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中国与西方城市文化对中、西小说创作观念的不同影响

浅析中国与西方城市文化对中、西小说创作观念的不同影响

浅析中国与西方城市文化对中、西小说创作观念的不同影响

城市,是建筑上的庞然大物与金钱崇拜的具体体现,是官僚机器的权力或者金钱的社会压力的地图[1],是一种不同于乡村的生存聚集地,因此也形成了与乡村不同的文化特征。所谓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主人在城市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处于城市文化特征中的作家或者作家群体,其创作观念或多或少会受到这种城市文化的影响,因为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这种影响也会显得不同。

东西方国家由于地理、气候、战争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文化,使东西方作家的创作观念也会有所不同,当然,这里要讲的东方国家是指我们中国(中国的城市太多,在这里只是讲整个中国城市文化对作家的影响中的共性),而作家的创作也只是讨论小说这一类别。小说与城市有着特殊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对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小说所描写的大量生动的城市图景,又是城市生活形象化的反映[2]。本文试说明近代以后中国与西方城市文化对中、西方小说创作观念的不同影响。

一、政治色彩:浓郁与淡化

中国的城市很多,但对作家小说创作造成影响的,多是曾经的政治或者经济聚集地。如京派小说中心北京,海派小说中心上海、陕西作家群所处的陕西中的西安、市井小说较多的武汉等,这些大城市都曾在政治或经济上发达过。

这些政治城市往往使作家在小说中更多地关心时事,比如鲁迅,巴金,茅盾等现代作家,他们会或多或少在自己的某些小说中融入当时的学生运动,政治局势等。随着这些城市在政治上的宣传作用,很多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形成一种主旋律。如罗广斌和杨益言创作的《红岩》,这部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的长篇小说就带有典型的政治色彩,江姐、许云峰等一系列人物都塑造成了威武不屈的革命党形象;柳青的《创业史》,曲波的《林海雪源》以及文革时期的小说都有这种特征。

当代小说中,政治色彩依然大量存在。当代作家王跃文的《国画》、阎真的《沧浪之水》、麦家的《暗算》等,其实都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而这种倾向其实与城市长期的政治作用是分不开的。

西方却并非如此。不可否认,无论哪个国家的哪个作家,他的作品或多或少总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西方小说中的政治色彩却并非中国这样浓厚。以美国为例,美国只两百多年的历史,政治色彩在它的城市文化中并不是很丰富,哪怕是在政局形势危急的城市,在反映其的小说中也很难看出有强的政治色彩。我们可以拿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和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例。《飘》中斯佳丽在佐治亚州不关心男人们所谈的政治,在亚特兰大挺过南北战争带来的痛苦,小说侧面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但主线是斯佳丽和白瑞德的爱情故事;《汤姆叔叔的小屋》写的是黑奴在奴隶主残酷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无论是米切尔还是斯陀夫人,她们在小说中反映了政治背景,但却并未表明自己站在哪一政党一方。

东西方国家之所以有这种区别,和城市的形成及宗教有一定的联系。中国的城市成因,与一个地区的土地肥沃、水源、军事地势等有很大关系;西方城市的成因,当然也会有这些因素,但与中国所不同的是,信仰及宗教能够形成城市(一个地方可以由于传教的人多而聚焦越来越多的人,从而形成城市)。在西方,城市文明曾经经历了从上帝——否定现世——重商逐利到精神救赎的过程[3],这使得西方小说重宗教而非政治,重精神而非物质。

二、生存问题与利益思考

中国是世界上封建时期最长的国家,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天灾,中国人民长期面临着两个问题:生存和权利的压迫。这两个问题使得中国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时,经常将其作为主题。

反映反抗压迫的小说在现代小说中有很多,前面说到的《红岩》都是如此。揭露生存问题的其实也不少:鲁迅在《药》中写到华老栓用革命党的鲜血治孩子治病侧面反映了生存问题;虹影《饥饿的女儿》中也写到到饥饿年代的生存问题;而像池莉、方方等武汉作家,她们所写的武汉市井生活仍然对生存问题的一种思考。

中国城市的发展带来的传统遗失,以及城市现代化的不平衡,常会使作家对城市产生困惑,以至于一些作家即使在城市生活了,仍然会在小说里写乡村、写土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贾平凹的小说中可以看出来,哪怕贾平凹住在西安,他写的小说也大部分依然以农村为题材。

