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2
浅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指导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其核心理念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是“就业与成才”,主要内容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职业技能发展,高职教育就业指导要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特色鲜明、质量较高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指导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如何正确认识其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开展特色鲜明的高职教育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 高职教育就业指导的核心理念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时间不长,人们对高职教育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相对而言,高职学生文化功底较弱、人生目标不是很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自律意识不是很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就业指导既要体现人生方向上的导航性,又要体现就业实现上的功利性。要破解这种特殊性的矛盾和困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高职教育就业指导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就业指导中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所谓见“物”,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产品”,所谓见“人”,就是要对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培养的“产品”要具有个性化特征和保真品质。具体来讲,就是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所学专业为基础,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途径渠道,把就业指导融入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活动之中,为学生提供知识上、信息上、心理上和实践上的指导,既要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更要帮助学生提升其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及职业发展的能力。当然,“以人为本”并不是要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因为有些学生的需求具有太多的理想化的色彩,对于那些脱离实际的需求,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及时给予修正。同时,在修正过程中,要讲究方法,具有艺术性,既要指出学生在就业观念和就业目标上的问题所在,又要保护其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就业。
二 高职教育就业指导的价值取向是“就业与成才”
价值取向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指挥棒。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是区分各种不同教育类型的“分水岭”,直接决定着就业指导的内容选择和目标实现。国家现行的毕业生就业机制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应对这种机制,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直接目标显然是要帮助学生就业,但这并不能因此而代替就业指导的价值取向。
根据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性质和根本任务,高职教育就业指导的价值取向应定位于“就业与成才”上。具体来讲,“就业”就是要帮助学生确立市场竞争的观念,让学生明白就业既是政府的事情,更是自己的事情,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是由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的,毕业生要主动根据社会需要来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成才”就是要针对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教育学生在就业追求上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念,将个人需求与祖国和人民的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把自己定位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就是要鼓励高职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到企业、到乡镇、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建功立业。"
三 高职教育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职业技能发展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教育在大学生中推行职业生涯规划势在必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如何在一个职业领域中得到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目前,职业教育的目标正由单纯的针对职业岗位,扩腱到着眼于格个职业生涯,职业教育的性质亦由终结教育演变为终身教育,职业能力的内涌已由狭义的职业技能发展到综合素质,由单纯的满足上岗要求走向社会发展。因此,教育学生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其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教育工作者应从职业生涯、人生规划、职业角色技能等更高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就业行为,以职业分类为框架,完善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启动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指导学生自主制定从大学每个阶段的“生涯规划”,帮助学生科学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让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做到人职匹配,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首先,高职学校要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由于目前高职教育学制较短,课程设计要讲究层次性和针对性,特别强调应从大一入学开始,每一学年按照一定主题展开,以便大一新生及时将三年时间的大学生涯与未来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其次,要努力培养其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高职学校除了构建大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要培养其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最后,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角色技能的培养。高职学校应主动帮助学生分析自我,认识自我以及进行职业分析,了解职业世界,促进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将职业角色技能的发展渗透于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从而达到准确定位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要能做,还能有所创造,还能持续发展,这样,学生才具有终身的职业竞争能力。
四 高职教育就业指导要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责,需要各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和实习企业的整体联动。
从校内来看,高职院校应改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一般由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兼任就业指导教师的现状,努力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整个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并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同时,要通过制定完善教学规范,加强制度建设,明确专业教师和其他公共课教师以及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人员开展就业指导的职责、任务,在全员育人中充分体现全员开展就业指导的原则要求。
教育部规定,高职毕业生必须有至少一年的时间在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也就是说,用人单位将成为高职学生的第二学校,实习的岗位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同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共建战为一个人才培养的共旧体。由于用人单位不具有学校的教育职能,为了确保学生在顶岗实习单位不被简单作为劳动力,高职院校必须和用人单位签定联合培养协议,在协议中明确顶岗实习单位的教育职责、权利和义务。同时,为弥补顶岗实习单位教育力量的不足,高职院校在派驻实习指导教师的同时,还可以对顶岗实习单位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进行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的培训。这种合作密切了高校与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横向联系,高校把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置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检验和评价之中,无疑会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从而也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就业市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各种需要。对企业而言,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要更加重视教育和参与教育,促使高校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关心参与教育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潮流。
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学校的主观愿望,而是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职业前景已成为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重要标志,并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这既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从传统的被动适应市场转向主动开发未来市场,以更加开放的眼光瞄准市场,积极扩大市场需求,又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溶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规划当中来。因此,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就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云台花园
- 诚信,永不凋谢的心灵之花
- 鱼儿的遭遇
- 摸河蚌
- 再见了,我的小学老师
- 新新校园
- 骄傲的爸爸落败记
- 假文盲
- 再见了,螃蟹
- 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
- 我爱我家
- 假文盲
- 夜
- 蜘蛛
- 令我敬佩的妈妈
- 实习日记 教育实习
- 电算化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要求 附范文
- 金工实习报告
-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 数学专业实习总结
- 城市与区域综合实习报告
- 电视台实习总结
- 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 实习总结 范文
- 实习日记连载(4)
- 暑期“三下乡”实习报告
- 实习日记连载(3)
- 网络中心实习报告
- 大二暑假美的等家电企业实习报告--XX年(1)
- 大三暑期实习报告
- 走进英国文化奥林匹亚
- 信息技术与西方文化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途径
- 融合而非迎合:黑泽明影片中东西方文化特征
- 独立于西方文化的中国现代戏剧
- 几种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联想及翻译
- 从英式词汇透视英国文化
- 从英汉语言物质结构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 苏格拉底之死与西方文化宿命
- 西方文化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应用
- 感受英国的文化与教育
- 传统文化中孕育的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较
- 英国崛起的政治文化基础
- 《哈利·波特》与西方传统文化
- 中西方文化观照下的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婚恋观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以读激情,以情悟文──黄艳碧老师《再见了,亲人》教学析议
- 《打电话》教学设计
- 读中悟情“细”中品意──《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打电话》教学设计
- 做了一回“东施”──《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学例谈
- 《打电话》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打电话》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 “雪中送炭”非下雪不可吗?──《再见了,亲人》教学案例
-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