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

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1

美国文化研究里的消费主义问题

小 引 一 “家庭主妇”的消费就是一个例子。在19世纪的美国家庭里,男子挣钱养家,女子 自然 管起家事。大家都期望如此,富裕的家庭也的确是这么安排的。一部分人越来越富,阶级差别于是形成。区分阶级的方式之一是看妇女的衣着。对富裕的家庭来说,要保持上中产阶级的身份特征非常要紧。劳动阶级妇女怎么也买不起紧身花边衣裙;一则太昂贵,一则干活不方便。保持皮肤双手的白皙完美是富裕的标志,能看出属于哪个阶级。皮肤完美白皙表明她不用干活。这是上流社会奢侈消费的起因之一。另一个起因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妇女杂志。这1890-1910年间,美国白领的薪水上涨了1/3。成衣的大量生产使人们对时装产生兴趣。消费主义在19世纪美国兴起的另一个因素是百货公司的发展。SEARS等大百货公司的邮购目录成为新兴的中产阶级家庭的“愿望清单”。那时侯这种小册子已经开始做衣柜、省力用具和罐头冷冻加工食品的广告了。梅西(MACY’S)等大百货公司把现成的 时尚 货物带到许多大城市。这就为美国妇女提供逛商店的机会,逛的结果难免消费。百货公司促进了消费。消费风的兴起尤其对美国妇女产生了大影响。她们在购物、做饭、工作休闲等方面都受消费之风的影响。美国妇女还加入了百货公司售货员和餐厅招待的行列。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休闲方式的特点是休闲的场所都在公园、舞厅、沙龙、电影院、赛马场、 体育 馆等公共场地。这一点是20世纪末的美国人抱怨失去了的东西。美国妇女这一时期越来越积极参加高尔夫、网球、自行车、槌球等户外运动了。这些项目的一部分仍然是今天消费主义文化的 内容 。此外,城市剧场把 音乐 喜剧这一最有美国特色的娱乐形式带给了观众。有一个叫欧文·伯林(IRVING BERLIN)的人为音乐剧写了1000多首歌,现今的大众文化生产者也鲜能望其项背。托马斯·爱迪森根据音乐喜剧制作了电影短片。城市中产阶级私人休闲领地也有新变化:室内照明开始有了电灯汽灯,如此,阅读廉价通俗小说之类的消费读物就容易了。《小妇人》等畅销名著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另外,妇女 教育 因女子学校的推广而得到改善。私人休闲包括音乐演奏之类的活动。美国中产阶级女子当时用几年的时间去学钢琴、竖琴之类的乐器演奏以便在家里为亲友演奏。乐谱因此成为热销产品。广告在这一时期也对消费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870-1910年间美国日报类报纸的发行量增长了9倍。全国性的新闻机构和大报连锁机构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比如“普利策”的名字就是这时出现在媒体的。《女子居家杂志》(LADIES HOME JOURNAL)之类大众消费杂志也出现于这一时期,并且发行量不小。这些杂志包含各种追踪时尚趋势的文章和美容指南之类的东西。这就促进了消费。人们开始通过占有物品来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妇女杂志从一个方面讲给美国妇女灌输了这种理想追求。妇女杂志还刊登文章教你如何带孩子管家务,强调杂志的读者应该是在成为一个好的家庭主妇的同时保持美丽和青春。杂志上的广告给妇女带来新时尚理念,最后把读者变成了消费者。19世纪末消费主义在美国出现的因素很多,上述只是几个方面。总之,世纪末美国处于一个转折时期,一个消费社会正在逐渐形成。 二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人因为二战结束对 经济 前景抱着乐观主义情绪。家庭主妇们认为现在终于可以集中精力经营自己的舒适安乐窝了。电炉子、吸尘器、电冰箱等用具把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一下有时间参加鸡尾酒会之类的社交活动了。参加社交活动就得穿着打扮。“迪奥”和“香奈尔”之类的品牌引领着化妆品的 时尚 。CHARLES JOURDAN把高跟鞋的样式推到极致。类似《读者文摘》的杂志有近50家发行量突破100万份。这些杂志和报纸等媒体把广告灌输给消费的人群,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人人都以为消费机会是平等的,并没有意识到实际上是广告商们通过分析人们的消费动机在推行营销策略。1957年在美国出版的《隐藏的诱因》(THE HIDDEN PUESUADERS)一书的作者认为战后的消费主义盛行是广告商们鼓动的结果。这本书提到百老汇一幕剧的场景:主人公的儿子呼喊着“我要的东西很多,简直要疯了……金钱就是生命”。[17] 电视机走入众多的美国家庭也是战后消费主义盛行的原因。《我爱露西》和《度蜜月的人》之类的电视节目播放着美国人理想中的生活方式。马尔库塞说这时候的美国人普遍具有“幸福意识”:人们“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18]所有的人在汽车、房屋的消费中寻找自己的灵魂。“商品及其流通方式的 发展 与商品的巨大丰富是形成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经济基础。”[19]商品广告和信用消费给美国人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分期付款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电视等大众传媒“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美国消费热潮的到来提供了充分的舆论宣传和引导”[20] 。经济发展刺激了消费,消费欲望使“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了。新的文化意识形态是消费而不是节俭。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人们在休闲、消费和感官满足中接受了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悄然形成。”[21]