西方国家很多较早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现代化发展快,作家小说创作更多地是对城市中表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以及人与人之间何种关系的思考。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高老头有钱时,女儿们甜言蜜语,在高老头没钱时,女儿们无情地抛弃;马克·吐温的《百万英磅》中亨利·亚当斯拥有百万英磅的前后遭遇;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有钱无钱的前后态度……这些都反应出作家对城市资本工业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质疑。在一些西方国家,城市的发展可能使作家小说创作产生共性,如英国小说有浓烈绅士风度,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作家反映人与人的冷漠关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等都有体现,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也有反映。

三、内容风格等的保守与开放

其实,从“城市”一词就可以看出,先有“城”再有“市”。中国的城市是一种封闭式结构:护城河和城墙包围。这种城市结构实际上使中国人在思想上比较保守,反映在作家小说中,就会显示出内容和风格的单一,不敢突破。比如中国作家创作小说人物时脸谱化严重,正面反正形象明显;小说本身也大多数重视故事情节。

在西方国家,作家进行小说创作时,由于城市的开放,思想上并没有受到多少局限。比如美国,整个国家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城市包容性强;而像英国、法国等这样的欧洲国家,城市早期虽也有城堡,但一方面,这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早,另一方面,作为面积狭小的海上国家,其海上扩张的国家特点也使其城市并不保守。这些西方国家作家在小说创作时风格和内容创新性强。如西方的意识流、象征派等现代主义文学早就形成,卡夫卡《变形记》《城堡》等作品早在西方引起关注,中国这种风格上的创新实际一直处于模仿西方的情形;而像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魔幻小说以及史蒂芬·金创作的惊悚小说等,中国也是近期才出现其类型。另外,西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较早的在小说中有所涉及,如伦理(如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同性恋、毒品等这些中国传统观念所认为的“很黄很暴力”内容,也直到十几年前的白先勇、王小波等小说中才有所描写(伦理和同性恋的题材,在古代小说中早有涉及,但进入近代后“断层”,或被列为禁书)。

中西方城市保守与开放的这种差异,使得中国作家小说多虚幻,西方小说多现实;中国小说多喜剧,西方小说多悲剧。

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城市的多元化,表面上中国与西方作家在小说内容及形式上的差别越来越小,如中西方出现了类似的“城市文学”,即“以写城市人,城市生活为主,传出城市之风味,城市这意识的作品” [4],但城市文化作为一种丰富的原料库,仍然会一直影响中、西方作家的观念,并创造更多的优秀作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校园的石子路
《精彩的篮球赛》
中秋赏月晚会
美丽的校园
校园的春天
春天的校园
《“女孩节”联欢会》
《开国大典》观后感
《开国大典》观后感(6)
我爱看的革命影视作品3
《开国大典》观后感(8)
妈妈我想对你说
春天的校园
我喜欢的革命影视作品4
我眼中的校园
工厂团总支新年倡议书
为困难职工捐款倡议书
文明离校倡议书
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职工倡议书
诚信倡议书
“食品安全关系你我他”倡议书
文明旅游倡议书
社会实践爱心义务支教倡议书
校友捐赠倡议书
暑期读书活动倡议书
“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倡议书
十佳青年志愿者申报材料
人事管理部门经济职称申报业务自传
幼儿园推广普通话倡议书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同志履行职责情况的调查
浅论中部地区动漫游戏职业教育
浅谈基于行为主义的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对策研究
试论高职教师激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类职校办学模式探索
简论从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窥视校企合作问题
试析对职业教育背景下社会人员学习的调研
试析民办高等教育如何走出窘途
试析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浅析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试析对高职设计艺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究
试论高职柔性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探析
试析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研究的关注点
试析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办学理念及运行机制探究
简论对当代高职英语教育重要性的分析
浅谈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认识
《珍珠泉》教学设计2
《荷花》教学设计
《燕子专列》教学设计1
《翠鸟》教学建议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建议
《路旁的橡树》教学建议
《翠鸟》教学设计2
《和时间赛跑》教学建议
《燕子专列》教学建议
《燕子专列》教学设计2
《争吵》教学建议
《检阅》教学设计
《检阅》教学建议
《翠鸟》教学设计
《珍珠泉》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