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高校就业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高校就业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关于高校就业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

论文摘要:本次研究是运用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高校就业制度安排以及该制度结构中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安排的变迁。解释了“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的高校就业制度变迁的动力问题,分析了路径依赖造成的户籍制度变迁的障碍问题,以及诱导性制度变迁对人事制度安排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就业制度;变迁;分析

制度是人们交换活动和发生联系的行为准则,它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选择和决定的,反过来又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决定了人们行为的特殊方式和社会特征。经济学家用制度这个术语时,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制度安排。制度安排的定义是管束特定行为模型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制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不正式的。正式的制度如家庭、企业、医院、大学、政府等等,价值、意识形态和习惯就是不正式的制度安排。高校就业制度是典型的正式制度。

高校就业制度是指国家为规范大学生就业行为,确保就业工作的有序进行,制订的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约束大学生就业的规则和程序的总称。我国高校就业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分配阶段,高校实行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学生在校的一切费用全由国家承担。第二阶段——双轨制阶段,高校招生存在两种形式,一是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分配;二是少数学生交费上学(委陪和自费生),学生自主择业。第三阶段——自主择业阶段,从1994年开始,全国高校逐步实行了本专科并轨招生、缴费上学,与之配套的就业制度实行国家政策指导,学生自主择业。

在经济学的角度,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如“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提供服务”,“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提供保险功能”等等。本次研究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高校就业制度的变迁,以及该制度结构中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的变迁。

一、大学生择业自主权的获得——制度变迁的信息问题和激励问题

从比较经济制度学的理论来说,任一制度都要解决两个问题:信息问题和激励问题。可以把制度中交易成本(本文中即为就业成本)分解为解决信息问题的成本和解决激励问题的成本,在这样的分解下可以很容易地说明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成本。在新制度学派看来信息成本大于零是制度变迁的第一必要条件。

“统包统分”高校就业制度是指被高校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学生入学后有城市户口,享有一定的医疗补助,毕业后由政府统一安排就业,即“统包统分,包当干部”制度。它是在当时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形成的。在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缺乏,以重工业发展为导向的特殊时期,使得人才集中,统一调配,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需要,积极地促进了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统包统分”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时代所暴露出来的弊端越来越多。首先是激励问题,大学生通过教育取得了人力资本,学生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是多元的(如国家、家庭、社会),国家作为当时主要的投资主体获得了大学生人力资本的产权,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区别最终是以自身为载体,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本的载体者是人力资本最终形成和决定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关键,也是人力资本最终发挥作用的决定者。学生必须服从国家分配,没有选择单位的权力,学生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没有制度保证,抑制了学生和学校适应市场的积极性。考上大学就获得了就业证,由此带来大学生的不思进取、能力不高而造成的教育浪费是一种激励问题引起的就业成本。

激励问题发生的成本归根到底是由信息问题引出的。在计划就业时代,信息成本为零,因为每个大学生都事先准确地知道毕业后将要发生的事情,国家会安排一切,没有不确定性。而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尤其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使学生和用人单位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当不确定性发生的时候,信息成本也就大于零,政府承担了本应由大学生自身承担的就业成本与日俱增,制度变迁也就产生了。

新制度学派认为:制度变迁的终极动力在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缴费上学、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实施,赋予了学生择业的权力,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有利于个人在就业过程中获得利益。

从1986年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直到1996年本科院校全部实行并轨招生、缴费上学、按新体制进行运作,完成“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的高校就业制度,其变迁花了十年时间,期间主要是逐步完成了把就业成本、就业压力转承到毕业生自身,而政府主要加强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培育和发展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和就业门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

二、大学生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障碍——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

