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议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哥特传统

浅议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哥特传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21

浅议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哥特传统

浅议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哥特传统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存在着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广泛http://wWw.LWlm.Com的传统——哥特传统(Gothic Tradition)。哥特传统是一种独特的具有中世纪复古风格的文化范畴,涵盖文学、建筑、

绘画、音乐、电影以及服饰等多个方面。

哥特(Gothic)一词源于“Goths”。Goths最初指居住在北欧的哥特部落,属于古日耳曼民族,以野蛮和骠悍著称[1]。从公元3世纪起,哥特人开始入侵罗马,并于公元5

世纪最终摧毁了当时十分强大的古罗马文明。从那以后,南欧人尤其是意大利人只要提及Goths一词就会不寒而栗,“Gothic”由此便带上了恐怖、血腥和野蛮的印记。

到了14世纪,欧洲一批崇尚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文艺家、思想家们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希望能回到古典时代。在这个时期,哥特一词开始被用来指代当时一种十分盛行的中

世纪建筑风格:高耸的尖顶,阴森的房子,幽暗的地道以及荒凉的废墟等。也许是由于记恨哥特人毁掉了他们的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哥特”一词始终带有否定的意

味。在他们眼里,这种中世纪风格的建筑“成了野蛮、落后和黑暗的代名词,正好是取代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的绝妙象征”,渐渐地,哥特一词开始与野蛮、黑

暗、神秘、奇异和恐怖等内容相关联[2]。

人们对野蛮与黑暗的惧怕,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天堂的“歌颂和期盼”,正好构成了“哥特式艺术产生的心理基础” [3],而且这种艺术对西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到了18世纪中后期,随着贺拉斯?沃尔普(Horace Walpole,1717-1797)的《奥特龙多堡》(The Castle of Otranto)的发表,哥特的概念开始占据文学领域,出现了

一种新的小说体裁——哥特小说。哥特小说通常以哥特式拱顶的断壁残垣、幽灵鬼怪出没的废墟、阴森荒凉的古堡以及幽深恐怖的修道院等为背景,“戮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与超

自然的恐怖主题” [4],浸渍着阴森、恐怖与神秘的气氛,营造出一幅幅死气沉沉、悲惨绝望的人生。

继贺拉斯之后,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在自己的文学创作里注入哥特因素,到了18世纪后期,哥特小说可以说是当时英国最流行的一种文学样式。对此,J.M.S汤普金斯曾很形

象如此描述:“哥特式小说在批评家的怒号声中流行到了下个世纪。它宛如神奇的豆蔓,一夜间生长成熟,大胆的小说家趋之若鹜。” [5]在之后的200多年里,相继涌现出了许

多优秀的哥特式作家,如英国的司各特、柯尔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和美国的华盛顿?欧文、爱默生、霍桑、爱伦?坡、福克纳、托尼?莫里森等。他们依仗黑暗的想

象力,致力于人性阴暗面的探索,通过将哥特手法运用于自己的创作,描绘出了一幅幅阴森荒唐、离奇古怪、狂乱不安的黑色画面。

哥特文学作为一种隐郁和怪诞的黑暗文学,属于黑色浪漫主义传统(Dark Romanticism)。它是对当时社会正统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和逆反,融合神秘、恐怖、阴暗等元素于一

体。在情节上,哥特文学着力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上,它旨在通过表现暴力和堕落来探索并揭示“社会、政治、宗教和道德上的邪恶”以及“人性的阴暗”[6]。哥特文学正

是利用人类内心潜在的恐惧感,通过恐怖意象的营造而吸引了广大的读者。哥特小说中比较典型的角色是恶棍、幽灵和吸血鬼,如安?拉德克里夫夫人的《尤道弗的秘密》

(Mysteries of Udolpho),马修?刘易斯的《僧人》(The Monk),玛丽?雪莱的《弗兰克斯坦》(FrankenstEin),布莱恩?斯托克的《德拉库拉》(Dracula),还有爱伦?

