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断想

浅谈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断想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9-11

浅谈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断想

"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教学,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既说明受众对大语教学给予很高的期望值,又说明大语教学承担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受到质疑。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教学中学思离散、知行脱节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践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理念。这样既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科研的深入开展,也可以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健全自己的人格,形成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而终身受用。

几乎所有大学语文老师都会遇到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常常私下或公开的被学生追问“学习大学语文有什么用?”问题的提出应该说在情理之中,教师无需责怪学生的功利。值得思考的是,作为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转变教学理念,达到化解学生困惑,强化大学语文教学地位,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11月6日,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大学的“第四功能”:“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更为独有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引领文化的社会功能”。应该说此番讲话对大学在传承文化方面提出了看似很高、实际上是最基本的要求。

遗憾的是,作为传承文化重要阵地的大学语文课堂,在实践教学中,更多的教师缺乏课程改革的意识,“导致课程不断走向孤立、封闭、萎缩,走向难、繁、偏、旧;学科视野狭窄,容易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缺乏学科之问的交流与渗透,缺少综合课程活动的实践与磨炼;主体地位蒙蔽,教师被权威的教材束缚了自己的思维,总是被专家或管理者牵着走,缺乏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很难实现传承文化,更别说起到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的社会功能了。

究其原因,这和大学语文长期以来学思离散,知行脱节的教学现状有密切关系。2009年1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

二、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为指导,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老师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辨,并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思想用之于指导人生的整个过程。

通过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窃以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做到学、思、知、行的辩证统一。"

(一)放开眼量,纵向思考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思路要么纵向讲授文学史,要么单篇赏析文本艺术魅力,间或能够思考作品的思想价值,但终归于人文观念的单薄和游离,很难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知识保障和思想导引。实际上,教师在讲授中完全可以将具有共通思辨价值的作品打通来讲解,这样既有点的深刻性,又有线的延续性。

例如,在讲授《诗经·氓》时,教师可以将中学学过的《孔雀东南飞》及《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三位女性主人公在婚变后不同的命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卫女被弃后的自省,刘兰芝被休后的殉情,三巧儿奸情败露后的破镜重圆。相似的婚变,截然不同的归宿。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化形态下女性的命运,并能够关注当下女性的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人文价值,更重要的是借此契机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和视野,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关注社会问题的大学人才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积极思辨,推翻成说

教材的权威性,使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自目接受教材观点,姑且不论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这本身就是学、思、知、行没有统一的的表现。老师都做不到,又如何来激励学生?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丧失了语文教学的鲜活与丰富。况且教材中的成说,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也不无商榷之必要。因此,在教学中做到学、思、知、行的统一,对教材观点的理解和传授将别有一番天地。

结合老舍的创作主张以及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经过认真思辨,我们可以大胆推翻教材成说,不难认识到“孙老者”是沉醉在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中痴迷不知返的悲剧人物,也是作者对时代巨变中不知“变通”人性痼疾的嘲讽。这种观点是符合作品主旨的,也是符合文学批评基本理论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此种思辨的合理性,在华东师大2001年版《大学语文》中编者已经改变了此前的说法引。

(三)大胆假设,勇于争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存疑的观点应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积极思考勇于进行学术争鸣。在讲授陆游的《沈园二首》时,绕不开陆游当年题写于沈园墙壁的《钗头凤》以及唐琬回复的《钗头凤》。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唐琬抑郁、忧伤而死。陆游“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离异后相见时的炽烈旧情,冰雪聪明的唐琬“人成各,今非昨”的婉拒,以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的悲苦,应该说此次相见是导致唐琬忧伤而死的直接诱因。按理说,我们解析到两人的爱情、婚姻悲剧足矣。但是,陆游此举对于唐琬是否合情合理却少有人深入思考。白白牺牲一个无辜的唐琬,成就了一个痴情的陆游,却少了一份对生命的尊重。

如果我们提出陆游此举是否表现出对唐琬的爱的假设,那么就有一个简单而又值得深思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什么是爱?

这个问题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同学们很快会说“有一种爱叫放手”。作为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延展分析并加以理论总结,指出陆游、唐琬的悲剧是“爱毁于爱”。"

伏尔泰《中国孤儿》讲述成吉思汗倾慕宋臣张惕之妻叶端美,后感于叶端美对丈夫的深情,赦免张惕夫妇及其家人的故事。剧情诠释爱的真谛就是使爱的人获得幸福而不一定占有她。从中比较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薄弱和对普通生命冷漠的缺憾。进而引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重大命题。

这种批判性思考无疑会增强课堂教学的张力,因为“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养成爱思考的习惯,从而具有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还可以实现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学生心系课堂,流连忘返,钟情语文,回味无穷。

(四)转换角度.别有滋味

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听语文课总是老三段(作者及背景介绍、结构分析、艺术赏析),听课觉得单调乏味,提不起兴趣。作为语文老师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路径思考问题,不但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在于开启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智慧之门。

