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阿喀琉斯:西方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的文学接受_阿喀琉斯:西方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的文学接受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阿喀琉斯:西方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的文学接受

阿喀琉斯:西方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的文学接受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7

阿喀琉斯:西方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的文学接受

阿喀琉斯:西方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的文学接受

绪论

绚丽多姿的的古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塑造了许多极富个性的英雄形象,其中阿喀琉斯的形象鲜明生动,很具有代表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今中外的者对于阿喀琉斯的精神内涵有多种解读,中国学者对于阿喀琉斯的研究,多集中于“阿喀琉斯之踵”词义在其他行业的运用。部分学者选取中国历史上一些典型的英雄形象与阿喀琉斯形象的性格差异,进而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而阿喀琉斯的性格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黑格尔曾说过:“关于阿喀琉斯,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

选取阿喀琉斯性格中与儒家传统文化背道而驰这一角度,宏观上把握中国历史上英雄形象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与阿喀琉斯的英雄形象特质的不同。中国儒家传统文化讲究尊经重道,“仁”是儒学的核心。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对人物的评价是以儒家的伦理纲常的道德标准为基础的。阿喀琉斯形象显然是不符合中国读者的传统审美标准的,他却能在中国读者群体中引起广泛的共鸣。究其原因,无非是阿喀琉斯的率性与本真是人类共同渴望的自由心性。中国被传统儒家压抑的人类本性并没有消失,只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被掩埋起来。一旦找到感情的出口,便会产生共鸣。看到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敢爱敢恨,为了自己的荣誉不顾一切,个人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展现,仿佛自身压抑的本性得到释放,获得自由的心灵。

一、西方的文化传统:彰显生命本色的阿喀琉斯

《伊利亚特》中的战争本身没有是非正义之分,阿喀琉斯任何时候都不是为了正义,为了民族战斗的。他是为了个人的荣誉和尊严拿起盾甲。“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史诗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为中心,不管是对个人遭遇的不满还是失去亲人朋友的愤怒,都是站在个人感情的角度去思想和行事,没有崇高的道义选择,没有儒家的“舍生取义”。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拥有人类最纯粹的“七情六欲”,并把它们赤裸裸地展现给我们。没有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规范,没有君君臣臣的礼法,更见其可爱之处。

阿喀琉斯做任何事情不是出于义务,而是纯粹出于个人情感,他想这样做,而不是他觉得应该这样做。他选择战死沙场而不愿默默无闻而终老,不是为了民族的利益,只是他情愿牺牲生命来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他为一个女奴跟阿伽门农闹翻,甚至退出战斗,只因为他敢爱敢恨,誓死捍卫自己的个人尊严和人格;为了自己的亲人,将赫克托尔杀死并残忍地凌辱他的尸体,最后又将赫克托尔的尸体还给他的老父亲,并且停战12天,只是他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因为阿喀琉斯是一个有血有肉,完完整整的人,所以会有如此复杂而多元的感情。

从阿喀琉斯参战的过程来看,他并不是出于维护民族荣誉和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阿喀琉斯的命运,史诗中提到两种选择:“有两种命运引导我走向死亡的终点。要是我留在这里,在特洛伊城外作战,我就会丧失回家的机会,但名声将要不朽;要是我回家,到达亲爱的故邦土地,我就会失去美好名声,性命却长久,死亡的终点不会很快来到我这里。”最后阿喀琉斯选择轰轰烈烈地死亡,赢得不朽的名声。那是他的价值观,个人荣誉高于一切,即使牺牲性命也是值得的。而儒家传统文化精神宣扬个人要胸怀天下,孔子认为“修身治国平天下”,一个人的最高成就是为国家做出贡献,使天下太平,而非个人荣誉。更有“达则兼济天下”“舍生取义”,儒家传统文化崇尚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奉献自己的生命,而“匹夫之勇”向来是不被提倡的。

二、中国的文学接受:阿喀琉斯在中国读者中的共鸣与变异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遇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一个与儒家传统人格审美标准完全相悖的英雄形象却在中国读者中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思想共鸣,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究其根源,中国读者与西方读者同时具备人类共有的最本真、最纯粹的感情世界。只是西方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他们的本真的感情习惯于赤裸裸地表露给别人,更加真实与直率,热烈活泼;而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背景下,习惯于压抑自身本真的性情,用伦理道德的外衣裹挟自己,往往表现出温文尔雅,委婉含蓄。但是长久地压抑并不能消磨人类与生俱来的最本真的性情,每个人都渴望释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在长此以往的压抑中积蓄的力量,一旦寻找到精神世界的出口,即刻喷涌而出,引起强烈的共鸣。而看到阿喀琉斯的率性而为的真我表现就好像看到自己真实灵魂的影子,跟着他一起笑,一起哭。

