知识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为教师与学生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上指导打好硬件基础;二是提高教师的网络道德素养,为学生上网做好“向导”。

其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渠道。一是开设网络道德课,在广大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尚无条件开设网络道德课的高校可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增加网风与网德教育等内容,教育大学生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促其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二是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学科专业教师应主动在教学中渗入德育思想,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三是加强道德教育软件建设。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制作一批思想性和教育性强、趣味性浓、适应性广的教育软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

其三,构筑网上德育新阵地。既然青年大学生普遍看好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主动抢占这一阵地。一方面可利用校园网上的“论坛”、“交友”、“电子信箱”、“科教馆”、“心理咨询”、“热线服务”、"OICQ”等形式,使教育工作者有机会接触青年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可通过创办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团网站,设置理论阅览、教案参阅、资料查询、学者解疑、热点讨论、模拟测试等形式,在网络上建立主流文化阵地。目前许多高校业已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就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其四,建立网络行为校园监管机制。网络社会为网民提供的自由权限已超出现有社会道德和法律调整和规约的范围,由此重视和加强管理是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应把对大学生最基本的网络道德要求,通过各个层面的规章制度固定下来,以制度管理为保证,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就需要配备专职的高素质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应由网络技术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组成。其中网络技术人员负责网上信息的过滤工作,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筛选,为网络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思想政治工作者负责网上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监控工作,及时了解上网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学生在网络上暴露无遗的思想认识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发布引导信息,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应时刻不忘在网络上宣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一是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引导、熏陶、教化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觉抵制西方腐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二是积极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国际化意识,培养他们从全球角度审视、处理问题的开放性视野。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设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教育网站,通过开设论坛、举办征文活动、进行网络辩论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和谐校园网络文化。

最后,倡导网络道德自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学校、社会还应大力宣传网络道德,倡导道德自律。一方面国家应根据原有的道德体系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宣传的力度,尤其是各大专院校应在校园网络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率先倡导文明上网,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符合国情的道德规范,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另一方面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网络道德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对于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会有积极的作用,但网络道德操作性较差,更要求大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熊猫豆豆的转学风波
《舟过安仁》改写
月光下的农家小院
榕树下
雨中
无私奉献
网络的心灵底线
《牧童》改写
我们之间
童话王国里的游记
绿
我的妈妈
桂花树
悠悠师生情
争吵
应对视角的突发公共事件分类探究
试论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在流通工作中的应用的论文
谈公安院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试论图书馆印刷资源利用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浅谈图书馆文化在校园文化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试论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将信息共享空间理念融入到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浅谈实现信息负熵有效输入的途径
试论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工业遗产保护问题
浅论高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管理资源建设
谈高校图书馆员的倦怠现象
试论公共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区别
东方雪实录《卫风·氓》(本站论坛稿)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站在单元起点(下)(本站论坛稿)
我教《荷塘月色》(本站论坛稿)
第一册第一课《毛泽东词二首〉(本站论坛稿)
我可以这样上赞美吗?(本站论坛稿)
铁皮鸿门宴(本站论坛稿)
站在单元起点(上)(本站论坛稿)
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孔雀东南飞》实录(本站论坛稿)
世界上最伟大的声音——《我与地坛》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走进李清照》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人生的境界》实录(本站论坛稿)
《纸船》教学实录及后记(本站论坛稿)
课题:学写诗歌评论(本站论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