李斯《谏逐客书》的评价,自归有光、金圣叹、林云铭、浦起龙、林纾以来,大多“着眼于用意、笔法、结构、文采。李斯此文能够挽狂澜于即倒,除去说理透彻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转换角度思考,不难发现,文中处处激荡的真情更是打动秦王赢政的重要原因。所谓“理胜于外,情动于中”。全文七百余字,反复陈说客卿对秦国的功劳,通过“强公室,杜私门”的成功经验,告诫秦王驱逐客卿将会造成宗室强大、秦王必被掣肘的局面。显而易见,亲政不久渴望有所作为的秦王不得不叹服李斯的眼光和忠诚。另外,全篇没有一字言及个人荣辱进退,尤其能使胸怀大志的秦王感动。

从“以情动人”的角度解读《谏逐客书》,不但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也符合李斯和秦王之间的微妙关系,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种思考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新路径。学生得到此种启发自然会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激发学习的无穷乐趣。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何愁不能落到实处呢?

(五)知行合一。健全人格

对于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大学生而言,接收一种思想观念并无太大难度,而要将接受的理念付诸生活,规范人生却是一个比较困难而又重大的问题。语文老师就需要在讲授课文思想观念的同时,考虑如何将该观念用之于指导学生人生,健全其人格,促进其全面成长。

钱钟书的《吃饭》中,阐述了“和而不同”的理念。这种理念用之于民族文化、政治思想固然很恰切,但是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而言,总觉得太遥远,未免产生疏离感,恐怕会再次引发学生“这对我有什么用?”的质疑。如果将“和而不同”的理念解释为处世态度、人格理想,进而引申出人格“软实力(SoftPower)”的思考。“软实力”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S.Nye)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政治理论。据此理论用之于个人,我们可以理解为除去学历、容貌、社会背景等因素之外,一个人接纳他人和被他人接纳的程度以及在团队中的影响力大小,或可称之为“人格软实力”。这种文本思想和健全人格训练的结合方式,必定会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欲望和参与课堂思辨的热情。

在接受大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但要知道某种理念,关键是要学会用此种理念指导自己以后的人生。在知行合一思想引导下,学生不但有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潜意识中认可语文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从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持续关注并接受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实现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

三、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思想对于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学、思、知、行四者的辩证统一,既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也是信息化时代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思考,借助信息平台,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既有利于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丰富的教学内容又可以吸引渴望知识的青年学子。学生陶醉在注重理性思考又不乏激情的课堂,教师依凭丰富的学养,演绎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内涵,从而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身体力行,做出表率

教师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授课方式,既是对此种理念的切实践行,本身又是对学生就“知行合一”思想的良好示范。学生在接受知识、思想的同时,因为参与课堂讨论的需要渐渐会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检索辨析信息的能力,喜欢表达思想的行为素养。

(三)深化教改。促进科研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曾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教学与科研之于大学如同车之两轮,不可偏废。

在实现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积极深化教学改革,知行合一,以教材为依托,进行创造性的思辨,确保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又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如上所述,任何一位教师只要深入思考某些极具思辨价值的问题,沿着此思路完全可以写出虽然不够宏大但却精深的学术论文来。日积月累,教师的科研水平也会随之渐渐提高。

科研水准的提高,可以开拓教师思考问题的眼光,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眼光的开阔,又可以不断提出更多极具思辨价值的问题,这样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促进大学品位的提升。

简言之,学生渴望获得知识,教师也希望在愉快的氛围中“授之以渔”。窃以为,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贯穿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不但可以消解“有什么用”的尴尬,促使学生保持对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应有的敬意,又可以树立教师从事大学语文教育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使语文教育在实现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此以来,一石数鸟,何乐而不为?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Can Money Buy Happiness?
It is time for sports(是时候运动)
My Dream(我的梦想)
New World New Challenge(新世界新挑战)
我的寒假生活
What shall we do first(我们首先要做什么)
自我介绍
新年新计划 英语作文范文
My dream home(我梦想中的家)
what are the symptoms
我最喜欢的作家-鲁迅
My summer vacation
我对汶川地震的看法
My mother我的妈妈
大雪
管理者的角色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湘财证券大力推行SI训练计划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国企改制更需构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对庄吉服饰文化的一点思考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几种新颖的人才使用方法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企业家不能空谈文化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谁来评价行政部门的贡献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沃尔玛成为世界第一的四大法宝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如何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对象和层次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中国企业文化量化与系统管理培训班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影响人力资源素质的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让“八荣八耻”成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论文(1)论文
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大人力资源观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论文
《桥》整体阅读感知
《金色的鱼钩》写作指导
《金色的鱼钩》重点字词意思
《桥》同步作文训练素材
《桥》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桥》同步作文范文欣赏
《桥》重点字词的意思
《桥》重难点分析
《桥》老师语录
《金色的鱼钩》重点字词梳理
《金色的鱼钩》整体阅读感知
《桥》重点字词梳理
《金色的鱼钩》教案讲义A案
《金色的鱼钩》教案讲义B案
《金色的鱼钩》随堂练习 提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