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汉英谚语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

汉英谚语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11

汉英谚语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

【 论文 关键词】宗教思想 谚语 文化差异 观念

【论文摘要】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对民族文化有深刻的影响。谚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t-'~的文化内涵。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念。研究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在汉荚谚语中的反映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的了解。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民族文化有重要影响。由于各民族在 历史 、地理、 政治 、 经济 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产生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间文化的异同常常反映在民族语言之中,尤其反映在蕴涵文化意义的谚语之中。因此研究汉英谚语中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英汉民族不同的语言文化。

一中西方主要宗教简介

中国 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直到儒、佛、道三教合一; 英语 民族主要信仰基督教。

1.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汉唐时期传入中国。佛教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均因缘和合而生,而在天地万物间有人的“自我”,人可以认识天地万物。众生与佛并无本质区别,人具有佛性,只是因为妄想执着的障碍而不能显现。因此,人只要以缘起性空的道理来观照自已,摆脱妄想执着,就可以脱离生死轮回而成佛;人只要弃恶从善,修成正果就可以成仙成佛。如汉语谚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讲“性空”的同时也讲“缘起”,认为“一切诸法的因缘和合自有一定的不乱的因果 规律 ”(宗伟19

9

3),这种因果规律也称为“业力”,具体指众生的身、口、意三个方面行为的作用,也就是常说的’‘三世轮回”,“因果报应”。人的生命包括今世、前世和来世,今世生命有限,前世、来世则无穷无尽。所以汉语有谚语:“不修今世修来世”。这“三世轮回”还包括人畜之间的轮回交替。如果作恶.来世投胎会变成牲畜。佛教还认为,在人的生命中,名利财富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人自己的身、口、意三个方面所做所为能影响到今世和来世。汉语谚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反映了这种因果报应的观点。

2.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其宗教活动和宗教仪范中保留了很多古老民族宗教信仰.如巫祝、祈祷、天神、地抵、祖先、神圣、仙人崇拜等。道教也是多神教、神和人之间没有绝对界限,人通过修炼可以成仙,神仙也可以下凡。道教的根本教理是老子之道,就是太上老君降授的“道”和“德”,它以“无为而治”治国,则国泰民安;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修身.则神清体健。“道”和“德”是二义一体的。要想得道。必须积德。“道”和“德”都是行动的总准则。道教从顺应 自然 的原则,得出“柔胜刚,弱胜强”,“物极必反”,阴阳互补等朴素的辨证思想。如:谚语“ii者易折,佼佼者易污”和“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3.儒教

儒教由孔子开创,在先秦诸子时代形成。儒教是告诉人们何为美德,何为人性,如何唤醒美德。如何运用美德的方法,包括忠、孝、仁、义这些美德。

儒教所关心的主要是“人”的问题,包括在世间的位置、人际关系、人性与幸福等。其目的在于调和并统一人世间的各种矛盾。如汉语中关于人的位置的谚语有:“天下人为王”;关于人际关系的谚语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关于人性和幸福的谚语。“一勤二俭三节约,全家老少幸福多”。儒教与佛教不同,它只重视现世,关心的是活生生的人间,不追求死后或来世的幸福。儒家讲社会等级,认为人类社会是有层次的集合体,希望把社会建设成父系家长制那样的宗法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既有层次区别,又能和谐统一。要做到这一点,人际关系必须格守一定规范。每个人要扮演好自已的社会角色,如汉语谚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

4.儒、佛、道合一

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三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往往互相补充,甚至合二为一,共同对中国文化和民众认识产生影响。因此汉语谚语中有一些相互矛盾,或劝谕各异的谚语,而它们又往往能从三教不同的教义中找到根源。更为重要的是,三大宗教尽管教义不同,但都在中国长期并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儒教的天命观给历代皇室提供了权利的根据,其三纲五常和仁、义、礼、智、信为人际关系提供了规范;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教义又制约人的行为;道教的清静无为又能满足人的某种精神需求。儒、佛、道三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作用和三教合一的格局,使我们难以清楚地判断某种思想的宗教来源。反映在谚语中的宗教文化也一样,有时是某一宗教的影响,有时又是三教合一的共同影响。因此在比较英语谚语中基督教文化含义时,多半采用儒、佛、道的共同文化含义。

5,基督教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基督教信仰三位一体的上帝,信仰人类始祖原罪和基督救赎等。根据《圣经》记载,上帝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且创造了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亚当和夏娃原本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受撒旦的诱惑,偷吃了禁果,被赶出此园,从此他们的子孙身负罪过,遭受人间种种苦难。耶酥是基督教的导师,他来到世上解释上帝的 法律 ,服务人类,拯救人类,因此信仰基督教的人就能得到永恒的生命。基督教强调要以爱心与人相处,要尽到对国家、对别人的责任,凭借信,教徒才有自由,而自由只有凭着爱的行动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如英语谚语:Lovemakes one fit for any work,和That never ends ill whichbegins in God' s nameo

二儒佛道三教与基督教的思想观念在谚语中的反映

中国儒佛道三教与西方基督教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异不仅反映在人们的思想文化上而且反映在语言及其谚语中。

1.有神与无神(或泛神)

儒佛道三教严格来讲是无神教或泛神教。儒教承认天和天命,但这种天和天命只是一种抽象而玄妙的力量,没有一个主宰的神。佛教承认佛,但佛不是唯一的高高在上的神,人人心中皆有佛性,人人都有机会成佛。道教承认神仙,但神仙是人修炼而成的,神仙也可以下凡成人。基督教是有神教,基督教只承认一个上帝,认为上帝是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的缔造者和主宰,人必须绝对服从上帝。汉英两种语言的若干谚语反映了这种有神和无神(泛神)的差异。如汉语中反映抽象而玄妙的天或天命的谚语:

