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强化就业导向,促进实用软件人才培养

浅论强化就业导向,促进实用软件人才培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论强化就业导向,促进实用软件人才培养

"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实用软件 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是软件蓝领的主要培养基地,但当今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这就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加强市场调研。明确高职软件人才定位;发展优势专业,强化办学特色;创新办学体制,走产学合作道路;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办学理念和要求。

软件产业作为一种“无污染、微能耗、高就业”的产业.是本世纪最具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当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世界软件产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还面临着网络化、全球化、服务化、开放化的转型。发展和扶持软件产业,是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参与全球化竞争所必须占领的战略制高点。

近年来,随着软件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软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形势.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如同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一样,软件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而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纺锤型”:位于产业上层的软件架构师、系统设计师严重短缺。同时属于产业基础的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即“软件蓝领”也是非常稀少,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应该处于金字塔中层的系统工程师阶层却极大膨胀。

国家为加快培养计算机人才,尤其是“软件蓝领”的培养2003年教育部在批准清华大学等35所本科院校试办软件学院的基础上,又发文试办了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目前,除了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外,在全国一千多所高职(专科)院校中80%以上的学校都开办了计算机专业。但结果却是:一边是软件产业缺乏大量蓝领人才;另一边却是计算机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人才结构失衡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这虽然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相关.但究其根本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定问题

1高职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与企业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用性要求,例如一些学生计算机编程的理论掌握较好。但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缺乏程序设计经验的训练。虽然拿到了计算机毕业的文凭.可是在实际的应聘中仍然难得市场的青睐。这就向计算机语言课提出了应由简单的高级语言编程过渡到可视环境下的编程,以及依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和设置具体项目课程,培养和促进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

(2)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定位不准。培养“软件蓝领”的主力军——高职院校的定位在理论上较为清楚。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很模糊,并没有形成定位准确、以技术应用为主导、面向市场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维护、项目管理、软件编程、文档写作等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操作人才。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向本科看齐,沿用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把高职教育办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压缩型教育,致使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有理论、无实践,不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另一种倾向是不考虑教育的层次性、滞后性,不分辨市场需求的真实性、饱和度,盲目跟进市场,才造成了高智商、低能儿的严重倾向。

(3)课程体系过于学科化,缺少实用化。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多年来并无过多变化,大部分高职的教学计划与本科院校雷同,学科体系的烙印仍然明显。其教学大纲设置参考了本科教学计划,而本科教学计划很大程度是为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等高水平人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传授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强调遵循知识系统上的衔接性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课程设置并不完全适合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实践表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开展市场调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就业状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并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围绕培养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出相应地调整。目前,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模块式教学,但其模块也只是将不同的课拼凑在一起,具体教学选择时仍然遵循上述的原则。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仍然是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采用边讲边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现在国际人才培养中盛行的“基于案例学习的设计”、“项目开发”等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还没有广泛推行。

(4)教学内容陈旧,教材相对滞后。软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属于以产品主导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办学上基本沿袭传统的封闭式办学.专业教学与社会市场相互脱离。因此,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学中很难有反映新的软件技术、新的软件工具的应用等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外.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在职业素质的教育方面,如培育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举措,尚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同时,目前软件技术平均l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而高校教学使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一般需要2~3年才能更新一次。因此,软件业最新发展技术与传统教材更新难以同步。这些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国际化程度低,与软件行业的市场需求相脱节。

(5)单一的考评方式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规范的职业行为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单一,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重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同时,许多学校采用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行为规范及养成素质,导致课程形同虚设。另外,事实上,现在许多学校引进了职业资格的认证内容,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好处,但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扭曲了认证考试的真实目的,出现了许多学生手头有很多职业资格证书,而在实际工作中连简单的代码都不会书写的怪现象"

2强化就业导向,促进计算机实用软件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学校不仅承担着把招收进来的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还承担着把他们输送出去,成为各个行业有用人才的重大职责。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一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而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的选择.以形成一系列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只有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断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才能从知识和能力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笔者结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加强市场调研,分析需求特点,明确人才定位。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软件蓝领”。而其作为产业发展大量需求的基础人才,需要面对具体的生产或服务对象,根据现实条件,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由于人才一般都有一定的技术领域限制,专业定向与职业方向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加贴近社会生产实际和职业分工,同时,软件业又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因此,培养市场意识,加强对社会行业、企业的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与预测,是保证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必要条件。在对社会行业、企业的调研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充分关注技术发展对岗位与行业带来的变化;二是要分析、研究、预测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特点,寻找专业生长点;三是要将这种调研活动制度化、定期化,从而保证在专业设置与建设过程中,能够充分关注和适应行业动态。如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在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紧跟无锡经济对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开设“创意与软件设计”专业,以五年制高职为主体,以动漫、游戏、软件为主干专业,培养“外语十软件+专业”的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

