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农林专业大学生应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浅谈农林专业大学生应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0

浅谈农林专业大学生应树立大众化就业观

"

论文关键词:高校扩招 大众化教育 大众化就业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农林院校的农林专业,它将成为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论述大学生解放思想,适应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需要,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

根据权威调查,当前大学生最烦恼的问题占前三位的分别是:就业压力大(77.5%),学习压力大(58.5%),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39.5%):大学生关心自身问题占前三位的是:能否找到一个好工作,加入wT0对就业的影响,毕业后工作和考研如何协调。可以看出,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关心的首要问题。

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毛升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c到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型教育阶段。

二、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与社会需求矛盾突出,就业观念与大众化教育不相适应

(一)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二)就业率不高,就业难

学生就业的好坏,就业率是张晴雨表。就业率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专业适应性及办学成功程度的重要参数,是判断一所学校有无竞争力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指标,它对学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巨大

21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高速增长,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再者,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一体化进程将加快,国外的资本、技术介入将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大学生数量远远没有达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更谈不上过剩。

大学生就业率低,并不能说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饱和,人才过剩,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来看,大学生供过于求只是对部分专业、部分地区而言。但社会的整体需求远远没有饱和。尤其对农林专业的人才来说,就业的空间非常广阔。从下面的一组统计数据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林科技人员明显短缺,对农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3060.5万人,其中农林科技人员仅80.4万人,占2.6%。全国每万亩土地仅有0.8个农林科技人员,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科技人员。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

三、转变思想。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发展

(一)什么是大众化就业

如果大众化就业观念和大众化教育不适应,大众化就业观念就会限制和阻碍大众化教育发展,如果大众化就业观念和大众化教育发展相适应,大众化就业观念就会促进大众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推动着大众化就业观念起根本性的转变。

(二)正确认识大众化就业的意义

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后,教育部又取消了高考对考生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些改革的举措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即将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扩招本身是件好事,使高校现在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产生了规模效益,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对于农林院校,从其专业特点来看,如何使学生“学农、爱农、务农”,使毕业生能够深入生产第一线,为“三农”服务,成为农业科技战线上一线工作的主导力量和劳动者的主体,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尤为重要。

大众化教育需要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只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准备,而不是给了上大学的机会,就一定要同时配给一个就业岗位,“学历=就业”的时代已不复存在。

树立大众化就业观,有利于学生就业时职业层次和职业类型的选择,它直接影响着就业的结果,在扩招形势下,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是高校大众化教育的必然。

(三)转变观念,结合农林专业实际,走大众化就业之路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就业观念,深化教学改革。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校和毕业生共同努力,用新观念、新方法、新措施来应对。

1.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变“以管理为主”为“以服务为主”的职能,放宽就业政策限制,疏通就业渠道,建立和完善就业市场,建设广泛的毕业生供需信息平台,为大学生创造宽松、公平的就业环境。对农林类专业学生就业而言,政府需大力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农业形态,建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中国农业市场化的农技服务产业,因为这就是农林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主阵地。"

2.高校应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要求,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办学理念,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加强学科建设,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充分发挥农林热门专业和特色专业的优势,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功能由就业教育向就业预备教育转变。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把就业指导作为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大事来抓。

3.对大学生而言,必须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做到就业的大众化,要积极主动地应对就业的种种问题,从农林专业的实际出发,实践大众化就业。

(1)充分认识自己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教育的大众化乃至普及化以后,大学生身价也不如从前,地位下降更是事实“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要转变。大学毕业生开始成为劳动者主体,他们不再是单位的白领或高层管理人员,而将成为一线工作的主导力量,他们(尤其是高职生、专科生)将最终占据一线岗位百分之几十的比例。

市场经济的显著特点是竞争。以后大学生要成为自领或高层管理人员,仅受大众化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如愿所偿。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不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就必定要落后。”

(2)做“鸡头”,不做“凤尾”。做“鸡头”就是去中小城市、边远山区或小单位做骨干;当“凤尾”就是去城市、发达地区或好单位做一般人员。到落后地区、小地方和基层做“鸡头”可以干一番大事业,为落后地区做贡献,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做“鸡头”可以“出人头地”,在艰苦环境中磨练自己,便于今后能更好地发展。

(3)走自主创业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材料中这样说:高等教育培养未来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机会的创造者。这句话和大众化就业的“主导性”特征是一致的。

从就业到创业是大学生择业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自主创业不仅为自己解决了就业问题,还为其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创业的人较多,就业的岗位也多。对于农林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和生物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发展非常迅速,适合大学生在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去施展才能,自主创业。

(4)先就业再择业。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在“双向选择”过程中掌握着更多的主动权,对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选择余地不是很大。农林专业的大学生更需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降低择业期望值,主动地适应社会。既要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又要树立“多次就业”的思想,那种择业一步到位的想法是浪漫的、不切合实际的,必须抛弃。一岗定终身早已成为历史。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校园秋色
春天来了
醉人的西湖
夏天的雨
洒金榕
西湖
春天
太阳雨
雨中的小公园
走进秋天
夏日
家乡的平顶山
冬季
美丽而又快乐的春天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探索
关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探析及启示
关于中国南北建筑的不同风格及成因在动画片中的展现
试析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实践
试论如何帮助高职学生学好《高等数学》
试论高职院校中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实践
论发挥学生干部中坚作用 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文化建设
关于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观念和方法浅议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律教学的网络实现
关于就业率与实践教学的关联性分析
关于“关键事件访谈法”在税务培训中的创新性应用
试析高职院校函授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讨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市政学》课程创新初探
《四季》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四季》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四季》课堂实录及点评
《四季》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
《四季》教学片断及评析
《四季》教学反思
《四季》教学反思
读中感悟 说中积累 演中迁移──《四季》课堂实录及评析
《四季》教学实录与反思
《四季》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四季》教学反思
评《四季》一课的教学
《四季》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点评
《四季》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点评
让孩子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四季》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