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思辩与感悟——浅谈关于“美学”教学的思考

思辩与感悟——浅谈关于“美学”教学的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03

思辩与感悟——浅谈关于“美学”教学的思考

"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美学;理性思辩;感悟;审美人生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即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使理论思辩与感悟相结合、在美学教学中贯穿审美人生、智慧人生的思想。

“美学”作为大学中文系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审美心胸的建立、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层面上讲,理论思辩能力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论能力,增强对其他学科的理论指导。从现实层面上讲,审美情怀的建立对每个个体的人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相对于传统美学的讲授,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融合

正因为美学学科这种不成熟的进行时态,在美学教学中就需要避免武断的结论性总结。在学科大的框架和局部细节都需要澄清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理论分歧及我们目前的一些思考,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尝试新的探索思路。如传统美学开篇讲的就是“美是什么”这个本体论的问题,而对于美学研究中这一古希腊传统,就必然超越了归纳与综合,而进人了纯粹思辩的王国。对于中文本科学生来说,刚一接触这门学科就试图解决这一“千古之迷”,显然增添了对这门课的畏惧心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对于学生的日常经验,对“美是什么”和“什么是美”这样的问题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并能做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的工作可以从中西美学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过程人手,帮助学生分析每一种理论的优长和缺陷,尝试做出较为合理的结论。并在线型分析的基础上,重视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在这一点上是如何衔接的,如现代美学的研究核心由本体论、经验论向体验论的转型,从而把美学研究的对象设定为“审美活动”,抛弃了传统美学的本体论和经验论对主客体的分割,使审美成为了一种自由的体验,成为主体与世界的沟通。在审美体验中,存在就是价值、价值也就是存在,这一点,现代体验论美学实际上又包含了传统美学中本体论和经验论的思考,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质的飞跃。但仍需要明确的是,现代美学并没有排斥美学的本体论研究,本体论研究仍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最高的层次。

以上只是以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例阐释了在教学中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结合,实际上不只是这一问题,而是在整个现代美学体系中,如审美形态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教育学、审美文化学等方面都需要对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做出分析和比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整个美学发展史的掌握,而且对许多具体的理论问题可以在现代和传统融合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思考。同时,在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当代美学所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多元性、专门性、游移性和相互包容性,并不意味着当代美学已完全背离了传统美学,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回过头去从遗产中吸取营养,给当代美学灌注新的理论生气。

二、理论思辩与感悟

思辩美学是美学研究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不论是传统的认识论美学、本体论美学、价值论美学和艺术哲学(黑格尔式的艺术哲学、而非丹纳式的艺术哲学),还是现代的体验论美学,都充满了理论思辩。由于东方人重感悟而轻思辩的文化传统,美学理论的抽象和思辩成为教学中的最大的难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美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对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进行线形输理,从它的渊源、发展、分化探索一种理论的基本走向。如本体论美学和经验论美学对一些基本理论的阐释。一个是从理性方面去演绎美,一个是从经验方面去归纳美,这两个方向分别代表了以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为主要源头的美学经验。到了18, 19世纪,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分别把这两个方向推向了一个制高点,“美的科学”这一概念就是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来的。而沿着理性美学的这一分支,则派生出源于柏拉图以及希伯来文化、中经普洛丁和哈奇生等的非理性主义美学,而这一非理性思潮则又与超越的体验紧密相关。到康德美学对经验、理性、非理性的调和,产生了一种新的集前人之大成的庞大美学体系,这种大一统的自律的思辩美学雄霸了整个19世纪。尽管谢林向右,强调了不可知的一面,黑格尔向左,强调了辨证法的一面,但他们都没有突破思辩形态,相反,巩固了思辩形态。同时,非理性美学也沿着克尔凯廓尔的存在主义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美学等向前发展。通过对这样一个基本线索的输理,使学生不仅掌握美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要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名词如本体论、经验论、价值论、理性、非理性等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分析基本概念在不同美学形态和流派中内涵和外延的异同,增强理论思辩能力。其次,美学课的教学时间是一个学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求面面俱到显然不可能,这就要求对一些重要的美学流派的讲述中作到前后贯通,如康德美学、黑格尔美学等,既要重点突出、又能以点带面,这种综合性在美学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前面已提及西方文化重思辩而东方文化重感悟,而传统的美学讲述基本属于西方文化的范畴,因此,美学课教学中西方文化的思辩性和东方文化的感悟性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更何况,现代形态的美学学科也体现出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互交融的原则。如西方的非理性主义美学曾注意到美的“象外之意”,由此产生了诸如自律、想象力、直觉、诗意等一系列概念及有关的论争,但由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客观的精确观察方法和形式逻辑思维给予西方人的巨大影响,使得非理性主义美学存在着一些长期得不到透彻解决的问题,而中国古典美学中有关审美感兴的理论,可能提供了解决的钥匙。而对审美体验的“意向性结构”的阐释中,则与王阳明的“心学”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向性结构”强调美的意蕴产生于意向过程,正是意蕴使客体成为对象,而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所说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可以说是对审美体验的意向性的一种生动形象的描绘。

另外,在对理论思辩性的理解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经验中找到共鸣点,而且要善于使内容和学生的自我审美经验相结合。如在讲艺术品的审美特性时,要讲到艺术品应有大量的空白点和不定点,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剥离性。这不仅和中国古典美学经常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一致的,而且在学生的日常审美经验中,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如面对一幅画、一部文学作品、一首曲子,他们不只是物质材料层所显示出的内容和形式的意义,而且蕴涵了丰富的人生体味,并呈示出多元的意义生成。就象梵高《向日葵》中张扬的扭曲的生命激情,荷尔德林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从最本源意义上对存在的终极思考,对生存的神性的诗意寻找。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思辩与感悟的有机结合,并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传授为目的,而是同时要在理论中得到智慧和启发。理论本身有其自足性和生长性,智性的感悟则给理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美学与人生

