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翻新时间:2023-08-07
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一、中英两种语言中动物文化的差异
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朝夕相处,密不可分。人类通过与动物的长期接触,逐渐了解了各种动物的天性和生活习性,并把与动物的感情反映在自己的语言中。然而,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同一种动物的理解和情感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下面以英汉两种语言中对几种动物的不同理解为例。 1、龙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动物之一。它象征着君王,体现着权利,在人们心中是最神圣的。因此自古以来皇帝穿的是龙袍, 祝福自己的孩子成功就叫“望子成龙”,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等等,这些词都是褒义词。相反,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dragon是一种凶残的动物,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大多数都做贬义词来使用,比如“凶悍的女人”就是a dragon of woman。而在英语文学作品中,龙又象征着邪恶凶险,在圣经中,把Satan比作是“the great dragon”。 2、“老虎”一词在汉语语言文化中一直是英勇威武的象征,因此我们常说“卧虎藏龙”“虎将”等,然而在英美文化中,常常用狮子lion一词来表示勇猛,成为百兽之王,英国甚至将狮子当作国家的象征,“British Lion”是英国的别称。 3、猫头鹰在汉语文化中被看作是不祥的征兆,尤其是害怕看到或者听到猫头鹰的叫声。然而,在西方社会中,owl(猫头鹰)却象征着智慧。在婴幼儿的故事中,owl的形象是个裁判,非常严肃,并且有头脑。 二、动物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1、历史条件不同的原因 以“狗”为例,西方尤其是美国最早以渔猎、畜牧为主,主要食用牛羊,狗在当时是人类的帮手,所以西方将“狗”看成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而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国,狗不仅仅是帮人看家防盗,还是人们的主要肉食之一,所以国内的大部分地方至今仍保持了吃狗肉的习惯。 2、地域文化不同的原因 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有属于自己不同的文明体系,属于黄土文明的中国和属于海洋文明的英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不同,使中英两个民族对有些动物赋予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如:英语国家多以牛肉为食物,人们不以牛为“农家宝”,他们眼中的牛满身缺点,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 鲁莽闯祸的人。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国,“牛”是人们劳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牛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形象。 3、宗教信仰不同的原因 西方国家的通用语言英语里的很多词是源于宗教神话的,他们信奉的是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宗教里的一些教条也涉及到了对于动物的关爱,尤其是基督教的《圣经》中,以动物为喻体的词汇广泛存在,所以许多涉及动物的谚语、俗语等都与宗教有关。而中国以佛教为主,以动物为喻体的词汇则相对较少。中西方对动物词汇应用的不同也体现了宗教文化的差异。由于《圣经》的影响,在英语中,sheep比喻好人,而goat比喻坏人,多数有关goat的成语,大多为贬义。而在中国文化中,“绵羊”和“山羊”都是羊,并没有特殊喻意。 4、审美价值取向不同的原因 同一动物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意义与也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与该民族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差异有关。喜欢一种动物,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具有褒义,如果厌恶该动物,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而在西方的民间传说中,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联系在一起,如crazy as a bat(象蝙蝠一样疯狂)。喜鹊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认为magpie(喜鹊)不但不报喜,而且要报凶,一般认为此鸟为不吉的征兆。“Magpies that chatted, no omen so black. ”(鹊噪为最坏的兆头)。 5、习俗文化不同的原因 由于英汉两民族习俗文化不同,人们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根据好恶和动物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了不同的联想,对动物词形成不同的文化内涵。对待“猫”的态度上,由于习俗文化不同,内涵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喜欢猫,是因为可与主人作伴消遣,而且猫还能抓人们最讨厌的老鼠。而西方国家认为猫是不务正业、惹事生非的家伙,人们用猫来比喻包藏祸心的人,如She is a cat.(她是一个邪恶的女人)。 三、结束语 我们对动物词汇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词汇的表层指称意义上,应该深入理解词汇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应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创建真实情境,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使学生真正领会到词汇在原文化中的涵义,这样才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在跨文化交流中自如地进行交际。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这样一个女孩
- 母亲的爱
- 馋酒老爸
- 我的继母
- 我的母亲
- 敬爱的妈妈
- 我的爸爸
-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 爱心妈妈
- 我的馋酒老爸
- 我最崇拜的一个人
- 我的作文老师
- 自己
- 天边的明星
- 爸爸与儿子
- 我们都是马拉拉
- 恩·迈耶尔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思想述评
- 这条路,陆羽也羡慕
- 以诗言志 以歌咏言
- 后现代语境中音乐接受美学的三大特征
- 发挥国家级赛事导向性作用 推动歌唱艺术繁荣发展
- 唐宋词苑拾粹
- 刻下旧京的浮光
- 陈其钢古琴协奏曲《静音》作品分析
- 声声眷恋 余音袅袅
- 从《外国名歌200首》看人音社的“人民性”
- 范稳先生的“三副眼泪”
- 为音乐学学科建设引领服务的音乐出版事业
- 谁是“一战”的罪人?
- 走进去,看到自己
-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案教学设计
-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四个角度
-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探究
- 窦桂梅谈课堂的“应变”与“调控”
- 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理念的定位
-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 九寨沟 教案教学设计
- 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追求
- 高效课堂之我见
- 我为什么对语文课改充满信心
- 备课也要适应新课程理念
- 高三如何应对文言文
- 井 教案教学设计
-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面面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