路径依赖最初是讨论技术选择及演化路径的论文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当一种技术由于某种因素被选定时,随后的技术选择便被锁定在一定的开发路径上,而这条路径未必是最佳路径。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产生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制度的收益递增和网络外部性,另一个是经济和社会中存在显著的交易成本。制度之所以具有报酬递增性质,是因为它与技术一样,具有以下四个自我加强的机制。第一,建立一个制度需要付出巨大的初始成本,而一旦建立,它的运行费用相对较低,因此,制度实施的单位成本很低。第二,制度具有学习效应。一种制度一旦建立,组织和个人就会去适应它,通过学习增强自己对现存制度获益的能力,而这又反过来加强现存制度。第三,制度还制造强烈的网络效应,因为它为所有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共同的行动规则,组织和个人对这些规则的遵守对各方都有利。第四,制度为各方提供稳定的预期,而相同的预期又加强各方对这个制度持续下去的信心,从而这个制度果真又持续下去了。

在中国,户籍意味着对人的差别待遇,这种差别待遇几乎渗透到生活的角角落落。例如申购经济适用房、孩子读书、就业机会等等。大学生入学时随迁户口入校,取得非农户口身份,这项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与当时我国毕业生分配制度中的户口属地原则相配套(即大学毕业生原则上回生源地工作,有条件按比例少量毕业生进大城市就业)。但是此项原则在现行高校就业工作中已被打破。

全国各大城市逐步放开了对普通高校本科(含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的落户限制。例如,杭州市取消对本科生的进杭限制,允许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来杭先落户后找工作。2004年,杭州市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不再确认“普通高校紧缺专业”,只要杭州有单位需求,取消包括杭州在内的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对大专生进城落户的限制。在这项制度变迁中,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户口属地原则已经完全打破。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迅速,又由于农村城镇化速度加快,农业户口与土地、相关经济利益挂钩,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学生入学时并不希望再迁入户口,因为担心毕业时政策不配套才迁入学校。甚至有不少学生迁入学校后又后悔,要求迁回家乡。

2002年,国家对离校前(6月底以前)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延长择业期,从当年7月1日起,延长期限两年。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本人意愿,将其户口、档案转到原籍或继续保留原就读学校两年,两年内落实就业单位,可以签发报到证,超过两年未落实就业单位的,仍将户籍、档案迁回原籍。这项制度的变迁放宽了择业期限,突现了就业制度的人性化一面,缓解了就业压力,减少了毕业生为留户口而草率签约造成的违约。但是,离校后的学生户籍管理仍留在原学校的政策,使得高校,尤其是专科(高职)院校倍感压力。除了要管理数量逐年增加的应届毕业生的签约管理和就业指导等工作,往届毕业生户口、档案在毕业后的两年内的管理工作也相当烦琐。尤其是两年期满后,相当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不久后就与学校失去了联系,学校为了找到学生本人将其户口迁出而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大学生户口随迁入校制度一直沿袭至今,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造成的,就像之前所说“制度为各方提供稳定的预期,而相同的预期又加强各方对这个制度持续下去的信心,,从而这个制度果真又持续下去了”。学生入学时觉得迁入比不迁入更有稳定的预期,而现行的就业制度其实完全可以实现学生入学时不迁入户口,身份证上显示在校生的身份,就读期间享受就读学校城市户口待遇。毕业生就业后,凭毕业证书、接收单位和报到证等材料直接由生源地办理户籍迁移手续。如果这项制度变迁完成,延长两年择业期的政策不再有存在的需要,高校也从长期履行的户籍管理职能上解脱出来。

此项制度还可以解决毕业生人户分离的问题,现行的派遣制度中,报到证与户口迁移证地址一致才可以落户,报到证地址同时也是档案接收地址,也就是说一旦在城市落实就业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不是因为改派,则毕业生不能再要求将户口迁回原籍。不实现档案和户口分离,就不能让毕业生真正安心地跨省跨地区地异地就业,相当多的毕业生担心户口迁移制度对变动工作地点的限制。入学时,户口既然仍在生源地,毕业时签定就业协议,按就业方案派遣后,档案可以随寄,户口完全可以由毕业生本人意愿决定迁或不迁。"

户籍制度的变迁一直是迟缓于其他就业制度的变迁,取消入学随迁户口制度,放宽毕业生就业的户口限制,必将对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减缓高校就业管理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毕业生人事代理制度——诱导性制度变迁分析

