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饭桌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翻新时间:2013-12-18
从饭桌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饭桌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这天读报纸有两条消息相映成趣。一条是《北京晚报》的报道,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北京市居民时间利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北京人每天用在吃饭上的时间是一小时四十二分钟,相当于二十年前的一点四倍。说起吃饭时间增加的原因,北京市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处的一位官员表示,如今吃饭不光是为吃,“更多的是社交的需要,或商谈事宜”;另一条来自《竞报》,财政部表示将压缩中央部门今年的三项开支,其中之一就是公务招待费,而招待费很大一部分是用来吃的,这一点不言自 明。两个消息,一个已增加,一个要减少。
其实,人们社交吃吃饭是很正常的,需要的时间长一点儿也是可以理解的。前些时候,我去参加一个学生的聚会,前后用了四个小时,比北京人平均一天吃饭时间长得多。三十年没见面了,很多人都认不出了,一边进餐一边回忆过去,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要知道,在我们这个国家,饮食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利用饭局建立、巩固吃饭者彼此之间的友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常常管吃饭叫“聚会”“出来坐坐”或者“玩儿一玩儿”。我也喜欢这种形式,许久不见,两个朋友见面吃点儿东西聊聊天总比坐在那里“干说”自然而有生活气息。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凡事要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有可能产生一些不好的作用。一个是,时间“拉”得太长。现在的生活都是快节奏,如果吃饭仅仅是为了叙旧,依我看一个半小时以内足矣。我参加过一些饭局,也注意观察过,一旦超过这个时间,有些人就坐不住了,嘴上不说,心里已经很不耐烦了。另一个是,聚会范围太大,而且经常是认识不认识的都来,事先也不知道,吃起饭来不是朋友聚会,倒像是某个机关召开扩大会议。再一个就是喝酒无度,不仅劝酒而且还斗酒,结果请客的人喝醉了,走不了了,参加者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一个就是,参加人多、用餐太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浪费,招待费上升,而这正是财政部宣布要压缩的对象。即便是自掏腰包,浪费也是不光彩的事情。 有人会说,菜不丰盛难表主人深情厚谊,时间太短客人对你多有不满。其实,开展社交活动不一定要吃饭;如果坐在一起吃饭,也没必要弄那么长时间。这倒不是我们在交往上舍不得花钱(公款除外),也不是我们吝惜时间,而是因为吃饭本身对社交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吃多了还有害健康呢。仔细观察,你会发现, 有很多人一起吃饭次数不少,到头来,所能记住的也就是那么几顿饭。 还有人会说,不吃饭或者不吃好饭,合作不仅搞不好,还影响未来的关系。我前几年参加过多次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那里有一个八号馆,是讲英语的出版商云集的地方。每当中午吃饭的时候,国外的出版商或者在展馆里或者在展馆门口,一边吃点心喝咖啡,一边跟同行朋友交流着什么。十几二十几分钟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单位时间的效率,更赢得了合作的机会。还有一年,我去美国访问,说到美国人吃饭的问题,给我们开车的小伙子说,别提了,美国人吃饭那叫“惨”,按我们的标准,要什么没什么,有时候几块生菜一块面包外加一杯咖啡就解决了。即便是请客,一杯葡萄酒,一块面包,外加几块牛排、水果,主人就能体体面面招待客人。西方人如此请客,我也没看到人家发展什么地方不行了,相反经济基础还是比我们雄厚。 实际上,西方人不光是自己吃饭简单,就连招待国宾也不过是三四个菜,用我们的标准衡量也真是够“寒碜”的了。2006年4月,我们的国家主席访问美国,世界大富翁比尔·盖茨在家里用鸡肉、牛肉或者鱼虾和蛋糕三道菜招待。在西方人眼里,家宴能上三道菜,那简直是“盛宴”啊!美国的国宴不过才四道菜,仅比盖茨的家宴多了一道小碟凉菜。招待外国元首的国宴、家宴就上三四道菜,西方人并没什么难为情的地方。要知道,“衣,不过是遮体;食,不过是果腹”。吃饭崇尚简约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文明,也是人家多少年来养成的一种习惯。 我们把吃饭时间增加看成是一种“有趣”现象,细想起来,那是浪费的一种借口。谓予不信,你可以到饭店看看,如果哪一桌吃客人走了之后杯盘碗碟空空如也,那简直是奇迹,多半是剩下多多,有的饭菜甚至是基本没动,真是浪费呀。北京统计局的统计让我们看到了吃饭上厉行节约任重而道远,财政部的举措让我们看到中央部门压缩开支起了表率作用。但愿明年这个时候还能看到这样两个消息,不过不是一个增加一个减少,而是两个都减少。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在恐龙时代
- 夜色
- 嫦娥奔月之现代版
- 我想让英语“投降”
- 猴子种果树之后
- 热心桑梓,情满侨乡——王奶奶的故事
- 我发现了飞机上的秘密
- 大海婆婆的烦恼解除了
- “我与厦门一起成长-----建设厦门海湾型城市畅想”
- 烤山芋
- 我的秘密旅行
- 苦难的小凡卡---《凡卡》续写
- 壁 虎
- 班级篮球争霸赛
- 我想拥有一对翅膀
- 试析社区教育管理创新
- 试析任职教育有效性的探究
- 试析高职文化建设的使命
- 试论麦肯锡7S模型的高职教学管理创新
- 试析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
- 浅析网络对大学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试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
- 试析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之道
- 试论高职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 试论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知识观的重建
- 试析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与理想
- 试析电子专业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模式差异与对策
- 浅析职业学校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 试析完善职教集团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的若干建议
- 试析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柔性教学研究与实践
- 《看云识天气》作者简介
- 虹和霓
- 《化石吟》教学案例
- 为什么云有各种不同的颜色
- 《看云识天气》有关资料
- 日月晕环
- 云的特征和分类
- 野外天气观察
- 《化石吟》课题研究
- 关于天空景象的谚语
- 《化石吟》教学杂谈
- 为什么有的人会看云识天气
- 关于“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将“生动”进行到底──《看云识天气》的语言修辞艺术
- 生物进化的诗意高唱──《化石吟》的教学实践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