美学不只是理论美学,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它更是一种人生美学。因此,关于“美学与人生”这一话题在美学教学中自始至终的贯穿,不仅使美学与现实人生紧密相关,而且也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审视和反思,使美学真正成为一种人生智慧。

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即是提高审美能力,建立审美心胸,从而改善人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价值,让人拥有超越感。因为从最终极的意义上说,真正的存在是现象与超越的结合,是全面的、自由的。但现实中的生存却被各种有限性而困扰,不过人虽是有限性的存在,本性却有追求有限、永恒的需要,那么,如何达到自我与世界契合的诗性存在?这就需要精神从现实中的出场,而审美无疑是与生存本身最契合、最相通的一种方式。在审美活动中,个体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种种烦扰,进人超然和充盈的美学世界,神与物游,天人合一,自身得到确证与表达,也使人生的悖论得以缓解。如“诗意地栖居”这一话题,在美学教学中颇具思辩性、并与学生的个体生存紧密相关。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地意识到人不仅是存在的,还需要去不懈地追问为什么存在和存在的意义,这是切人问题的一个角度。另一角度就是,个体生命在审美活动中,如何去体味历史感、宇宙感、人生感和永恒感,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泣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唤起的丰富的惆怅、博大的悲凉和深沉的宁静。从而引导学生如何超越日常人生的困扰,进人审美境界,体味人生的美,发现世界内在的美和意蕴。

“审美文化”是美学的教学内容之一,这里就要避免把中西审美文化单纯作为知识来讲,而要让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西方两大文明:希腊文明之下人类生活所弥漫的无形的悠闲、清澈、光辉,充满我们所谓的甘美与光明,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现实与理想、感悟与理智都处于和谐融洽的状态,希腊艺术中体现出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希伯来文化中面对无边的苦难的执着生存,那种苦难的救赎所激起的内在精神对外在存在的超越、无限自由对有限人生的超越。而中国审美文化中,儒学的好学、行仁和人群的和谐,道学的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禅学的明心见性、求得本来面目而达到的人世、出世的和谐。这样的一些博大的精神资源,当然不可能对个体产生即时的效果,但是经过“神性”的沐浴,应让每个个体有“在路上”的自觉,那就是永远走在追求完美人生的路上。

与“审美文化”相似的还有“审美教育”的教学,“审美教育”不只作为知识来传授,同时也是对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审美教育,美学课从宏观上讲就是一种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人类完善自身的毕竟之路,目的是创造优美的灵魂,其中涵盖了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建立成熟的审美态度等内容。在审美教育中,不能只强调理想的生存状态,重要的是还能直面人生的种种缺陷,在现实生存和理想生存之间保持良好的心态。没有人生的现实主义,不能直面人生的苦难,没有理想的提升,就会陷人日常的庸俗。我们应贯穿这样一种思想,那就是酷爱人生而不过度,向往理想而不矫情,对人生能够在批评中欣赏、在欣赏中批评,执着深情又旷达超脱,深人生活内里又能站在生活之外。

还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美学教学中对各类艺术审美特征的讲授,在大多数美学教学中,是一笔带过的,因为相对于庞大的美学体系,艺术分类只涉及一小部分内容。但对学生来说,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电影、电视,都是日常审美最重要的载体。因此,美学课教学加强对这些艺术类别的鉴赏与探究是很有价值的。尤其是在世俗的潮水汹涌而来的今天,大众文化泛滥、价值理性游移、审美选择多元,这就更需要今天和未来的人文工作者在艺术中坚守人文关怀,使大众文化不致于成为精神的废墟,于己于社会这都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

以上只是对美学课教学中一些常见问题的思考,实际上随着美学体系的不断更新、美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中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浮出水面,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因此美学教学也需持开放的心态和宏阔的视野。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指 纹
中国,加油
奥林匹克吃饭大赛
过节了
批评大地震
我和小鸡一起成长
特别的日记
看《宝葫芦的秘密》观后感
这个一角钱是假的
秋天
小蜜蜂的家
夏天
美丽可怕的地震云
给王老师的一封信
集成电路引线焊接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
因特网和内联网技术在供电企业的应用
谈人防工程供电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一体化模式在电力施工企业中的运用
布线标准简述及建筑物布线基础设施标准
110kV电网计算机整定计算新方案—准专家系统模式
建筑电气施工中常见问题
智能楼宇的电气保护与接地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使用
磁悬浮轨道梁生产基地的电气系统设计
沙角C电厂事故顺序记录的通道组态分析及整改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继电保护的探讨
常见建筑电气设计容量问题综述
县级35kv变电所的设计与运行分析
建筑物的等电位联结不可忽视
《可贵的沉默》随堂练习 提高篇
《可贵的沉默》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绝招》随堂练习 巩固篇
《可贵的沉默》 作者简介
《可贵的沉默》 考点练兵2
《可贵的沉默》随堂练习 巩固篇
《绝招》 教案讲义1
《可贵的沉默》 教案讲义1
《绝招》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可贵的沉默》 教师语录
《绝招》 教案讲义2
《可贵的沉默》 教案讲义2
《可贵的沉默》 考点练兵1
《绝招》随堂练习 提高篇
《可贵的沉默》 范文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