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14

塞缪尔·贝克特荒诞剧《终局》的隐含意思

摘要:本文旨在结合荒诞剧的特点来解读贝克特的戏剧《终局》,归纳其显著特点和挖掘其隐含意思。

关键词:赛缪尔.贝克特,荒诞剧,荒诞,终局

一、荒诞派戏剧

二.显著特点

贝克特创作的另一个就是故事场景的荒凉和人物命运的凄惨。孤独、寂寞就像一块怎么也挥之不去的乌云,笼罩着贝克特的全部作品。这种凄惨孤独的场景在贝克特的另一部剧作《终局》中得到了更好的表现。在一间空荡荡的、只在高墙上开了两个小窗户的房间里,双目失明的哈姆瘫痪在轮椅上,他的双亲早年在骑双人自行车时出了车祸,摔断了双腿,现在只能呆在墙边的两只垃圾桶里,屋里唯一能行走的仆人克洛夫却不能坐下来。房子外面发生的灾难使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已经灭绝,而他们是仅有的幸存者。剧中,哈姆是主人,他自私自利、专横武断、贪图享受;克洛夫是他的仆人,对哈姆充满仇恨,一直想要离开这儿。但如果他决然离去,哈姆就必死无疑,因为克洛夫是唯一能够伺候他的人。但是克洛夫却始终没有离开,因为外面的世界已经没有生命了,如果他离开,等待他的也是死亡,而这儿还存有吃的东西,虽然已经不多了。《终局》中的这四个濒临死亡的人就这样苟延残喘,为过去的事情争吵着,发泄着彼此间的怨恨。最后,克洛夫透过他架在窗户上的望远镜,似乎看见了远处有一个小男孩。这太不可思议了,以至他不敢肯定自己是否真的看清了这象征着生命延续的景象。克洛夫终于下决心要离开这生不如死的坟墓,他穿戴整齐,打开关闭已久的房门,然后就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听着哈姆的长篇大论。直到大幕落下,他还在那儿,进行着最后的抉择。当世界已然死亡,新生活显露曙光,这些浑陷绝境中的畸零人,能否冲破茧缚,走出终局,剧作给观众留下回味与遐想。

在此,人物、事件和情节都不是荒诞剧作家所要注重表现的,它们不过是用来表现世界、表现人性的某个层面或特点的手段而已,只有当它们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较完整地体现剧作家的某个思想。因此,荒诞剧也就不注重具体事件的开头和结尾,而是将笔触停留在不断重复的、没有实质性变化的各种状态上。这种等待、希望、失望的循环交错的过程,这种交织在人物性格中的爱与恨的情感,不正是人类社会浓缩并被衍变为具象的永恒不变的主题吗? 三.成对关系

是贝克特戏剧中人物安排的重要特征。他笔下的主要人物常常成对出场,如汉姆与克洛夫,威利与维尼,迪迪与戈戈,在《克拉帕的最后一盘磁带》中,过去的自我与现在的自我也是成对出现。这种成对关系不是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不可或缺的伙伴关系,其确立主要是出于形象塑造和主题表达的需要。贝克特笔下的人物都缺乏形而上的精神寄托,必须依赖成对关系这一最小的人际关系单位来填补精神的空虚。他们并不是意气相投的至交,而是无法独立面对痛苦的人生;他们只有确知对方的存在,并通过与对方的相互关系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才能在荒诞的世界中得以生存。毕竟,“存在就是被感知”。

但贝克特并未把成对关系当作笔下人物最后的避风港,而是将异化主题深入渗透到了这一最小的人际关系单位,使荒诞,孤独成为 现代 西方 社会 的绝对存在。在《快乐的日子》里,作为夫妇的威利和维尼竟然同陌生人一样,缺乏互相间的心灵沟通。甚至同一人的两个自我也已疏离,如同互不相知的他者:在《克拉帕的最后一盘磁带》中,人物现在的自我竟咒骂过去的自我是“愚蠢的私生子”,这明显表露出两个自我之间的隔阂与陌生。从人与外界的分离到人际间的心理隔阂,再到个人内心两个自我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无不是异化的恶果。在作者笔下,异化是绝对而彻底的。

四.《终局》的深刻含义

“终局”是国际象棋中的一个术语,是指象棋比赛中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时候棋盘上的大多数棋子都已经被挪走了(Fidel Fajardo- Acosta) 。和在下象棋一样,两人轮流下棋,在《终局》中,“哈姆总是在故事 发展 前宣布 “我下了”(Me to play), 虽然不同是“他要结束的比赛是他自己的生命” (A. Alvarez