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诱导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在经济学的角度看来,制度,特别是所有权的变迁受相对要素价格的诱导,相对价格提高的要素的所有权将更趋于向私人占有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包当干部的制度直到市场经济时代才被打破,但是其人事制度的路径依赖还是沿袭下来,毕业生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沿袭了以前的管理办法。随着改革的深入,毕业生大量面向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人事代理制度是人事制度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行这制度在人才的规范合理流动和潜能开发,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上有积极作用。

在人事代理制度出现以前,毕业生档案管理都在有独立人事权的单位或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单位管理,是一项行政工作,没有利益可言。人事代理制度是面向被代理人的服务工作,因此可以理解由此产生一定的服务费用。当档案这个要素相对价格从无到有,意味着各人事代理机构对它的所有权必然存在一定的争夺。2004年春,金华市人事局向浙江省各高校发函,要求将未落实就业单位,并要求档案、户口派回原籍的金华地区生源毕业生一律派回金华市人事局报到,而不按以前规定的派到其下属的县人事局报到。从此项制度变迁上看,其发展也是符合诱导性制度变迁的特征,是生源地人事局对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权的一种争夺。

2004年春,杭州市人才中心把原先只允许杭州市区生源大专生做个人委托人事代理的政策放宽到为外地生源应届大专生提供此项服务,由此使得很多没有人事主管单位、也没有办理过单位委托人事代理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定了就业协议。此项制度变迁一方面是对外地生源大专生进杭人事代理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到诱导性制度变迁的作用,杭州市人才中心由此获得了更多更广的应届毕业生档案人事的管理权,同时,其他各类中介人才机构也陆续获得了具有省、市人才中心相同的人事代理管理权限。

毕业生档案管理权限的争夺,将带来毕业生就业管理秩序的混乱,部分人才中介机构为了获得毕业生人事代理所有权,签定虚假就业协议,从而造成违约改派。

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生档案管理可以实行数字化远程动态管理,国家建立居民档案管理信息网,由学生生源地进行初始记录,随着学生的流动,由培养学校或录用企业远程认证、补充、刷新内容。这种管理是公益的,并且是信息共享的。实践中,具体操作还需作进一步研究、探讨。

任何制度都是历史的延续,即使是最原始的部落里也存在着丰富的制度安排,制度变迁基本上都是集体选择的结果高校就业制度也不例外,本次研究着重分析了高校就业制度变迁的动力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事、户籍制度的安排。对高校就业制度中的就业协议签约制度、派遣制度、违约改派等制度安排未作详细探讨,可利用制度经济学理论进一步作深入的研究。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第一次骑自行车
我爱家乡
我成功了
赞歌献给亲爱的老师
读《孝女绳》后感
第一次拔牙
未来的我
家乡的路
我的哥哥
丰碑
小草
春天
思念
蜘蛛
我的好朋友
实习报告--环球印务公司所见所感
实习报告——劳动与社会保障局
农业大学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安达信实习日记
上海民政局实习报告
师范类实习报告之一(个人实习总结)
实习报告撰写要求
建筑施工实习报告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日记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实习报告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下乡实践
几则不错的实习总结
会计模拟实习报告[新]
网络技术专业实习总结
浅论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文化转型期彝族民间舞蹈的生存与发展
浅谈黔西南民族舞蹈服饰
浅谈在现代舞训练中对脊椎的运用
浅论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1)论文
舞蹈赏析论文
高职院校舞蹈教育之探析
探析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浅析农村人力资本在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论文
浅析新形势下高师分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
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民间舞的技巧
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1)论文
论舞蹈教育对高校学生和谐集体观念的教育和培养
怎样创作优秀舞蹈进行的分析和探讨
《掌声》课堂实录
秋天的江滨公园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火烧云》教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爬山虎的脚》教学评析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与象共舞》A、B案
《假如我是……》作文教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25、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画家的眼睛,作家的笔──《口语交际·习作》习作指导
《观潮》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