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哈姆雷特》一剧看莎士比亚的罪恶观

从《哈姆雷特》一剧看莎士比亚的罪恶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从《哈姆雷特》一剧看莎士比亚的罪恶观

摘 要:本文对基督教文化和圣经与莎士比亚思想的关系,特别是其中关于人性及人性善恶,罪与忏悔的部分做了进一步的探讨,针对此主题通过分析《哈姆雷特》一剧,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罪恶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基督教文化;圣经;罪恶观

作者简介:段君,男(1980-),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助教,主要从事语言学文学与英语教学研究。

基督教认为罪与生俱来,靠个人力量是无法摆脱罪的束缚的。罪的教义贯穿了整部圣经,从创世纪到启示录。当第一对男女在伊甸园里犯罪得罪神后,人类的苦难开始了。《圣经》和基督教对莎士比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他的剧作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据。有关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做了不少的研究。英国学者柏各斯称“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1] (p179)。

一、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原罪观

莎剧中对人性,对善恶尤其对罪的看法是其中一个引人关注的主题。如学者肖四新在他的书中指出,“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也体现出与基督教相一致的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即认为人的本质中充满罪恶,人是有限的、悲剧性的存在。而人的本质中的罪恶,人存在的有限性又源于人的自由意志。” [2]懊悔恶行、请求赦恕的忏悔本质 ,绝无隐瞒、真心的忏悔态度和得到赦免的忏悔结果 ,都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3]

在《哈姆雷特》第三幕宫廷一室中,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说了这样一段话:“你去进尼姑庵罢!难道你想做一窝罪人之生母?我还算是个有点道德的人,但是我能说出我的许多过失,使我觉得我的母亲是不应该生了我。我骄矜、记仇、有野心;藏匿於我内心之为恶潜能, 庞大的使我无法想象, 繁多的令我无空实践。像我这种家伙, 存於天地之间有啥用处?我们都是坏蛋, 千万别相信我们。你去尼姑庵罢。”

这说明莎士比亚认同基督教中每个人都是有罪的观点。一个心怀诚实的人,谁敢说自己不曾起过罪的念头呢?哈姆雷特的坦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当你请求神拯救你的时候,首先要承认自己是个罪人,有真心悔改的意愿。此处说话人是有一颗非常谦卑的心,而谦卑是圣经中一再强调的一个基督徒应当具备的品质。

当看到别人犯罪或者罪行暴露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常常暗自庆幸自己的清白,自己的善良呢?哈姆雷特从一人之恶认清了众人之恶,也包括他自己在内,这需要极大的诚实和勇气。

二、罪的代价是死

罪的代价是死。圣经中多次提到这一点。在《哈姆雷特》一剧中,读者一再与死亡的情节相遇。

当然最初的一桩是克劳狄斯毒死老王哈姆雷特,这件谋杀案发生在剧本之外,它是整个剧中故事发生的背景。而剧中第一个死亡的情节是老臣普劳尼斯之被误杀,接着奥菲利娅溺水而亡,然后那两个倒霉蛋-----基腾史登和罗森克兰滋,他们是去英国送死而死到临头还被蒙在鼓里。对此,哈姆雷特评价到,“哎,朋友,他们本来是自己钻求这件差使的;我在良心上没有对不起他们的地方,是他们自己的阿谀献媚断送了他们的生命。”阿谀献媚,被罪恶势力所利用,所以他们才得此下场。

而在最后的决斗的场面中,王后,奸王,勒阿替斯和哈姆雷特先后倒地。勒阿替斯临死前才明白:我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福丁布拉司面对惨剧,怅然叹道:“好一场惊心动魄的屠杀!啊,骄傲的死神!你用这样残忍的手腕,一下子杀死了这许多王裔贵胄,在你的永久的幽窟里,将有一席多么丰美的盛宴!”莎士比亚借霍拉旭之口道出了全剧的主题:“让我向那懵无所知的世人讲述这些事情发生的经过,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背理的行为,冥冥之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刀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三、忏悔与赎罪

