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术转换

《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术转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术转换

毕业论文

作者:周小兵

繁本小说《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形态较为复杂,明清时期的学者根据宗教题材本事提出的“解经”、“谈禅”与“证道”说,将宗教题材等同于宗教主题,1度较为盛行。今人大都赞成《西游记》作为小说文本的认定,但在义理探求过程中依然存在莫衷1是的情况。实际上,就“《西游记》与宗教”论题展开的研究,首先需要解决1个中间环节,即《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术转换问题。本文试就小说情节处理与宗教情感思维互动关系的若干结点展开讨论。

1、《心经》作用的特定呈现和艺术处理

《西游记》对佛教经典《心经》的直接引用引人注目。浦安迪先生《明代小说4大奇书》论及《西游记》时指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摆在醒目位置上,这构成了本书中心思想的导线之1。从创作方面看,《西游记》对《心经》的演现和强化意义何在?这对于我们理解宗教描写在小说文本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小说创作如何对宗教情感思维进行艺术转化.能够带来1些重要的启发。

(1)传统取经题材中《心经》的出现标志着小说缘饰本事的神异化倾向。

玄奖西行题材中《多心经》的出现,标志着宗教历史本事被纳人小说之后缘饰本事所作的神异化处理。《太平广记》引《独异志》和《唐新语》记载:“唐武德初,(玄奘)往西域取经。行至厨宾国,道险,虎豹不得过。矣不知为计,乃锁房门而坐。至夕开门,见1老僧,头面疮演,身体脓血。床上独坐,莫知来由。类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多心经》1卷,令羹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辟,虎豹藏形,魔鬼潜迹。遂至佛国,取经6百余部而归。其《多心经》,至今诵之。这1段话也被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101《庄岳委谈下》据《独异志》原文引录。清崔颧《通俗编》卷3107《故事·唐僧取经》引《独异志》对于“老僧”只是说“莫知所来由”,而无“头面疮皮,身体脓血”的描述。而在现存的唐人有关玄奖本事的材料中《多心经》未见提及。

在现存的残本《大唐3藏取经诗话》中,《心经》的传授得到特殊的关注。书中《人竺国度海之处第105》记载3藏向西竺鸡足山祷祝,求请法教,得如所愿。“3藏顶礼,点检经文5千4108卷,各各俱足,只无《多心经》本”,“此回只少《心经》本”原属特殊安排,不过是为下回《转至香林寺受心经本第106》张本。第106回中《心经》由定光佛“密授”,并称:“此经上达天宫,下管地府,阴阳莫测,慎勿轻传;薄福众生,故难承受。”再曰:“此经才开,毫光闪烁,鬼哭神号,风波自息,日月不光,如何传度?”可见《心经》乃“密授”之“真言”。《诗话》最后写“皇王收得((般若心经》,如获眼精,内外道场,香花迎请。”明皇对于《心经》的珍视,也是《心经》地位特殊的表现。

对比《大唐3藏取经诗话》与唐人小说《独异志》、《唐新语》有关《心经》的记载,主要有3个方面的差异:就时间来看,1是发生于向西天取经途中,1是发生于取经转回的路上;传授《心经》的,1是神秘出现、不具名的“老僧”,1是特为表出的定光佛;就《心经》的作用看,1者具有释厄解难的“神通”,产生了实际的功用,1者预示的作用虽能通神,但对于普通众生,却成为“禁忌”,没有得到印证。而相同之处在于,西游传统题材对于《多心经》作用的言述,逐渐成为宗教神异故事的1项表现内容。

(2)宗教情感思维对《心经》的演现成为《西游记》本事缘起的逻辑线索

繁本小说《西游记》对于《多心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或谓《心经》的处理,值得深切注意,这也是小说创作本事缘起的1种体现,由此可以管窥小说写定过程中对于传统题材的损益取舍态度。小说第109回“浮屠山玄奖受心经”1节.乌巢禅师传授《多心经》声称:“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作用被作为获得显报的1段功果进行客观陈述有所不同。相同之处在于,《心经》的作用都被着意提及。在繁本小说《西游记》中,小说叙述者对于《多心经》的地位跳出故事情节之外特为表出:“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究其实,就如小说将《多心经》的传世坐实为唐僧玄类的“耳闻”1样,虽然

佛典《心经》的确以玄类的译本最为流行,这些断语仍属于“姑妄言之”性质,从宗教历史的角度看,无论在本事源流方面,还是在宗教义理方面,模仿历史思维,以“判教”的方式进行主观认定表明1个事实:坐实就是蹈虚。对于宗教史实的背反在宗教和历史双重属性上展开,这实际上就是小说家惯用的反讽手法。