(2)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强化办学特色。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高职院校在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改革中,应密切联系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国家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一是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上.加大应用学科和新技术学科的发展力度,建立起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新的高职教育学科结构。二是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压缩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扩展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上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通过这些调整。使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趋于科学合理。树立大学科、跨学科观念,按照“宽基础,活模块、高素质、强技能”的原则,合理设置专业,尽可能避免重蹈以往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覆辙。三是在课程的建设与调整中,一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应用性的技能性课程的结构比例,并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把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发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包括择业、面试、沟通、人际关系、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技能技巧训练。

(3)创新办学机制,深化办学模式改革,走产学结合道路。发展软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办学体制,实行开放式办学,吸收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深化产学合作,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探索“订单式”培养、“前店后厂”、连锁办学等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争取得到教育培训企业、软件园、IT企业的支持,共建实习基地和技术开发研究室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以增强办学活力。软件专业可以依托一个或多个大行业,实行产学研结合。使其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或开发公司。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加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有利于他们尽快成为高素质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同时也可以寻找和确立合作的厂商,建立软件厂商应用平台.并以此为基础.要求每个专业明确IT认证资格证书。同时根据技能和认证要求开设相关课程。

(4)引进先进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分析美国、日本、印度等软件业发达围家的软件人才教育,不难发现存在以下共同特点:首先是在教学上采取以项目案例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他们所有的课程都围绕项目进行,并通过案例和项目贯穿一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学更着重解决实践问题,通过各种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际丁作能力,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掌握软件工业标准流程、具有承担国际软件开发业务的复合性人才。其次,课程是软件教育整个过程的核心。他们有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人员,在与如微软、SUN等IT巨头结盟的基础上,课程开发紧随软件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这些专职人员负责不断升级课程及课件.课程设置取得国际认证并推行国际通行技术证书,确保所培养的软件人才能够走上国际竞争的平台。另外.在教材的建设和更新上由于与国际领先地位的软件公司结成了联盟,能够做到在第一时间获得这些公司的最新技术资料,然后集中富有实战经验的软件开发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编写最新教材.紧跟IT技术的发展变化不断创造和改进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保证了教材最新、最实用。最后,多样化的考试评价方式和标准,以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采用了笔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设计考核等多样化的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在我国高职计算机软件教育中.应该引进上述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使课程、教材及时反映软件技术的新发展,打造软件教育品牌。

(5)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良好的科技和人文交融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就能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①举办各种专业知识讲座,开展各类专业竞赛,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地参与,营造生动而健康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②鼓励学生社团的发展,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我管理能力: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加强教育。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使教育越来越具开放性,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只有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使课程、教材及时反映软件技术的新发展,才能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打造软件教育的品牌。同时,应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从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技能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含羞草
我喜爱的贝贝
粉笔赞
可爱的啦啦
绿毛龟
美丽的荷花
斗鱼
可爱的虎皮鹦鹉
校园里的升旗台
蒲公英的故事
校园的白杨
梅花
八中的大丽菊
我的存钱罐
感动
班级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总结与建议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之我见
军队院校专业系参谋人员能力素质培养
近十年来我国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研究述评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
高校考试评价改革实践的困境与破解策略
从传播学视角解读韩剧走红的原因
学生干部组织协调能力研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珠三角就业起薪调查与求职指导
不同情绪下“潜在合作”对决策公正性的影响
基于人格培育视角的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组织公民行为研究
基于Mathematica的数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创新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环境及途径
认知行为疗法(CBT技术)在高职生的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影响驾驶员安全行车的因素及对策
24画家乡教案设计三精品案例
画家乡教案设计八精品案例
24画家乡教案设计B案精品案例
王二小-教学设计精品推荐
快乐的节日教案优秀设计七精品案例
画家乡—教学设计
画家乡教案设计六精品案例
快乐的节日教案优秀设计六精品案例
24画家乡教案设计四精品案例
快乐的节日教案优秀设计八精品案例
画家乡-教学设计
24画家乡教案设计A案精品案例
画家乡教案设计九附反思精品案例
24画家乡教案设计二精品案例
24画家乡之教材分析精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