90)。贝克特用这个词,是比喻人们在这段时期中的两难境地。贝克特试图描述的就是“人类灭绝之前的时刻” (Homan 12

6

9).二战造成了人们的恐慌,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了长久的阴影,人类一时间迷失了方向,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怀疑。他们怀疑社会是否真的在进步,怀疑世界上有没有可信的领导或权威。他们始终找不到答案回答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的灾难和不公? 人们究竟为什么而活? 于是西方世界霎时间丢掉了信仰,一切的文明和发展都成了谎言。因此,人们在混乱的战后生活中手足无措,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他们的生活(布赖恩·阿普里亚得)。正如象棋游戏中的终局阶段,此时已经是一种僵局状态,身处其中的人们陷入了绝境。因为结局早已经注定,不论是放弃还是继续游戏,结果都将是一样的。即使选择继续游戏,唯一的区别就是时间的延迟,延迟了那个无可避免的结局。所以,这部戏剧的题目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无助和窘迫。然而,事实上人们所面临的是关于生存的 问题 。经过了无数次梦魇般的战争和动乱,人们要做的抉择却始终未变———死亡或生存。如果选择死亡,那么所有的痛苦和不安都还将持续,况且死亡不是人类另一种更巨大的痛苦吗? 人们都惧怕遭受痛苦,所以人们总是不愿意选择死亡;但如果选择生存,那么如何继续生存,是维持这种残破现状还是终止它,重新开启一个新局面? 因此《终局》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难以回答的复杂问题。

其实,这部戏剧到最后也未能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甚至剧中的四个人物也无一个做出他的最终选择。例如,剧中人克劳夫(Clov) 虽然多次声称他将要离开,可他却始终未能迈出门去,在戏剧的结尾他仍然守在门旁,谁也无法确信他是否真的要离开。《终局》的开始和结尾似乎没有多少变化,唯一的区别只是戏剧最终将这个生存的问题带给了观众。正如爱斯林所说:“我们当今的西方社会缺乏人们普遍认可的伦理或 哲学 标准,因此当代戏剧只是提出问题,却不提供解决方案。”所以,人们不得不思索他们自己的生活态度,关注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终局》中的结局是指死亡,那么其中的人物便是在等待着死亡的来临,他们感到痛苦是因为他们对死亡感到迷惑和恐惧。《终局》所表现的是人在寻求生存意义所感到的迷惑和烦恼。这种状态“源于人在宇宙中所处的模糊位置,源于人对死的恐惧以及人渴望获得绝对真理的本能”。随着西方世界信仰的丧失,统一体制的崩塌,人们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

最后,让我引用Richard Server的话来 总结 贝克特的戏剧的意思:“贝克特的戏剧有什么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意义就在于缺乏意义” (Alvarez

8

5)。 贝克特的戏剧让我们笑得很尴尬,我们嘲笑剧中人物的荒诞,然而在反思时我们会感到胸口隐隐作痛。

参考 文献

[1]Alvarez, A.Beckett . Glasgow: Fontana/Collins, 1973. [3]Homan, Sidney. “ The Ending of Endgame”, ed. By Lawrence Graver, and Raymond Federman. Samuel Beckett: The Critical Heritage. Detroit: Wayne State UP, 1973.

[4]王左良.欧洲文化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 研究 出版社.200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从报刊中学到了语文
我从聊天中学到了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让“星光”点亮人生
我从影视中学到了语文
我从影视中学到了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我从影视中学到了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给我的启示
我的理想
我从影视中学到了语文
写建议书的基本要求
干部考察材料撰写要求
论文材料和语言方面的毛病
总结写作的基本要求
企业如何做市场调查
公文的处理时限
聘书写作的注意事项
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怎样写企业规章制度
劳动合同一般写法
如何做好办文工作
写聘请书的基本要求
工作汇报的写作格式及范例
秘书的写作工夫是怎样学来的
如何写好推荐信
网络经济的竞争原则
欧盟新经济的发展及其举措
品牌命名的艺术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经济权力与企业:两个相互冲突的问题
机制设计理论与中国经济问题
人权与中国经济
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
“新经济”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经济学信息范式研究
从政治经济学到新政治经济学——西方政治经济理论的演变
小议“出口退税”
浅析知识经济时代
扫黄经济学―― 仿效加里?贝克尔
从城市政企博弈问题看城市经营制度风险
廉价的牛顿爱因斯坦和高价的比尔盖茨-新经济危机论
冬天之美
慈善的冬天──品读《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课文结构分析
《春》教学设计2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1
那么一种氛围──读《秋天》
《漫游语文世界》教学设计4
《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名字里的学问》教学案例
《济南的冬天》课文背景知识
《春》教学设计1
《春》教学设计
孔子的做人格言
《〈论语〉十则》译文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