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9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分析

"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探讨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但是近百年来,现代文化伦理因为缺乏与传统文化理念的和谐对接而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冲突,对于当今国人来说,要想全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那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华夏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在经历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大融合后,及至汉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逐渐成为其主流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就是儒、释、道文化三位一体的和谐共生体,而其道德理念则是这种共生状态的最高追求。

时至21世纪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人和社会转型的愈加剧烈,国人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其中既有社会制度层面的,也有个人生活层面的,但究其根源,实乃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现代与古代文化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之冲突所致,并由此在国内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其中,众多学者用不同视角对中国浩瀚渊博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作了正本清源式的诊释,希望能够重新找回改良社会、抚慰民众的信心和力量。在此大背景下,本文选而择其一,仅从其道德理念层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代道德文化的衰落

清末以降,在经历了“西学东渐”“全盘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一系列大争鸣、大讨论后,国人似乎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尊崇和拜服,转而向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寻找救世之道。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缘和各种中外思想的博弈,从西方舶来的各种主义、精神均在几十年的大融合、大碰撞中被一一冲击、压抑、解构乃至遗忘。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道德文化开始进人信仰、理念全面式微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无法无天”,胜者为王、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众多国人的思维。于是乎,一些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道德的勇气和能力,在他们心中似乎只剩下利益多寡的博弈而无半点义与不义之别;于是乎,在我们身边似乎只能看到胜者、败者及其羡慕者、嫉恨者的此消彼长,却很难再发现知耻者和悔恨者;于是乎,要求他人言说和遵守道德成为一种展示权力的手段,而拒绝羞耻和言说道德则成为人们自我保护的不二法门;于是乎,几乎所有关于道德的话题都毫无保留地指向他人而非内心,原本发自内心的道德感成为日益稀缺的体验,传统道德理念正不断丧失其在国人心目中的神圣领地。

道德文化缘何会在这个曾经以重视道德著称的文明古国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可以从社会体制变革、东西方文化冲突等多个角度考察,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个事实,即道德理念与信仰的缺失与国人对传统文化及其道德理念的盲目拒斥密切相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有其道德之维

梁启超先生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外事”(《劝学篇》),此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即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行为实践的合理、合法与有效性,惯于追求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实践理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更看重为自身的思想言行找到本源的精神根基和理念寄托,进而追求“天人合德”的精神境界。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内在觉悟和身心境界的提高,其本质就是一种道德文化。而宏大的道德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仰望星空”的精气神,正是国人活在世上的一种姿态和尊严,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境界和气质写照。正如老庄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孔孟追求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佛家向往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这种厚德载物的视野和气魄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个个道之、德之、道德之楷模。"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

如前所言,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充满着宏大的道德理念,“道”像一只无形的手掌握着国家、民族、家庭乃至个人发展的方向,左右着国人的思维言行。老子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国人对于“道”的追问和向往都限制在神玄、博大、形而上的境界之中,而身处世俗的人则只能从心灵深处景仰、参悟而无法言传。正因为此,在传统文化中总是强调“道”与“天”齐、“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五十一章),特别向往“天人合德”的和

合境界,且为国人追求崇高的道德理念预设了思想规范:“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述而》),“大道把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老子》第三十四章)这种语境中的“道德”之理念固然源于人的内省,但内省的原则又源于对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的信服:“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礼记·中庸》)面对广大、高明、悠久的天和天道,人必须“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二十一章)、“诚于中,形于外”(《论语·子路》),不断内省自己的言行,进而追寻更高的道德境界。

对于“道德”的敬畏是国人生成其世俗道德理念的基础。在国人心目中,“道德”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道德之人会受到天道之庇佑,不道德之人也会因天道之剑高悬而生出畏惧和悔恨之意。正是由于人人、事事、时时以“道德”为尺度,国人的反躬自省、克己复礼才有了依据,道德理念才能得以践行无阻。

四、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的世俗回归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之所以会造就众多道德之人,首先是因为它虽然身处人们的心灵深处,却又早已为人们设定了精神生活的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从而使国人能够随时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道德的评估与审判。假如没有这些目标和法则的引导与约束,人们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就无法区别正义与不义,很容易沦落为误道之人或无德之人。其次还因为它也积极关照着人的世俗生活,最主要表现莫过于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家文化”,“家”实在是“中国式”道德的最佳世俗表达,一个“家”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世俗道德规范,它既是国人日常生活的精神根基,也是国人践行道德理念的具体社会表现。当然回归世俗的道德理念也时刻不忘提醒人们“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礼记·中庸》),并以此告诫人们只要时刻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人世态度,自觉地正心、修身、养性,就可以实现“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的人生理想。

五、结语

道德归根结底源于理念与信仰,而理念与信仰又都直指精神的天空。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国人的道性修养、德性生成都有着深远影响。而对于当今国人来说,想要全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就必须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爷爷
我的舅舅
我家的星期天
我的妈妈
无私的爱
我与妈妈“换身份”
从澳大利亚回来的爷爷
伟大的母爱
家有小弟
我敬佩的爸爸
我的爸爸
我的明星史
可爱的小表弟
悠悠寸草心
精彩的我
试析高职院校边界管理
简析大学生自杀与长善救失机制的建构
试析研究生团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试析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特色发展观
简析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关于创新驱动引领下医药职业教育模式的思考
关于面向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中世纪巴黎大学教师执教资格审核制度
关于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研究
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发的思考
关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自动化专业研究生科技文化素质的培养
试析从高校课堂教学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对于教育学视角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探讨
简析大学生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
《匆匆》一课教学一得
《匆匆》第一教时课堂实录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实录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反思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匆匆》教学实录
《匆匆》一课教学反思
体验时间流逝 增强生命意识──《匆匆》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教《匆匆》的反思
《匆匆》一课教学评析
语文课堂应慎用合作学习──《匆匆》教学案例
《匆匆》案例反思
《匆匆》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