三 20世纪

80、90年代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疯狂消费的年代。90年代末,“美国梦”(郊区一所小房子、两辆车、一年一度假)大为拓展。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美国中产阶级的住宅扩大了一倍,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第二处房产,汽车也越来越讲究。1980年以来娱乐休闲消费支出增加了一倍多。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新 内容 也增加许多:个人电脑、孩子在私立学校受 教育 、订制服装、在餐馆吃饭、空调、微波炉、名牌运动鞋等等。在1979年-1995年间,平均每人支出增加了30%。然而,90年代中期的美国人并不感到幸福。许多人对消费前途感到悲观。为什么?因为攀比之风越吹越烈。有人称之为“贪婪的年代”。美国富人把炫耀式消费推向新的高潮。他们购买凌志车、劳力士表、名牌笔,收藏 艺术 品。上中产阶级纷纷效仿,结果年收入10万美圆的人也开始叫穷。肖尔给“上中产阶级”(upper-middle-class)下的定义是:最富裕的20%美国家庭,其中不包括最最富裕的那百分之几。1994年,这个标准的底限为年收入72,000美圆的家庭,中点为91,000。最富裕的5%家庭平均年入为254,000。人们攀比的就是这一群人的生活水准。这一群美国人确立了成功人士的物质生活标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方式。到1991年,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开始盯着“金字塔”顶。根据肖尔的文章,哈佛商学院教授苏珊·福尼尔(Susan Fournier)曾和一位同仁做过消费者抽样调查:35%的美国消费者有当“成功人士”的意愿,而所谓“成功人士”只占美国人口的6%,其平均年收入在25,000美圆。抽样调查中希望“较成功”的占49%,次之的占12%。也就是说,有85%的美国人想成为18%的顶尖美国人。只有15%的美国人觉得过“小康”生活就可以了,当“中产阶级”就可以了。“而往上赶并不容易,因为他们(你攀比的对象)越来越富——比4/5眼盯着他们的美国人要富得多。”从1979年到1994年,那20%美国最富裕的家庭收入从占美国家庭整体收入的42%上升到46%。即便不算最富裕的5%,上升幅度也是从26%到了27%。而这个人群之外的美国人的收入根据肖尔说实际上在下降。“4/5落入收入越来越少的美国人却在向收入支出越来越高的人看齐。”[23] 小 结