又如唐僧1行在经历“灭法国难行710难”(芽8105回)之后,辞别钦法国王,忽见高山阻路,针又师父的恐惧惊惶、神思不安,悟空再度提起乌巢禅的《多心经令,希望用《多心经》的4句烦子“佛在灵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使3藏开悟,而3藏‘若依此4句,千绍万典,也只是修心”,多少抱有1点怀疑态度。对此悟空又有所申论:“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考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1片志诚,霍音只在眼下。”

第9103回.在进人布金禅寺之前,行者又提走乌巢禅师《心经》,3藏称《般若心经》为“随身衣钵”称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3藏对《心经》的理解方为具足。

以上是繁本小说《西游记》中唐僧与悟空师徒井话《心经》的4个显例,悟空形象在小说中亦正亦邪亦庄亦谐.但是对于《心经》的讲谈,却无1例外持肖定的态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心经》的作用虽然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时隐时现。但就作品叙事的户在逻辑线索而言,却是1致的。也就是说.繁本小《西游记》的写定并非像有的论者所说,只是以取故事作为叙事躯壳,事实上提及《心经》时对于“心要”的体悟作为非情节性因素纳人文本,说明《西波记》的写定者并非对佛教义理不求甚解,小说更多坦从民俗佛教的角度加以演现,或可说是考虑读者拐受因素而采取的叙事策略。

(3)由义理向心理的衍化体现出《心经》在《匹游记》中的叙事结构功能

佛典《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的是内心修持的“心要”,也称《心经》,小说《西游记》中悟空有关乌巢禅师《心经》的话头相当于“讲经”,从民俗佛教的角度切近佛教义理,另1方面,小说又从民俗佛教的角度向民间心理的层面衍化,借《多心经》的题名“多心”表现众生热恼,给人故事情节发展的具体过程当中。如“比丘救子6105难”(第7109回)悟空化成的假唐僧被妖邪变成的国丈称为“多心的和尚”。“假僧把那些心,血淋淋的,1个个捡与众观看,却都是些红心、白心、黄心、铿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更无1个黑心。”又如“搬运车迟3103难”(第4105回)车迟国斗法唐僧登坛静功祈雨念的是《密多心经》,为了表现求雨乃悟空暗助唐僧成功将《多心经》改称《密多心经》,加“密夕,而不是加“蜜”以与情节相应。智慧和慈悲皆系佛教的方便法门。如果从宗教思维的角度看,《西游记》中唐僧与悟空的关系在唐僧师徒关系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这1格局及其可怪6107难”(第810回)

写道,“3藏坐在林中,明心见性,讽念那《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忽听得妖邪化成的女子喊救人,引动3藏的“慈心”。以《心经》引出“慈心”,小说中3藏的“慈心’尹或可视为佛性未泯的性真,而3藏落人妖怪的圈套。具有1定的禅味,而从哲理思维的层面看,最终的化险为夷,具有汉儒所谓“碎义逃难”的性质。

2、历代高僧感通故事的启示

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在读过1些佛经故事之后指出:“这些带有教训意味的故事,篇幅不多,却常在短短篇章中,能组织极其动人的情节。主题所在,用近世眼光看来,与时代潮流未必相合.但故事取材,上自帝王,下及虫君,故事布置,常常态纵不可比方。只据支配材料的手段而言。实在也可以作为谈‘大众文学’、‘童话教育文学’以及‘幽默文学’者参考。实际.西游传统题材演化为宗教神异故事的表现内容,表明宗教神异故事外部影响的强势作用。因此我们在考察西游题材流变对《西游记》创作的影响时,也应当.考虑历代高僧感通故事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梁释慧皎(497-5

5

4)撰《高僧传》310卷,《序》言表明撰述的基本立意:“至道冲漠,假蹄鉴而后彰,玄致幽凝,藉师保以成用”,专设“神异”门,记载“以异迹化人,或以神力振物”的高僧事迹,以化民成俗。唐释道宣(596-6

