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16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2.中西饮食结构的差异
中国人以素食为主,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3.中西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4.中西餐具的差异
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淫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则恰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筷子的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但大约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使用刀叉不过四五百年历史。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筷子和刀叉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很难得出结论。不过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学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归根结底,这些差异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随着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这种差异正逐渐模糊。比如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似乎更喜欢西式汉堡了。西方饮食的进入使我们获得新鲜感,开始习惯出入西式快餐店,品味与中式饮食不同的西式快餐,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点缀的白花
- 长白山游记
- 小小“馋虫”偷吃记
- 星际大战
- 我们的校园
- 激烈的校运会
- 论“酷”
- 动物,我们的知心朋友
- 我学会骑自行车啦
- 我的好伙伴---刘靖
- 观菊展
- 信赖
- 这次我哭了
- 拔河
- 拍照好难啊
- 金工实习报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周思
- 金工实习报告--材料学院高分子甲班 吕行
- 农村工作调研报告
- 调研报告怎么写
- 金工实习报告--材料学院高分子丙班 钟艺鸿
- 招商引资调研报告
- 共青团调研报告
- 标准调研报告的写法
- 节能减排调研报告
- 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 金工实习报告--材料学院高分子甲 罗浩文
- 金工实习报告--材料学院高分子系丙班 黄焯霞
- 农业调研报告
- 大学生调研报告
- 金工实习报告--材料高分子丙班 高瑞
- 试析对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 试析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工作现状及改革途径
- 试析高职院校教师挂职锻炼的意义、现状和改进对策
- 试析高职“校行”文化融合研究
- 试析高职学生财商教育研究
- 浅析校企联动培养高职生基层管理技能的机制研究
- 试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建设
- 试析高职单亲学生品德问题分析及对策
- 浅谈创新扩散理论的职业技能大赛扩散分析与策略
- 试析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
- 试论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 试析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回顾与分析
- 试析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创业困境与对策
- 浅析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技能性
- 试论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教育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小桥流水人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案例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学案设计
- 《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鲸》第二教时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学设计
- 《桂花雨》教案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