人过半生,方知天命。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天生我才必有用。

英语谚语则不同,往往反映上帝的权威和荣耀。

God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

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所不在)

Heaven's vengeance is slow but sure.(上帝的惩罚是缓慢而肯定的)

基督教把上帝奉为至高无上的神,在某种意义上说明基督徒对宗教的虔诚和笃信。而中国三教合一说明了信徒们对宗教的实用主义态度,虽然很多人不属任何一种教徒,却根据自己需要灵活运用某一种学说,正如崔希亮所作的评说一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得意时倾向于孔孟,失意时倾向于老庄,青壮年时倾向于人世,晚年时倾向于出世。其实岂止只是知识分子,其他人也莫不如此。

2,平等观念和等级观念

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除了上帝和人的差别外,其它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新约、罗马书》说:“上帝使他们跟他有合宜的关系是基于他们信耶酥基督。上帝这样对待所有信基督的人,任何差别都没有,因为每一个人都犯罪,亏欠了上帝的荣耀。”

在英语中有不少反映平等关系的谚语:

We are all Adam' s 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

Every man should take his own.(每个人都应得到自己的一份)

Hunan blood is all of a color.(人类血的颜色都一样)

在这种平等观念之下,英语国家的人当然会藐视皇权。

A king without teaming is but a crowned ass.(无知的皇帝只不过是一匹带皇冠的驴子)。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一只猫可以盯着皇帝)

相反,中国的佛儒道三教都没有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而且人可以修炼成神。但是,在人际之间都有等级,并且是等级森严,这种等级给制造偶像、崇拜偶像提供了可能性。难怪乎汉语有这样的谚语:

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的是出家人。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官大奴也大。

3.原罪与性善论(佛性论)

根据《圣经》,人类的始祖违背上帝的旨意,偷吃了禁果,犯了罪,这就是人类的原罪。在上帝眼里,每个人都有罪,都亏欠了他的荣耀,所以他要派耶酥基督来拯救世人,但只要世人忏悔赎罪,上帝就会宽怒世人的罪行。 英语 中有很多关于罪的谚语:

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我们的罪和债常比我们想象的多)

The sins of the l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 Children.(父辈的罪孽会殃及子孙)

这种原罪说与儒家性善说绝然不同。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佛教的佛性说也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不会犯原罪。所以,在 中国 传统观念中,人罪是逆境就引恶念而犯下的,是难以饶恕的。难怪有谚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追”。根据佛教观念,人只要铲除妄想执着的障碍,就能够发扬佛性。儒家也认为,人只要修身养性,就可弃恶从善,所以汉语中有很多修身养性,劝人从善的谚语。如:

满招损,谦受益。

恭可释怒,让可息事。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贪是诸恶源,诚为万善本。

4.恩赐与因果报应

在基督教教义中,人如能赎罪,就能得到宽恕,就能得到永生甚至能进人天堂,这都是上帝的恩赐。世人只要信奉耶酥,上帝就会不记前嫌,就会给人以新生命,甚至允许其上天堂。因此人能否续罪与自身的善行无关,而只是上帝的恩赐。如英语谚语:

There, but for the grace of God, go I.(要不是上帝的恩典,我非走不可)

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上帝送暖风给被剪毛的羔羊)。

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所不在)

这条谚语使苦难中的世人得到鼓舞,上帝与我们在一起。

然而与基督教不同,佛教虽也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也讲普渡众生,但更重视劝人行善,讲究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修行能成正果,犯罪则下地狱。如汉语谚语: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行善之家有余庆,积恶之家有余殃。

S.博爱与慈悲

佛教提倡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种慈悲是一种缘,而不是无条件的爱,世事互为因果,善恶一向分明。慈悲为怀,但扬善、抑恶。基督教强调博爱,因为上帝无条件地爱世人,而作为上帝的子民更应该无条件地爱上帝,爱他人。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博爱”(freedom, equality and fraternity),就是受基督教影响的结果。如英语谚语:

Love begets love.(爱产生爱)

Love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爱使世界更美好)

Love is the true Price of love.(爱是爱的真正代价)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与中国戏曲
追星族曰
追星丧父谁之过
中华瑰宝戏曲
戏曲的艺术魅力
愿与戏曲相伴一生
戏曲大舞台
走近父亲的秦腔
中国戏曲是去是留
戏说“明星”
愚蠢的追星族
学戏
我看“追星”现象
戏曲传统艺术
漫话追星
借据的格式写法
统计公报写作
会议纪要的概念、特点、种类以及书写格式和注意事项
小议求职信的写作技巧
怎样写好议论文
求职博客吸引招聘方五大妙招
高水平简历内容写法
可行性报告格式
社会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学术论文投稿
五方面写好述职报告
浅谈领导讲话稿写作的黄金法则
请示怎样写
会议纪要的写作方法
公文主题词
恢复国债期货市场的管理体制研究毕业论文
国债发行和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
国债规模的研究论文
管理硕士论文:国债回购放大套息投资策略研究计划书
浅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研究论文
用统计方法分析我国国债的适度规模论文
国债期限结构探讨论文范文
国债理论研究动态述评论文
我国国债适度规模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论文
农村地区国债发行制约因素及拓展思路论文
国债期货基差交易探讨论文
中国国债合理规模探讨论文
浅论中央教育国债资金的管理问题
当前恢复国债期货的探讨论文
探究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替代
《月亮上的足迹》自读教案
月球,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故居简介
《山市》教学案例
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步骤
《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学习案例
中国古代部分月亮诗词
蒲松龄落第之谜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案例
《山市》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球与外星文明的传说
修辞手法的辨识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