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陈世英:在光与影中,与宝石对话

陈世英:在光与影中,与宝石对话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2

陈世英:在光与影中,与宝石对话

陈世英:在光与影中,与宝石对话

《收藏·趋势》:自1962年来,巴黎古董双年展已连续举办26届,但从未有亚洲参展商的身影。您作为历史上首位获邀参展的亚洲艺术家,与世界顶尖珠宝设计师同台竞技,有何感想?

陈世英:巴黎古董双年展是全球享负盛名的艺术、古董及珠宝博览会,荟集千年的艺术历史及文化,以画作、瓷器、雕塑以及世界顶级珠宝体现出来。同时,这个盛会也吸引全球顶尖的收藏家、官商巨贾、皇室成员前来参观,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盛会。虽然这是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但我今天还是终于与“巨人”同场展出,在世界艺术舞台公平竞技,我感到过去的努力没有白费。

第26届巴黎古董双年展是一个全新的体验,欧洲对艺术的澎湃热情,巴黎为艺术家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的肥沃土壤,彷佛 每寸土地都在聆听艺术家的脉搏。在这里,艺术家会得到极高的重视和赞赏,令人为之动容。与之相比,香港是个金融主导的社会,在剧烈的竞争和忙碌的生活之中,艺术往往被忽略。不过,虽缺乏肥沃的土壤,但香港也有充满毅力的艺术创作者,在硬石之上仍能茁壮成长。

双年展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传媒争相采访,来自不同报纸、杂志和电视台的高度评价,为创作者带来极大的鼓舞。在这100年前为世博而建的瑰丽殿堂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对华人珠宝创作感到非常惊讶。他们大多只知道中国珠宝大部份的工艺来自西方,创作上缺乏个性,想不到我的创作以中华文化作为基础,充满情感和创意思维,当中展现的真、善、美,令他们惊叹不已。

《收藏·趋势》: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是什么机遇让您选择了珠宝设计,又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了30多年?

陈世英:俄国著名艺术家康定斯基有句名言:“要成为时代的孩子,历史的母亲”。这句话常常围绕我的脑海,成为一种动力和使命。对万物幻化的好奇心、对宝石雕刻的热情,令工作像是在拥抱兴趣。看到过去的伟人著书立说,我也希望在历史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希望在传承过去之中,能够启发未来。不断逼迫自己,使得这份努力成为了习惯。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会,其东西文化交汇所带来的冲击,孕育了不少创新的意念。城市生活的逼迫成为一种原动力,引领意念从现实的空间步入抽象之境,让艺术填补生活中的不完美。

我生于50年代的香港,那时,大家都生活在艰苦之中,教育是奢侈的,而温饱几乎是辛酸生活里唯一的追求。现在回想起来,艰辛的生活反而成就坚持的动力。我从雕刻学徒出身,那时师傅的家长式封建压逼的严苛管治手法,迫使我们在艰苦中学习成长,在朝不保夕的生活里励精图强。

自1991年受邀参加德国历史悠久的宝石雕刻之都Idar OberstEin举办的Integem Fair展后,我受邀到德国宝石博物馆Deutsches Edelstein Museum举办个人展。1993年后,我先后在香港举办个人水晶雕刻展,赴往瑞士参与巴塞尔钟表珠宝展。那时,我多以希腊、罗马神话为创作主题,这些作品在西方国家展出,吸引了国际关注。

当时我意识到,作为华人,我应该展示更多代表中华文化的创作,于是我开始了研究佛像雕刻。我在巴塞尔展览期间遇到一位喜爱收藏佛像的收藏家,他收藏了我所有的佛像雕刻作品。他要求我做更多佛教创作,我与他的来往从此变得密切。但是,我当时对佛学的粗浅认识,已不能满足创作佛教艺术的要求,于是我开始钻研佛经,从而领悟佛教带给艺术的灵感和智能,以宝石雕刻作为修行的对象。

《收藏·趋势》:您的很多作品都运用了典型的东方色彩,甚至有些象征主义的味道,如《四季平安》《金风玉露》《女娲》《灵眸生花》等,这些作品体现的都不只是外在感官的美,更是传递了您对生活的领悟,对哲学的感悟。您是如何把东方哲学、东方之美体现在艺术创作中的?

