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引言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是一种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由于世界各国人民信仰的宗教不同,使得各国人民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西方社会,是古代几大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在中西方礼仪文化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

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人民有着基本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这是造成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人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但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造就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1、交际语言的差异

(1)打招呼

作为传统习惯,中国人打招呼是基于对外的一种礼貌,中国人见面较喜欢互相问候,而且越是先问候别人,越显得热情、有教养。例如: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工作中最普遍的是“你好!再见!”等话,有时再加上一句恰当的称呼,如:“王师傅,您好!”“李老师,再见!”这样就会显得更加亲密。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

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

同样作为习惯,西方人打招呼时流露的是一种更随意的感觉。以美国人为例,美国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 “How are you doing?”“How’s everything going?” “Howdy!” What’s up?”。由此可见,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打招呼用语是五花八门的。

(2)称谓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关系,亲属间称谓语大都能把身份、辈分、亲疏关系表明得一览无余。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独立的个性,家庭观念不如我们强烈,因此亲属称谓不如汉语复杂。

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随着跨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今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再如,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伯伯、叔叔、舅舅”等;“aunt”可以涵盖“婶婶、伯母、姨”等,况且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对家庭亲属方面的关系不如中国人那么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称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

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3)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再如,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闲话)。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4)招待客人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这种情景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应对。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对客人常说:“请慢走!”“路上注意安全!”“再见,一路走好啊!”“你们进去吧!” “你们请回吧”“请留步” 等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 “See you later!” “See you next time!”“Goodnight!”。

2、餐饮礼仪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方在餐饮礼仪方面有许多差别。在饮食方式上,以宴席为例来说。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宴席上,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都会出现一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就是大家到来后,便会齐聚一桌,共享一桌。一般来说,宴席用的是圆桌。从形式上来看,给人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氛围。当许多菜摆放在桌子的中心时,这些特色菜就成了人们欣赏、品尝的对象。与此同时,它又成为人们联络感情的媒介。在中国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人们喜欢在桌上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这显示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美德,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虽然从卫生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很不卫生,但中国人喜欢团圆,这正符合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态。而饮宴对西方人来说,尽管食品和酒似乎对于他们非常重要。但实际上在他们眼里那些只不过是用来作为陪衬的东西。他们举办宴会的目的在于交际。通过与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仅此而已。其实,中国式的宴席与西方的宴会交谊都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是,中式宴会表现了一种全席的友谊,而西式的宴会则表现宾客间的交际罢了。

在餐具方面,中西方的差异也很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用餐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烫则用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

3、服饰礼仪的差异

服饰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它是指服装、饰物、衣着方式、打扮,包括发型、化装在内的多种要素的有机整体。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肉体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现。由于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心理素质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服饰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作为象征身份的体现;中国人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穿中山装时,不仅要扣上全部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在穿西服时,宜穿白色衬衫,并打领带,领带打好后的标准长度,是其下端抵达皮带扣。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俗话讲,人是衣服,马是鞍。尽管以貌取人并不可取,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服饰越来越成为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穿着打扮的得体与否,不仅仅是个人品位的体现,更能成为人们彼此考虑的一个尺度。那么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规的场合,穿着打扮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现代人的重视。

结束语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在今天中西方礼仪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国应该研究和理解深藏在礼仪背后的文化因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交际的原则和习惯,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要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水浒传》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保护自然,爱护鸟儿 ——读《珍珠鸟》有感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读《爱的教育》有感
读《中华魂》有感
欲与日本试比高——《南京大屠杀》观后感
一首古诗改变了我
读《汤姆索亚. 历险记》有感
《引路人》读后感
记住历史,拥抱和平
《繁星·春水》名著导读
如何有效“活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转化英语学困生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春天,爬山去
“小书虫”来我家
阅读课堂,不曾预约的美丽
职业教育走向低碳发展的几点思考
舞蹈进课堂,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
适当进行挫折教育 提高幼儿独立能力
童趣味作业的设计
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三大困境与对策
联系沟通 连点成线 连线成面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激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实现高效教学
《卢沟桥烽火》 文本解读
苏州高新区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东营市2011年中考语文猜题试卷及答案
北京延庆县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福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考试样题及答案
宁阳县2011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狼和鹿》教材解读一
泰安市2011年中考语文样题及答案
《争论的故事》教材解读
济南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
突泉县二中201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
《放飞蜻蜓》教材解读二
平潭城关教研片201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联考试题及答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解读之一
《寓言两则》教材解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