阿喀琉斯的性格和命运与中国大众精神诉求有相通性。阿喀琉斯把战争看作是光荣而有利的事业,不遗余力地追求功勋、争取荣誉。他对个人荣誉和尊严的极度敏感,个人私权的不可触犯性。他对爱情的追逐和纯粹的的友情。每个中国大众内心深处都拥有这些情感,并渴望表达出来并且实现内心的欲求。只是我们考虑个人情感的时候往往会首先想到道德上的应然问题,自己的做法对别人的影响,凡此种种,导致个恶人的本真感情不能得到充分地能展现。我们渴望表达人类纯粹的七情六欲,渴望拥有阿喀琉斯的力量辅助自己实现内心的欲求。

阿喀琉斯命运的悲剧之美具有永久而深广的魅力。自古以来,悲剧是最能打动人的,最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人生本来就是充满遗憾和悲剧的,大团圆的结局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却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很少见的。悲剧的持久魅力就在于它真实地揭露了人生的本质。阿喀琉斯始终无法逃脱命运的归宿,即使他是海神的儿子,最后还是被懦弱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射中脚后跟这个致命的弱点而丧生,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西方命运观的不可抗拒性。阿喀琉斯命运的多舛和不圆满让读者为他流泪,扼腕叹息。但是面对悲剧英雄在荣誉和死亡中间做出的选择,不会有人用是非成败来否定阿喀琉斯,只是怜惜英雄英年早逝,无法带着他的荣誉返回故土。正因为有了失去,得到才变得更加珍贵美丽。用牺牲生命换来的至高无上的荣誉让后人记住了那是一个阿喀琉斯的时代。阿喀琉斯明知毁灭还是执意前往,这就是希腊人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这种悲剧的魅力在于对死亡的无惧无畏和对命运的抗争,以享乐和挑战的人生姿态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幸。阿喀琉斯的精神魅力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我们在追求大团圆结局的同时又在坚强地直面残酷的现实世界,个人的力量在未知的世界面前总是显得太单薄,对于别人的不幸遭遇往往能够感同身受,生发出无限的情感共鸣。

结论

马克思赞美“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美丽的诗,具有永久的魅力。”而阿喀琉斯是其中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英雄。他具有凶残的不符合“仁”道的一面,更具有人类最纯真和真挚的感情,他的可爱率真让读者心生怜惜。最后阿喀琉斯仍难逃命运的悲剧,但我们却可以看到他抗争命运的不朽力量,这样无可奈何的惋惜才更具有悲剧的魅力。英雄的死去悲壮却不悲观,让后人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留给人催人奋进的力量。阿喀琉斯精神至今仍流淌在西方人的血液中,是人类共有的一笔不朽的精神财富。

中国历史上的典型英雄人物都是深具儒家人格的,通过比较阿喀琉斯和儒家传统人格的差异性,探究阿喀琉斯精神对西方民族精神的影响,反观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不足之处,吸取有益的西方精神文化,完善中华民族的人格。通过西方精神文化的学习,引导我们到达生命的真实心灵世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只学会一句话
新编《白雪公主》
在公园的角落
森林里的悲剧
莉莉女孩和鹿
天使女
星星树
农夫与燕子
龟狮赛跑
袜子的奇遇
灰狼和野鹿
给房子开窗
生命草
兔子“医生
20年以后的聚会
简析研究生志愿服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试论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的几点理解
论加强学院德育创新 更好服务地方经济
试论激励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研究
关于交际课堂中的任务教学与教师角色
试析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提高大学英语阅读理解测试能力
关于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试论人本主义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简论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素质教育观下改进教材初步研究
关于“90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探析
试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对于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办公室文秘工作的对策思考
简析大学思想政治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
《敬业与乐业》的教学断想
《敬业与乐业》教学杂谈
教学《敬业与乐业》的几点感受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终身受益的《敬业与乐业》思想启蒙教育
课前引入兴奋点──《敬业与乐业》教学片段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