陈世英:生于斯,长于斯。我的心神都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从庄周到梁祝,从八仙到《射雕英雄传》,雅的也好,俗的也好,随手翻来,都是一个启迪思维的新世界。我们有这样丰富的文化宝藏,应该要广传于世,宣其精、扬其蕴、显其义。怀着这个信念,我创作了30多年。孔子说:有教无类,我认为“有学无类”也很重要。对于学习求进,我不分中西,但我亦手不离心,心不离家,如果说西方的工艺技术造就了作品的骨架,中国的人文精神则赐予了它们灵魂。光彩、情感、创意与工艺,不知不觉中成了创作的呼吸。经历无数后,与宝石之间的共鸣,成就了以珠宝作为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就跟诗人寄情文字,音乐家以乐言心一样,意念在心里开花,在手里结果。

传说中,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创造天地,以泥造人,被喻为万物之母。因怪兽角斗而破天,她用生命炼石补天,而使万物生存。以橄榄石为主题的戒指,名为《女娲》,是借助大自然万物的生命灵性,以情感文化意识,艺术的提炼,进入大乐世界,以宝石展现众妙之门的伟大。

另外,作品《灵眸生花》以蝎子为题。蝎子有四亿五千万年的历史,它甚至比

恐龙更古老。一般的蝎子,身上有三至六双眼睛。若眼睛是灵魂之窗,蝎子的灵性不言而喻。传说有一位禅师,在河里洗澡时,救起了一只遇溺的蝎子,但蝎子冷静下来就螫了他。他的徒儿让他丢掉蝎子,他却不肯,蝎子在安全回岸之前,螫了禅师三次。禅师笑着告诉徒儿说:救人是他的本性,螫人是蝎子的本性,大家都是在依循其本性而已。这是禅师和蝎子的故事,其实也是自然之道。

《收藏·趋势》:一件成功的珠宝作品,往往具有令人惊叹的创意,比如您的作品《我还在飞舞》中那振翅欲飞的蝴蝶,《鱼儿的梦》中那闪烁迷人的七彩神仙鱼,创意来自哪里?

陈世英:宝石是记忆,是怀旧,是联想,是传奇,是传承,也是爱的象征,透过宝石可以释放内心的束缚,因此宝石成为了我艺术创作的媒介。灵感需要时日的发酵酝酿,却在电光火石间出现;不能刻意追求,却又会出奇不意地涌现;似乎是虚无飘渺,但却是生活的累积;说出来算是妙想天开,说穿了不过是换个角度看风景。

从最初接触宝石开始,我已习惯与宝石对话,从色彩、光泽、透明度、光学效应,折射度,以至晶体排列,其一丝一缕都可能是迷雾中的曙光,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此外,透过打坐可以进入静思,去到忘我的境地,任由宝石启迪思维,开放内心,引领心神走到超越时空的精神层次。当自我意识浓缩至极微小的一点,世间的繁华就会消失殆尽,个人的感觉会慢慢安静下来,精神似乎完全进入另一个世界,激发出新的灵感和想象。

中国文化是我的精神故乡,我从13岁开始对中国的雕刻艺术有兴趣,16岁正式成为雕刻学徒,细微至菩萨像的折袖都必须观察入微。我的灵感源自中国民间故事、传说、现代小说,甚至是儒、佛、道的学说,从中我体悟出自己的演绎手法。例如《翩翩》系列蝴蝶胸针,灵感源自《梁祝》的美丽而永恒的爱情故事,又如《悟禅知翠》,深受中国蝉文化的熏陶,蝉者,清高、志远,兼具豁达的胸怀。近来的新作《苍龙教子》,同是中国龙象征意义的演绎,苍者,老者,龙是怎样的,没有人看过,我视龙为天地,龙子为人类,天地在无藏无私里助人成长,作品以此精神,象征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至于技术方面,以《悟禅知翠》为例,蝉身颗颗晶莹的翡翠圆珠,皆采“内格榫卯嵌接法”精工镶嵌,给翡翠圆珠作特殊切割,形成榫与榫眼一样的凿枘,令翡翠圆珠无需爪脚亦能紧扣蝉身。这些意念源自从中国明式家具工艺技术,以及传统叠罗汉杂技得到的启发。

《收藏·趋势》:作为一个探索型的艺术家,您在创作中比较讲究光的运用,但光线在创作中是很难驾驭的,您是怎么实现的?

陈世英:世界需要光,人需要光,万物都需要光,尤其是宝石,需要借助光才能展现色彩、车工,要了解宝石,就要透过光。光与宝石,二者密不可分。

先从技术层面入手,一颗宝石,它是全透光的、折射度高。所以在创作时首先考虑的,当然是如何令一颗钻石在有限的体积内散发最大的光芒。当中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方法:首先,当然是切割,这直接影响到宝石的色散度。其次,可以透过镶嵌技术、宝石配搭、色彩的运用等,令其色彩更为突出。举个例子,同样是钻石,圆钻和方钻具有不同的性格,从大小、线条、色泽、亮度等等,细心欣赏,就能找出其独特的韵味,从而去启发自己的创作。

然而,要达致工艺技术的圆足,必先要懂得与宝石沟通。所谓沟通是指,一方面,仔细观察宝石的特性;另一方面,保持开放的心境,让宝石对你说话,让宝石来引导你将它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当然,最重要的是第一眼看到的就能使你有种精神快感。