罗钢为“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编选的《文化 研究 读本》给国内从事文化研究的人开了个窗口,让大家知道“文化研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怎样一个情形。《消费文化读本》(罗钢、王中忱主编, 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2003年6月版)则是《文化研究读本》中一个子题目的拓展,俨然一本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大观。消费文化研究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研究中是主流,是“显学”。编者的用意除了“绍介”,显然是考虑到我们自己的社会也越发被物的消费包围,无从置身事外,或者根本就有切身体会了。《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是罗钢为这本论文选集中文版写的前言,一篇非常好的导读。 罗钢文章的开篇援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开篇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 自然 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我们生活在物的 时代 ……”接下来是他自己的话:商品消费改变了日常生活,改变了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 “20世纪大众消费社会的整体兴起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 工业 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福特主义的法国 理论 家阿吉列塔的说法也在罗文引用范围:资本主义“不仅改造了劳动过程,也改造了劳动力再生产的过程”,它产生了“工薪阶层的消费模式”。19世纪末工人出身的美国工程师泰勒发明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使工人“哪怕在最小的细节上也被迫从属于生产过程”,工人成了装配线上的一个零件。社会思想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物化”。还是阿吉列塔的话:“在 历史 上,福特主义第一次创造了一种工人阶级的消费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个人对商品的占有支配了消费的具体实践。”新型的工人有能力支付汽车等商品的费用。在葛兰西看来,劳动力再生产和资本主义体系再生产就是“ 现代 消费主义”构成的。哈维等人认为非物质形态的商品在消费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也同服装一样成为 时尚 。消费从商品转向服务。鲍德里亚的话又在文中出现:“在当代西方社会,人们消费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号。”罗钢的结论是:“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的过渡,反映了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传统是以生产为中心,现在是以消费为中心。在生产力 发展 到一定程度时,“消费才能成为一种具有某种价值取向的文化选择”。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源于一种以城市享乐生活为特征的高度世俗化”,换句话说就是奢侈消费促进了生产。亚当·斯密所谓“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归宿和目的”,罗文以为就是人们把消费当作社会发展的条件。德国学者W.F.豪以为“商品美学”为“商品拜物教”推波助澜,商品包装和商品广告刺激了人的消费欲望。卢卡奇认为商品交换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人们的“生活囿于十分狭窄的范围……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人们对物的追求窒息了他们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罗钢的意思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文化已经演化为消费文化,这种文化“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自由和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这些事物在现实中的真正缺失 ”。[25]美国文化里的消费主义风尚正是美国人追寻异化现实里的“自由和快乐”(美国梦)的表现;美国人日常生活里的焦虑和失落正表明“美国梦”在“现实中的真正缺失”。

[2] 西莉亚·卢瑞著《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 页。

[3] 同上,第13页。

[4] 乔治·瑞泽尔著《后现代社会理论》,谢中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第113 页。

[5] 迈克·费泽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第23 页。

[6] 黄平文《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见陈昕著《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 7页。

[7] Juliet Schor, The New Politics of Consumption, http://www.bostonreview.net [9]杨魁、董雅丽著《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91页

[10] 同上

[11] 同上

[12] 同上,第113页。 [14] 同上

[15] 同上第7页。

[16] 同上第97页。

[17] CONSUMERISM,RICHARD ALTSCHULER ET AL, HTTP://WWW.BCONNEX. NET/CSPCC/DAYCARE.INDEX.HTML

[18]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9 页,转引自《救赎》,第87页

[19] 杨魁书,第105页。

[20] 同上,第109页。

[21] 同上,第131页。

[22] Juliet Schor, The Overspent American: Upscaling , Downshifting and the New Consumer, http://www.cnn.com/books/beginnings/index.html

[23] 同上

[24] 同上

[25] 见《消费文化读本》前言“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迷”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游白石山
秋游崇武古城
爱恋秋天,向往秋游
游庆云海岛金山寺
秋游白云山
走进“梦境家园”
乔依醒来.....
我是一名义务小导游
“恐怖”的百鸟园
秋游南胡公园
一次春游活动
苏州一日游
游海底世界
游科学技术馆
游舟山
十佳母亲事迹材料
十佳少年的事迹材料
十佳大学生个人事迹
老年协会会长先进事迹材料
大学生先进事迹
市“十佳母亲”事迹材料
十佳母亲先进事迹材料
校园十佳少年事迹材料
地铁经理部副经理先进事迹材料
军转干部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装饰安装公司项目队长事迹材料
十佳检察官先进事迹
计生协会先进事迹
优秀党支部书记事迹材料
乡计生办副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中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其学业绩效的关系
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刍议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人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创作后期的文化阐释视阈:走向融合和跨文化阐释
从文创作中期文化阐释视阈:反观之镜与湘西文化本土阐释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
国民政府时期公医制度收效甚微原因探析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及对策
建立监事会领导下的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卦象审美之维
提高内审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内部控制审计若干新方法的探讨
坚定、灵活、务实外交──中美秘密接触
对加强事务所内部管理的一些思考
南太平洋岛国研究现状、原因及意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