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17

从中英语言禁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摘要】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几乎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拥有它自己的禁忌语。这些禁忌语在交流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反映了它所处社会的社会价值。本文通过对宗教信仰禁忌、姓名称谓禁忌、话题禁忌,数字禁忌等方面对中西方禁忌语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减少在中英语言交际过程引起的不悦或者反感,避免语用失误,提升跨文化交际效果。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差异;比较;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禁忌(taboo),有人将其音译为“塔布”,也被称作忌讳,意思是人们对自己某些言行的强行约束以至禁绝。这一词源于太平洋加群岛的Tongan(汤加语),意为“神圣的”或“不可碰触的”。1771年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汤加参观时,首先发现了当地的这种禁忌习俗,并将其引入到英语中。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出现在很多国家的文化当中。由禁忌所形成的语言特殊形态——言语禁忌,是多种禁忌现象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传达各种思想时极力避免的某些词语或话语,就是言语禁忌;被禁止或忌讳说或写的话就是禁忌语。

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既然禁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禁忌和禁忌语存在。中西方社会生活中由于存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社会制度和价值系统取向,言语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禁忌的差异就成为人们交际与交流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乃至一个大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禁忌语的差异,对于消除交流障碍,能够入乡随俗,达到顺利地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中英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两者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价值观等,因此使得两者在禁忌语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英汉禁忌语中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Neanman 指出“The subject of earliest taboo words was undoubtedly religious"。但因为中西方各自信仰的宗教不同,禁忌语也就有所差异。

西方国家的人们信奉基督天主教,上帝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神。上帝的名称Jehoa(耶和华)便是最大的禁忌语。英语当中很多宗教词语,像God(上帝),heaven(天堂),Christ(基督),hell(地狱),Jesus(耶稣)等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只有在较严肃的讲话当中使用。人们若平时使用这些词语,会遭到别人的责备或回避。在日常英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们用类似gosh来代替God的词语以避免使用上述禁忌词语。

相比较,中国信封的神不止一个,宗教信仰范围比西方国家广泛的多,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同时存在。同时中国受传统孔子儒家影响深远,因此中国对于宗教信仰方面的禁忌语就显得很复杂。孔孟中庸之道教育人们在交流中不可口出狂言,要言语适度。信奉道教和佛教的人都忌“妄语”。另外,某些地方把某些动物看作人们的保护神,对其极其尊重,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这些动物身上,希望来年能够实现愿望并得到他们的保佑。这些动物的名字就尤其受到人们的禁忌,例如在东北某些地区,人们十分尊崇老虎,因此对虎名很避讳,称老虎为“山神爷”。在很多人的家里,经常可以看到买的灶神、财神等贴在门上,保佑一家人来年幸福安康,但一般会说“请”神,不会说“买”字。

2、姓名与称谓方面

“称谓是人类社会中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焦色的称呼”。中西方在姓名与称谓的习俗与禁忌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西方英语国家,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大力提倡平等自由,“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因此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可以不考虑等级、职位、年龄、地位、辈分等方面的因素,以姓名相称,以示平等和亲切。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小孩称呼一位老者Tom,Jack,或Allan等。有时子女对父母或者老师也是直呼其名,他们不会认为这是不敬,反而认为是平等和友好的表示,会欣然接受。

相反,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姓名称谓的禁忌就有着独特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在外国人看来可司空见惯的事,中国人则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对于人们的称谓有明确的规定。而且人们对于名字的种种禁忌还带有迷信以及政治色彩,对于帝王、圣人、师长等做出避讳的规定。如宋太祖的祖父名赵敬,于是宋代仁的书中就把所有该用“敬”字的地方改用“严”或“恭”。另外中国还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在中国如果一个孩子直呼父辈的名字,肯定会受到责备甚至是皮肉之苦。晚辈是绝对不能对长辈直呼其名或与长辈使用相同的名字,会被认为是粗鲁、不敬、叛逆的表现。

3、个人隐私与话题方面

隐私这一词以及对隐私的保护首先产生于西方国家,在英语中是privacy,是指人们不愿意公开告知的个人私事、情况或生活状况。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于隐私的观念和态度大相径庭。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也十分注重个人的隐私,对隐私很尊重。英语中有句谚语;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 。)表明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对于个人的隐私,别人不能过问或提及,更不能干涉。这些个人的事情一般包括private business(个人事务),private affairs(私事), private concerns(个人所关注的事)等。比如,被问及诸如年龄、婚姻状况、薪水、体重、宗教信仰等个人信息的话题,就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刺探别人的私生活,被认为是侵犯了别人的城堡,如:

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age?

