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

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

"

[论文关键词]大众化 就业 创新

[论文摘要]21世纪初期,我国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5%,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学生人数的激增特别是毕业人数的急剧增长,我国在就业机制、就业制度、就业环境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建立健全各种就韭制度,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进入大众化时代

二、大众化初期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特点与困难

(一)特点

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化”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相对多数的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大学生的就业也不存在统包统分的问题,而是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这样一来,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同时也必然会有一部分从事蓝领、灰领工作,并向以知识和高科技应用为标志的第j产业倾斜。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持的,其中的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职业、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业,各类经纪人和中介机构,文化教育等等服务产业的发展,要求其从业人员具备大学学历。大学毕业生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一线岗位就业,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表现。"

2.大学毕业生就业进一步市场化

(二)大众化初期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

1.社会总需求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增加了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第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使许多企业面临困境,出现行业性亏损,致使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降低;另外,在企业转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加剧了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第二,近年来,机关机构精简也释放出大量的有经验的大学生,使新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处于不利的地位。第三,一些单位在人才的录用上表现出非标准性和人为性,他们宁愿录用有关系的低素质人员而不录用无关系的素质较高的大学毕业生。

2.劳动人事、工资、户籍管理等相关制度的改革滞后。阻碍了就业渠道的畅通。第一,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建立在所有制分割和城乡二元分割的基础上。所谓所有制分割是指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在户口、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有制分割阻碍了大学毕业生向非国有部门的流动。城乡二元分割指城镇劳动力在就业方面享有社会保障,农村劳动力则缺乏应有的保障,城镇劳动力在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远远高于农村劳动力。城乡二元分割使毕业生就业范围受到很大限制,毕业生通常更愿意留在城市而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第二,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大批毕业生及企业的自主选择,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第三,我国职工工资档次距离不大,研究生、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工资水平相差不大,因而使许多单位更愿意录用高学历人才,致使研究生做本科生的工作,甚至专科生的工作,造成大量本科生和专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从而形成人才积压。

3.高校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本专科生就业困难。重理论、轻实践,适应能力差;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适应;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区别不大,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较差。高校各层次人才之间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这种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造成高校学生特别是本、专科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4.传统的就业观念,使许多学生“有业不就”。学而优则仕的心态造成了毕业生强烈的“官本位”意识,许多人上大学就是为了能当干部,做白领阶层,于是艰苦的工作不愿做,简单的工作瞧不起,许多人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去做些艰苦的工作。"

5.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和机制不完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系统尚未形成,毕业生就业信息不畅通,有的地方和高校对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地方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政策措施不到位,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市场规范、市场监督方面的主导作用不够,使得某些单位想要的人要不了,毕业生想去的地方去不成。另外,毕业生就业本应是全社会的事,但现在却把这个重担主要给了高等学校,且把它作为评价高等学校的重要指标,应进一步改变这种就业机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全社会的一向系统工程来抓。

三、大众化初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措施

(一)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1.进一步深化市场机制的改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模式转向大众化教育模式,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建立全社会关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2、加强劳动人事、工资、户籍和保障等制度改革。政府部门要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建立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和流动的限制,运用市场经济机制,鼓励毕业生到各类用人部门就业。建立健全用人聘任制度,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储备制度,建设多种形式的“储备中心”、“就业驿站”或“就业缓冲港”等。改进、完善毕业生户档托管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人才储备制度、创业帮助制度等机制,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的服务体系。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的适应能力。第一、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必须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人才。第二、加快学科结构调整、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步伐,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建设科学的合理的专业,培养能适应大众化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把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创业拓宽渠道。

(三)、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

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改变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就东(部)不就西(部)”和“就高(高收入)不就低(低收入)”现象,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一线、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2.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做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业化、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市场化”"

第一、专业化。高等学校要设立专人负责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形成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年级主任、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建立一支热爱学生、素质高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与毕业生应不低于1:500的比例);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保证就业工作经费到位(将就业经费按学生全部学费的1%列入年度预算),切实解决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中普遍存在的经费不足问题;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明确任务目标,责任落实到人,院(系)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建立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

第二、全程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学分制的实行,毕业生就业工作已不再是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它体现和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应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每一个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需求的关系,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职业观、择业观。加大对毕业生个案的分析指导,教授择业、面试技巧,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开展就业诚信教育,指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注重全面素质发展;提高学生择业能力;树立学生竞争意识,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淡化专业界限;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使就业指导逐步由“方法指导”转变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而使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逐步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转变。

第三、全员化。要求全社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部门、各行各业。建立健全就业机制,进一步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贯通,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更加开放、更加规范的大就业市场。地方政府要在市场建设、市场规范,市场监督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用人单位招恻洲i为的规范和管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落实各项大学毕业生就业扶持性政策,打通毕业生到基层、到非公有制单位、到西部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渠道。加盛与企业的合作,保持与用人单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一批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创业基地.,高等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都应积极关心每一位毕业生,动员各种力量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二

第四、信息化。加快鱿业市场体系培育和建设,保正信息的杨通。建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互通信息,实现国家、地方、高校三级联网,教育、人事、劳动等网络和市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毕业生翰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建立就业信息库,特别是学校与粉业砚益业信.息库的建设,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

第五市场化。在努力建设和培育校内就业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努力开拓校外就业新领城。组织人员赴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收集用人信息,了解或业市扬的整体情况、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为专业结构的调整和课程建设提供依据、为学生就业指导厂作以及学校与企事业联合办学等提供思路、指明方向。进一步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增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创造地性就业,创造出更多翻的就业肉位,使高校毕业生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班主任不在的时候
课后
做金工
溜冰
小猫和小兔的故事
青蛙申冤
“小当家”做饭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小羊的生活
灯光球场
学跳绳
两只小猫去钓鱼
农村的胡同(二)
烹饪
小猫和小兔
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分析
论析2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
西方文化理论视域与中国当代文化构型
浅谈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借鉴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汉英谚语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
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看科举制的兴衰
浅析哥特亚文化的发展
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评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西方文化内涵
论阿多诺美学的人本主义思想
浅谈美国法律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不同宗教思想在英汉谚语中的折射
西方文化与英语学习之关系
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悲剧
我教《沁园春·长沙》
徐志摩简介
教师只讲十五分钟──特级教师罗易执教《沁园春·长沙》评述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再”读《再别康桥》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特级教师罗易的一堂公开课
戴望舒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哀怨的自白──重读《再别康桥》
《诗两首》有关资料
《再别康桥》的女性情结
轻盈飘逸 情景交融──解析《再别康桥》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