坡的作品中的大量描写。当代作家安妮?赖斯的《吸血鬼访谈录》和斯蒂芬?金的《末日逼近》中的许多描写也是对哥特传统的运用和延续。此外,当代还出现了大量的科幻恐怖

小说,它们其实也属于哥特的范畴,因为这类作品在其科学假设的外衣下隐含着的是哥特传统的本质内容。

20世纪中期以来,现代主义文学开始逐渐没落,与此同时,大众文化地位得到不断加强,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哥特这一边缘文学在文学主流中又开始呈现繁荣的景象。

但是哥特式的作品不再是以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以及鬼怪神灵等超自然现象的传统形式出现,而是结合现当代现实以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出现,开始倾向于非暴力的

情节描写。尽管哥特文学有了新的发展,但其主题仍然是关于对人性阴郁邪恶方面的探索,如种族歧视、战争以及仇恨等。

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发展,哥特传统的底蕴也在岁月的积淀中不断丰富和充实。哥特传统的文化主题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不断深刻的体现,它的枝蔓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触

及其它文化形式。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哥特传统开始进入音乐领域并展现其魅力,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哥特乐队,如仁慈姐妹(The Sisters of Mercy),快乐分裂(Joy Division),苏

可西与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基督之死(Christian Death)等等。哥特音乐主要承袭了七十年代末欧美朋克(Punk)摇滚乐的风格,以缓慢、悲伤和恐怖为主要特

点,充斥着阴郁厌世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的绝望以及对生命的诅咒。因此,哥特音乐听起来往往有种冰冷刺骨的死亡的基调。

哥特电影是哥特传统散发魅力的另一块沃土。哥特电影或侧重于以哥特文化为背景或以表达悲伤、死亡和痛苦等主题为鲜明特征,同哥特文学一样充满了黑色的浪漫和阴郁的

幻想⑺,比如《吸血鬼诺斯费拉杜》http://wWw.LWlm.Com,《剪刀手爱德华》、《夜访吸血鬼》、《人狼生死恋》等。然而,尽管这些哥特影片里充满了悬念、恐怖、痛苦和伤悲,但也间接表达了人

们对美好的希冀和向往。

除了哥特音乐和哥特电影之外,哥特传统还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装扮,并衍生出一种新的时尚。哥特时尚的典型特征包括黑色或其它暗色的服装,苍白的皮肤,加上

黑白化妆(如白色粉底、黑色唇膏、黑眼影、细眉等),从而营造出一副活死人的外表的特别审美效果。

总的来看,哥特传统的各种文化形式都无不表现出一股阴郁、黑暗、神秘与绝望的精神气质。对天堂与幸福的期盼往往驱使着人们不由自主地对现实的抑郁和死亡的痛苦做另

一种思考。因此,只要有人类存在的一天,人类的抑郁、失落、低调的情绪和内心的恐惧就不会消亡,哥特传统的魅力和影响也将随之继续存在和发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次紧张的室内操比赛
泡泡满天飞
我喜爱金鱼
我爱上了吹泡泡
乡村的一天
木头人
方妙旭小魔方面面观
枫林园历险记
了不起
第一次做家务活
秋雨
愉快的兴趣课
我忘不了打碎碗的事
第一回当“刽子手”
吹泡泡真有趣
关于加拿大教师教育国际化对我国地方师范院校的启示
浅谈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合作理念
数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视角下的教师教育的信息技术整合
关于阅读教学新概念初探
浅谈高职高专教师教育专业实习模式初探
浅谈基于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教师教育教学自主权运用初探
论教师转变观念学生全面发展
浅谈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缺陷审视教师教育的问题
试论教师教育的“狼性观”
浅谈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意义下的理解
浅谈教师教育改革理念探新
浅析教师教育过程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应对
关于我国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问题与对策研究
浅谈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
舍生忘死五壮士──读《狼牙山五壮士》后感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引导讨论,突破重点──《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杂谈
《狼牙山五壮士》课后反思
抗日精神永存──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抓重点词指导朗读──《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案例
憎恨与惋惜──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我以祖国为荣──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抓结局导入──《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案例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