珠宝醉人的纹路,会吸引人们的目光去追本溯源。赋神于形,以形写神,凭着工艺的修行,从手到眼,达心。在金属加热、锻造、冶金研磨,以及宝石切割、打磨的整个过程中,双手不断与物料沟通,透过触感,了解它们的性情,捕捉它们最美好的一面。卓越的珠宝,应当包含多个学科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理学、结构学、色彩学、人体工学、冶金学、宝石学、哲学、心理学等等,才能把宝石的精华呈现。

追求技法突破的过程,必须险中求胜,为了争取成功,使作品不朽,我选择了制造危险。例如在研发Wallace Cut(世英切割)的过程中,多番精确计算,将光折射、宝石切割等技法融汇,在极度自我压迫的专注中,关注了每个细枝末节,在极度毁灭性的危险尝试中挤出突破点,透过雕刻与光的对话将自己逼入颠狂。我放弃了物欲的安宁,追求了所谓不现实的实质,为满足人类精神追求的渴望,极尽了那段“疯狂雕刻时光”,力求用自己的生命,唤出超越物欲的光影魔力。

《收藏·趋势》:在珠宝设计领域,西方人一直独占鳌头,那东西方在珠宝设计领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您目前取得的成就会对西方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陈世英:东方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起源,但珠宝的文明,在西方发挥出了最大的光芒,珠宝行内都以西方国际品牌为主导。然而,近几十年,世界各地开始出现了一些独立的珠宝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的创作,为珠宝业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信息科技的发达,全球走向一体化,文化的交汇、推撞、共融将不断激发新生。

《收藏·趋势》:您设计的珠宝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强劲,但藏家主要集中在西方,在中国乃至亚洲仍未建立起足够规模的藏家群体,这是什么原因?

陈世英:中国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人与物的契合方能成为美好的艺术品。找到知音人,正如一块好的石头,遇到好的工匠,将它琢磨得淋漓尽致,这世界要有这样的互动才能产生一件美好的作品。其实,近年来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国家渐趋富强,人民不再为温饱奔波,教育得以普及,他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开始转向文化艺术领域的层次。近年的国际拍卖会、画廊、艺术馆,对中国古董、当代艺术趋之若鹜,吸引了不少来自中国的艺术爱好者,这种情况屡见于高级珠宝拍卖,从香港、台湾到欧美,收藏家来自世界各地。在中国内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作品表示兴趣。他们多是对珠宝有要求的人,本身已经拥有很多价值不菲的珠宝,对珠宝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不再满足于在市场上能够轻易买到的作品,所以转而订制有个人风格、独一无二的珠宝。

《收藏·趋势》:从这次双年展来看,大家对珠宝首饰的关注点不再只是珠宝的奢

华,更讲求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这是否是未来的一个潮流或者方向?

陈世英:外在的美是短暂的,内在精神却是永恒。潮流是什么?潮流是由文化孕育而成的,无疑会随时间转变。但回看历史,潮流亦是周而复始的一个循环,如红宝、蓝宝、钻石的复兴交替,自然不已。不过,结合工艺、宝石价值、创意及情感价值的作品,才能够由始至终地屹立在时间的洪流之上。

法国Lalique的创作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全因那是心灵、思想和意念的结晶,他透过极致工艺转化物质世界,赋予作品精神表现价值,深深表现出他在精致生活中体会生命的存在意义,使作品成为历史,并启发未来对美的教育。

珠宝创作中,最重要的元素有四项——工艺、创意、宝石和情感价值。情感价值源自“人”与“物质”的关系,人寄情物质,令物质产生价值。经过这次双年展,也许有更多人体会到,珠宝不只是增添个人魅力的工具,或是显赫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是情感价值的载体,其背后蕴藏着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对于创作者而言,珠宝是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表达手段。对于收藏家而言,珠宝不只是金钱的代币,而是生活的升华。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与钓鱼为伴
我的家乡
书香
读《三国演义》有感
廉洁·图书·友谊
哈密瓜
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小鬼当家
狗狗——之超级开心搞笑派
Happy新年
让我感动了
流泪
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草船借箭(缩写)
感动的事
有限元法模拟GFRP筋肋深与其拉伸力学性能关系研究
浅析我国电力系统存在的问题
街景地图中基于文字识别的自动标注研究
浅谈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体系
业扩报装信息系统的建立意义与关键操作技术探讨
刍议煤田地质勘探中煤质工作的重要性
浅述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施工
试析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举措
试论锅炉安全事故的诱因与整治措施
浅谈仙女堡电厂主变压器非电量保护问题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对策分析
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浅析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矿区原煤煤质可选性分析
矿山机电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07棉鞋里的阳光优秀教案A案精品推荐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
月亮的心愿-精品教案5
棉鞋里的阳光优秀教案三精品推荐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实录赏析名师案例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实录及其评析名师案例
07棉鞋里的阳光教学案例名师案例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设计六名师教学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后记站长推荐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1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反思二站长推荐
07棉鞋里的阳光优秀教案B案精品推荐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设计七名师教学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反思站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