6

7)撰《续高僧传》310卷,改“神异”为“感通”,增“护法”1科。宋释赞宁(9191100

1)撰《宋高僧传》,辑录感通故事,体制与《续高僧传》同。民国喻谦(?119

3

3)《新续高僧传4集》6105卷分科方面将感通易为灵感。历代僧传中高蹈离俗、术解多能的感性形象,对于我们理解《西游记》的叙事局段和形象塑造,不无启发。

(1)神通变化

“释难陀者,华言喜也,来详种姓何国人,乎其人也诡异不伦,恭慢无定。当建中年中,无何至于崛蜀.时张魏公延赏之任成都,喜自言我得如幻3昧,尝入水不濡,投火无灼,能变金石化现无穷。初入蜀、与3少尼俱行,或大醉狂歌,或聚众说法,戍将深恶之,亚令擒捉。喜被捉随至,乃曰:‘贫道寄迹僧门,别有药术。’因指3尼曰:‘此皆妙于歌舞。’戌将乃重之,遂留连为置酒肉夜妻与之饮唱,乃假擂棒巾栉,3尼各施粉黛.并皆列坐,含娣调笑,逸态绝世。饮欲半酣,喜谓尼曰:‘可为押衙蹋舞乎?’因徐进对舞.曳练回雪,迅起摩肤,伎又绝伦。良久曲终而舞不已。喜乃咄曰:“妇女风邪!’喜忽起取戍刀,众谓酒狂.在坐者悉皆惊走.禅折3招。姿皆路干掖。而乃粉寸比将走.速研3尼.头皆路于地,血及数丈。戍将大惊.呼左右缚喜。喜笑曰:‘无草草也。’徐举3尼,乃笨竹杖也,血乃向来所饮之酒耳。喜又却坐饮宴,别使人断其头,钉两柱上,皆无血污,身即坐于席上,酒巡到即泻入断处,面色赤红,而口能歌舞.手复击掌应节,及妾散,其身自起就柱取头安之.辄无疲痕。时时言人吉凶。事多是继.语过后方悟。成都有人供养数日,喜忽不欲住,乃闭关留之,喜即入壁缝中,及牵之渐入,唯余袭装角,遗巡不见,来日见壁尽僧影,其状如日色,隔日渐落,经7日空有墨迹,至8日墨迹已灭。有人早见喜已在彭州界。后终不知所之。”难陀之状,迹为邪正,游戏风尘,具有喜剧精神。与悟空早期的“妖仙”形象,以及后期“人间之喜仙”形象的提升.有着异曲同工的妙趣。“李卓吾评点”就美猴王的奇纵变化赞叹不已,称为:“幻极”、“趣甚”、“妙甚”,就想象艺术而言,其实也能在僧传神异故事中得到参证。

(2)僧道斗法

《西游记》周流3教。与传统文人会通3教的思想意1识结构相通。由于明代宗教政策的特殊性,在佛道关系上,《西游记》中僧道斗法的故事表现得非常生动。明释明河(1588-16

40)撰《补续高僧传》,记载唐至明万历末高僧事迹,卷109《金法冲传》记载了1个发生在金统治区的僧道斗法的故事:

“法冲大师,不知何许人,居5台山,神异莫测。大定中,黄冠萧守真上奏请与沙门角力,金主许之。师应召入京,止昊天寺。明日于殿庭相试,萧能饮斗酒自若,谓冲曰:沙门能饮乎?如弗能,则出吾下失。”师曰:‘吾能1饮10解,不足为难,但吾佛有戒,沙门不得饮酒,请加砒霜鸡毒于中,我与若饮,庶不为犯,若能饮之乎?’萧曰:‘请沙门先之。’师手持毒酒,口诵咒,饮之如吸水,饮毕,倒器相示无遗。然涓滴即满盛1器,与萧,萧毅棘不敢受。师曰:“汝出吾下矣。’萧犹大言矜高。师于地画金刚圈咒之,萧不觉投入圈中,汗如雨下,丑态狼籍,尽力求出而不能。上劝师舍之。师曰:‘若非帝前,吾以金刚柞碎尔首。’金主大加赏叹,赐仪仗送还山.救建万岁寺居之。”

在《西游记》第510回中,于地画圈也被赋予拒魔的特殊神通.如从心性修持的角度看,有着“炼魔”的象征意义;太上老君的金刚柞被兑怪盗出,“大弄个圈套”,具有特殊法力,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使神魔世界处于流转状态。法冲大师神异莫测,他的金刚柞自然不可小觑。《补续高僧传》虽然成书在繁本小说《西游记》之后,但《法冲传》取资的宗教历史故事发生在此前,同类素材依然可以作为繁本小说《西游记》写定者的凭依

(3)朽株乌巢

(4)周流奔趋

[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布叽历险记(2)
我是快乐的小天使
师恩难忘
过马路
布叽历险记
恐龙世界
爱管闲事的奶奶
我的朋友
教师节的祝福
我们班的
我爱你啊!敬爱的老师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忆师恩
我的弟弟
奇怪的老师
加强英语教育与英语学习探析
试论研究高职院校英语教育问题及对策
当下语境下的古汉语学习
关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用型翻译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交际法教学及文化教学
浅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现状及对策
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浅析
浅谈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困境及破解路径
试论培养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的思考
对外汉语教材高频汉字教学研究
浅谈汉语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被时光雕刻的“古汉语活化石”
浅谈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措施
关于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综述与探讨
浅析我国县镇中小学英语教育的问题与出路
《背影》教学设计4
《芦花荡》教学设计8(第1课时)
《芦花荡》教学设计1
《背影》教学设计5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2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3
《芦花荡》教学设计2
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3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5
《蜡烛》教学设计3
《芦花荡》教学设计4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1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5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