哈姆雷特不是没有杀死克劳狄斯的机会,在第三场《城堡一室》中,当他的叔父正在为自己所犯的罪行祈祷忏悔之时,哈姆雷特曾经拔出剑来。剧本这样描写:“ [拔出佩剑] ……然後他就直接上天堂;这就算是复了仇? 这还需三思: 这等於是成全了他;这不算是复仇。 他在我父亲未经悔过、罪恶贯盈时把他杀害;上帝对他的这笔账此时是如何的看法, ……但是, 假如我正当他在忏悔时把他杀死, 那他为此旅程已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我能算是复了仇吗? ……当他烂醉如泥、大发雷霆、淫榻寻欢、赌博渎神、或做其他毫无拯救可言之事时, 那时我再颠他於我的足下, 教他双脚朝天, 一条地狱般黑恶之灵魂直归阴曹府。”

虽然克劳狄斯罪恶滔天,但基督教最看重的是在基督面前承认并忏悔自己的罪行,教徒相信人在死前若忏悔, 灵魂可直上天堂。虽然话由哈姆雷特口中说出,但却反映了莎士比亚深受基督教天堂地狱之说的深刻影响。莎士比亚对那种不择手段来满足一己情欲的人表现出了极端的憎恶。劳狄斯罪在哈姆雷特(其实是莎士比亚)的眼中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奸贼”。

四、结语

忏悔这一基督教文化母题为莎剧增添了撼人心弦、发人深省的凝重和忧郁 ,体现出深刻的道德训诲力。莎士比亚用他的如椽之笔,以戏剧为载体,向人们展示世间的种种罪恶,也向人们展示世间的种种良善,体现了莎士比亚的宗教情怀.在圣经-基督教文化的观照中可以发现,莎士比亚魅力永存的首要原因在于剧作家追求超越凡俗而趋于神圣,超越卑微而达于崇高,在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路途上燃起永恒的明灯,为摸索于暗夜中的行人指出正确的方向[6] 。

参考文献: 2.肖四新.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文化[M].成都: 巴蜀书社 ,2007.

3.王鹏.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忏悔母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1) 5.徐志摩.徐志摩文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6.梁工. 略论莎士比亚与圣经的关系[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中国书圣——王羲之》读后感
读《倒出那粒沙子》有感
美丽的西山
我的小制作
《睡着了的国王的故事》读后感
可爱的小金鱼
青蛙
家乡的特产
有趣的画鼻子游戏
读《皇帝的新装》有感
借书记
笋牙儿的童话故事
《人与宙斯》读后感
游人民公园
跳绳比赛
论法理学中的法律信仰问题_法学理论论文(1)
构建和谐社会与劳资关系法制化_法学理论论文(1)
论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_法学理论论文(1)
英、德行政程序基础理论之比较_法学理论论文(1)
法社会学实证研究之初步反思_法学理论论文(1)
规范等级体系中的宪法与民法 _法学理论论文(1)
证据的可采性_法学理论论文(1)
迟到的兴起和早来的危机_法学理论论文(1)
人民警察非工作时间履行职责之思考_法学理论论文(1)
动物作为物的法律本质_法学理论论文(1)
依法治国贯彻实施的四大方略_法学理论论文(1)
加快广州民主法治建设的思考_法学理论论文(1)
法治文明与商人阶层_法学理论论文(1)
论世界各国社会法理论之发展趋势_法学理论论文(1)
且说社会转型期的“闹大心理”_法学理论论文(1)
《坐井观天》教案
《草原》教学设计
《看电视》教案
《秋天的图画》
《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
《坐井观天》教学片断与评析
《荷花》教学设计
《燕子》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教学片断与评析
《月亮的心愿》教案
《植物妈妈有办法》词语教学例析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自己去吧》教案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手记
《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