How much do you make?

What’s your income?

What’s your religion?

在中国,隐私几乎不存在,因而也就不理解西方人对隐私的看法,也就不能像西方人那样有诸多隐私上的忌讳。许多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比如年龄、收入、家庭状况、婚姻状况等。经常会听到别人问到“今年多大了”,“有没有结婚”,“今年收入如何”类似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千百年来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农村,分布密集。中国是以群体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国家,人与人之间接触机会较多,自然而然对他人的事情也就比较关心,互相帮助,互敬互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反映了这种群体观念。有时,个人的事情就是集体的事情,诸如“在哪里工作”或者“结婚了吗”的问题,潜台词就是“如果工作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帮助你”,“如果还没有,我可以帮你介绍一个对象”。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不仅是一种聊天的方式,也是一种友好的表示。西方人通常独居一院,对他人的事情不太关心。如果西方人被问到上述类似问题,就是一种隐私被侵犯的表现了。他们以个体主义文化为基础,一个人更多地是被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对待赞扬和恭维方面,中西方人的反应也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人如果受到赞扬,通常会说 “Thank you”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中国人则反应很不一样。笔者曾见过一个例子:一位美国人赞美一位中国人的作家母亲厨艺高超,中国母亲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做的不好,讲究着吃吧”。作家翻译的是“No,No,I'm not good at cooking,but perhaps you could make do with it.”。这位美国朋友非常不熟悉中国文化,感到困惑。直到后来作家解释给他,他才可以理解。在中国,人们听到赞美,不能马上欣然接受,而要表现地很谦虚地态度,否则就被认为自负和骄傲。

4、数字方面

中国的数字禁忌有四、五等。“四”与“死”谐音,中国人认为非常不吉利,会给他们带来灾难。所以现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选车牌号,电话号码,门牌号时不愿意选择带“4”的。“五”在古代有禁忌,古人称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尤其不吉利。

在英语国家中,人们非常忌讳数字13和星期五。在“最后的晚餐”中,犹大是第13个人,耶稣也是于13日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因此西方人的房间号、门牌号、房间号等都没有13号,出门的人忌讳13日启程,考试的人忌讳座号为13号,请客的时候也不会请13个人。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中西方在语言禁忌这一方面还是有着很大差异的,诚然这是由于两者间不同的文化基础造成的。换言之,禁忌语的差异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两者禁忌语的差异对于了解文化差异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应对这一现象多加注意,彼此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求同存异,才可以进一步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缩小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中国

【参考文献】

[1] 陈原. 语言与社会生活[M]. 北京: 三联书店, 1980.

[2] 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Basil Blackwell, Inc, 1989.

[3] 邢福义. 文化语言学[M].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4] Neanman, G. Pragmatics, the third ed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3.

[5] 刘纯豹. 英语委婉语辞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6] 张莹. 汉英禁忌语文化对比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04(5).

[7] 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梦游天庭
未来的家
说说我自己
重返师门
心爱的土豆
都是闹钟惹的祸
童年的趣事
生活是快乐的
军训——人生之旅第一步
骑“多人车”
有惊无险
爱学字的爸爸
童年傻事
人文桐乡
有个男孩想变瘦
试论微博新传媒的高职生就业观教育
试论现代职业教育的伦理诉求
试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试论高校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与途径
试析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职教城建设策略探讨
试析心理社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基于职业岗位要求的高职管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研究
试析对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模式的探索
试析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深化高校思政工作
浅析世界产业发展动向对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
试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实训能力标准及其要素
试论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缺点与对策
简析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职校机电专业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对接
《天净沙·秋思》的映衬技法
《秋天》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后记
《古代诗歌五首》课题研究
激活创新思维 拓展学习空间──《秋天》教学实录
古诗的鉴赏、评价及考查
“互文见义”的含义
绝妙山水不朽诗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以诗意解读诗意──《秋天》的教学案例
断肠碎心的悲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关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教学建议
《秋天》实录片段及点评
《西江月》运用的艺术手段
《秋天》课堂实录
《古代诗歌五首》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