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人物性格来看中西方家庭文化

从人物性格来看中西方家庭文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09

从人物性格来看中西方家庭文化

从人物性格来看中西方家庭文化

摘 要:《家》鸣凤、梅、瑞珏等女性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两部作品的男性形象——同为家庭统治者觉新与海尔茂,其性格也形成了较大反差。究其原因,是中西家庭文化的差异造就了其性格特点和命运结局。

关键词:《家》;《玩偶之家》;中西方家庭文化;人物性格差异

中国人向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准则。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文化特征,即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体现在家庭文化上便是家庭结构的大和复杂上,家庭成员对家有着很大的依附性。与此相反,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性文化特征,即崇尚个人价值。体现在家庭文化上就是家庭结构的小和简单上,家庭成员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而《家》与《玩偶之家》这两部中西方具有代表性文学名作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特点,正向我们证明了中西方家庭文化各自的特点。

一、女性性格:鸣凤、梅芬、瑞珏与娜拉的对比

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向以温柔善良为美,而《家》中的女性几乎都有这样美好的性格,但却软弱无能只能听从别人的摆布。鸣凤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少女,从小失去父母,被卖到高家当了八年丫头,长到十七岁。她聪明善良,性格温柔,美貌多情,但受尽折磨与凌辱。正当爱情悄悄降临之时,高老太爷却作主将她送给六十多岁的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去做姨太太,于是她的一切都被断送了。为了“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也为了抗争和控诉,最终投湖自尽。在她投湖自尽前的所思所想是她对未来对爱情的希冀从产生到破灭的过程,让人怜惜。梅芬从小与表兄觉新生活在一起,由两小无猜发展到私恋的情人,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只因为双方的母亲在牌桌上斗气,这一对有情人便被活活拆散,又因“母命”远嫁外地“冲喜”,不到一年又守寡回家,她认为“活着只是拖累别人”,整天只是“靠着回忆生活”,任凭命运摆布,自己不能作一点主。顽固的母亲和自己的礼教意识使她不能再嫁,最终忧郁致病,至死都不得瞑目。瑞珏是觉新的父亲通过拈阄的方式选定的儿媳妇,是一位温柔贤惠,美丽善良的女性,她爱自己的丈夫,体贴自己的丈夫,理解自己的丈夫,是觉新精神最有力地支持者,虽然她跟随觉新受了不少苦,但始终恪守本分,可以说是高家的唯一的良心,赢得了包括下人在内的几乎所有人的爱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温存、善良的女性也惨死在家族内部的相互倾轧上。为避免纯粹是无稽之谈的“血光之灾”,被迫在临产前搬到城外很远的一个阴暗潮湿的住所,最终因难产而死。小说用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于人的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

相对于《家》中善良温柔却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娜拉却显坚强与独立。虽然她开始依附于家庭,被丈夫海尔茂作为宠爱的“小鸟儿”,在她为了丈夫在外借款的事情被发现,忍受了丈夫她的羞辱和责骂,发现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奇迹并未没有出现后终于明白,她的幸福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原来海尔茂是那样的怯懦和狭隘,那样冷酷和自私,这短暂的一刻将这个玩偶之家的幸福的虚假性暴露得淋漓尽致。终于娜拉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在西方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盛行之时,娜拉的出走无疑是对男权的挑战。

鸣凤、梅芬、瑞珏的软弱是个性的使然,却也是由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熏陶而成。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积淀沉厚,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是另设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看做自己应尽的责任。子女对父母要孝敬和礼让。在传统的儒家观念里,年长的要关照年幼的,年幼的应尊敬年长,尊敬意味着儿女孝敬父母、弟妹敬重兄长。家庭内部的等级是很明显的。在封建礼教中,家族长者具有绝对的权威,而这种权威的滥用成为了家庭悲剧的根源。但更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她们自己,她们作为封建社会的弱势群体却从未想过去改变去反抗,她们愿意为了“大家”而牺牲“小我”,宁愿自己过得不痛快甚至于牺牲掉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辞。这就是典型的群体性文化。

娜拉坚强独立的性格也是西方家庭文化影响的使然。在《玩偶之家》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娜拉成功的出走了。在文中,娜拉跟丈夫海尔茂谈判自己要离开时,虽然海尔茂极力挽留,但娜拉有着自己

