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08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 网络道德

论文摘要:从大学生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辨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因素,最后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

2006年4月6日李长春在北京调研考察时曾经指出:“互联网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要按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积极倡导文明办网、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新时期大学生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之一,他们无论是在学习、生活方式,还是在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方面都受到了互联网的深远影响。

一、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

所谓网络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使人们接受和遵循网络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并按其价值标准处事做人、塑造人的品德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面对面的形式开展教育工作的。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基于教学化的网络空间,通过双方互联网进行直接信息交流来实现的。它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的网络化,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化。它是思想政治工作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现代公式。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适应时代潮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深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美引、善恶,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种种复杂情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就更加重要。

二、目前网络道德所存在的问题

(一)西方文化的侵略

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成呆的大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大创新,极大地拓展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但网络也带来了国家间道德、文化的冲突和矛盾。当前,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亡我之心不死,有意识地把互联网作为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新手段。一些国家借助于网上优势,倾销西方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比如发布负面信息,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失去辨别和驾驭能力,沦为网迷、网虫;而虚拟世界与个体的交互作用,又使部分大学生忽略了法律和道德规范,理想和价值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

(二)网络犯罪的滋生蔓延

在网上世界中,传统道德的约束力、法律的权威性均被弱化,网络侵权行为在大量重演。网络“虚拟空间”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扩展了人的个体能力和交往能力,为人们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自由,过去不能设想的事情现在很容易就能办到。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大学生一旦成为网民就有可能目无法纪,脱离传统道德中的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大学生的约束,在网上世界中形同虚设。他们“能够”随意参加国际网上社团;盗用、伪造客户网上支付帐户;“能够”制造、传播网络病毒的犯罪活动等等。

(三)灰色信息的影响

西方以网络为手段的文化侵略,利用“互联网”无国界、超地域的特点,把不文明、不健康、暴力、色情、侵犯隐私等灰色文化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加上学生的好奇心往往会破坏他们的自控力,虽然在网站上普遍声明访问者必须达到一定的年龄,但却没有一种有效措施保证学生不接触到这些灰色信息,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改变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使道德意识、法律意识逐渐淡化。

(四)长期上网,易患“网络疾病”

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用它的工具理性改变着受众。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尚未成形,一些整天沉面于虚幻的“网络社会”之中不能自拔的大学生将会产生对现实生活毫无兴趣,行为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情感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情绪,甚至产生心态扭曲等诸多心理疾病。同时还会在现实生活中行为错位,容易患上所谓的“网络依赖症”、“网络孤独症”,使一些大学生们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甚至是不敢面对现实生活。"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设高素质网络思想教育队伍

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特别能战斗的网络思想教育队伍,是网络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通常比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具有教育的威信和信息优势,这使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有利千教育目标的实现。网络的应用使这一优势正在消解甚至被取代,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还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既懂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显得尤为迫切。高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难点,特别要加大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运用网络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教育,无论是网络法治教育还是网络道德教育都非常欠缺,严重滞后于对学生的网络技术教育,正是二者的脱节使得网络空间“无规范,无道德”的错误认识长期得不到纠正。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历来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是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在法制教育中,一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特别是增强网络空间的权利、义务观念,使其认识到任何科技成果包括网络枝术,都要受到法律法规约束;二是要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明辨在网络社会中,由干主体的匿名隐姓而导致的合法与非法,有罪与无罪等问题,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正确运用网络法律武器,维护白己的合法权益。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必须加强“网德网风”建设,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网络技术发展与人文精神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道德成为网络文明最坚实的依托。

(三)加强高校网站建设

高校网站不仅是展>,;高校形象的窗口,更是传播高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载体。和商业网站相比,特别是具有发布新闻咨质的商业网站相比,高校网站受资金、技术、人力等条件限制,对大学生吸引力不大。所以,尽管高校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由于内容枯燥、形式呆板、更新不及时、网速慢、没有自己的特色等原因,缺少网民光顾,而出现“空壳运转”的现象。因此,学校要积极建设学校网络主流文化,在内容土以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等要素为支点,在形式上以时事、文学、艺术、网上交流、网上答疑、专家网上指导、名家现场授课的录像、校园各类讲座的视频点播、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社团网页等活动来贴近大学生,吸引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效抵御网络不良信自、对一学生的负面影响,切实占领计算机网络这块人学生道德建设阵地。

(四)加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网德自律教育

进人信息网络时代,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避免因网络带来心理和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健康成长。高校的两课教师和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要加强对火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配合学生工作部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心理教育,适当开设网络心理学常识、心理卫生保健常识及心理素质培养的综合课程或系列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帮助大学生认识网络传播刘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自觉调整上网行为。对部分沉迷于网络的同学要进行跟踪心理辅导,避免患上“网络依赖症”。对由于上网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如网恋失败等,要配合辅导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我们要站在战略高度上,不辜负国家、社会、人民赋千的使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开辟网络教育阵地,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德育队伍的理论和业务培训,提高运用网络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大力开展以“讲诚信、树新风、促和谐”为上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在我的记忆里
游峙山公园
我爱家乡的剡园
游海洋世界
有趣的校运会
我爱峙山公园
游吼山
盼望春天
我是一个小导游
大自然之旅
看赵家池
参观上海科技馆
我爱家乡的河姆渡遗址
欢度“十
参观世纪花幼儿园
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试论地方本科院校与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浅谈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的反思—以创新教学课程为视角
浅析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课程设计
试论培养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的思考
浅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浅析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
关于校园网的开发利用
关于影响体育教学资源公平配置的因素分析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人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试论高校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研究
试论管理科学理论对现代高校管理的启示
浅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浅析素质教育中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探讨
浅谈高职院校人文社科教学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
《王二小》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画家乡》教学设计
《画家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画家乡》教学设计
《画家乡》教学设计
《画家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画家乡》教学设计说明
《画家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
《王二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