独立的权利。她不受家庭的牵绊,在认清楚自己在这个家中所处的不公平位置时,毅然决然的离开了。比起《家》中的鸣凤、瑞珏,《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有着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也表现出西方个人的独立性,他们不依赖家庭,也不依赖他人,而是倾向依赖于自己。在西方家庭里,独立性的培养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的。子女18岁成年后就独立在外。很多西方的年轻人认为中国父母长期和已婚子女住在一起是匪夷所思的。西方的父母也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子女独立生活。这也表现了西方的个体文化特征。

二、男性形象:觉新与海尔茂的对比

《家》中的高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因其特殊的身份地位,成就了他在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性格特征。他思想进步,行为陈旧,既是封建秩序的“帮凶”又是受害者。觉新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首先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觉新的性格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这造就了他的悲哀。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虽然他有接受先进的思潮,但在复杂的家庭背景下,作为长子的他就不得不先遵循封建传统思想所框定的原则,孝为先。也正是由于这一点,酿成了一出出的惨剧,造成了他一生的痛苦。

而《玩偶之家》中的男主人公海尔茂在文中是一个负面的形象。他很努力上进,为生活而奔波,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了银行经理。由此可见,在西方,社会很重视个人能力,对强者给予一定的认可。在这方面,跟中国错综复杂的群体文化是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说觉新在家族的压力下放弃学业,凭着家庭关系而得到的职位,完全没有个人发展空间,纯粹是为了听命家里对他的安排。由于一切来之不易,所以海尔茂就更加害怕失去。在知道娜拉在外借账,对他的声誉和前途有很大影响后,他瞬间翻脸.他怒骂娜拉是伪君子、骗子,指责她毁了他的幸福。尽管娜拉是为了他而伪造签名的。但他全然不管,这个时候他是市侩自私无情的,平常对于娜拉的宠爱全是假的,那一刻娜拉认识到海尔茂的虚伪嘴脸,并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他,离开了家,开始属于自己的个人的生活。

同为家庭的掌控者,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活着的觉新有的更多的是无奈,因为他必须为了那个大家族而牺牲掉自己的幸福,不管是学业、事业还是爱情、婚姻。而海尔茂却是真正的唯利是图,自私自利,让人憎恶。

通过《家》与《玩偶之家》女性形象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家庭文化是属于群体性文化,让人丧失了一定的自由和权力。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家长对于子女的管制和溺爱,这种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其实是有害的。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让子女失去了接受挫折与失败磨练的机会,非常不利于培养他们抗击打能力,十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而西方的家庭文化属于个体文化,对于个人个性的发展和独立坚强的个性特征着很大的帮助。通过男性形象的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家庭文化太注重个人主义从而导致的自私自利是让人唾弃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孝”让我们在当今社会这个快速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找到了家的温情。由此看出,不管是中国家庭文化还是西方家庭文化,他们对于国人性格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都有利有弊。我们在继承了中国家庭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要吸取西方家庭文化有利的方面,让中国家庭文化更加全面完善,对于国人教育培养下一代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8.

[3]巴金.巴金选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31.

[4]王蓓:玩偶之家导读[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2007.17.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珠江夜游
童年的回忆
感冒期间
人生如太阳
离开外婆的那一刻
长城之旅
难忘的一件事
可恶的教官
难忘的一次学农
童年趣事
韶山行
难忘的一天
献给恩师一束鲜花
丑小鸭的故事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
试论现代化实训基地的船舶机舱资源管理培训途径
试析职技高师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浅谈区域成人高校加强社区教育指导能力的思考
浅析行动学习法对供电企业班组长培训的重要性
试析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课程设置
试论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创新探索
试论从社会学角度对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
浅谈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路径依赖”与路径调整
简析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职责任教育探讨
试论技能大赛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教改的促进作用
浅谈职业教育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模式探究
简论电力企业创先争优活动调研报告
试析学科课程教学中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
简析国家级电线电缆制造实训基地建设初探
生物进化的诗意高唱──《化石吟》的教学实践构想
关于“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化石吟》课题研究
《看云识天气》有关资料
《化石吟》教学案例
云的特征和分类
为什么有的人会看云识天气
虹和霓
野外天气观察
将“生动”进行到底──《看云识天气》的语言修辞艺术
为什么云有各种不同的颜色
《化石吟》教学杂谈
关于天空景象的谚语
日月晕环
《看云识天气》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