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主体间性重构

浅析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主体间性重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浅析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主体间性重构

"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与社会关系的日渐密切,多元的社会思想文化不断冲击着大学校园,影响着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及其管理的大学生,使得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出现诸多困境,迫切需要转型重构。主体间性理论提倡社会性交往模式,即倡导以社会和谐为目标,建立全方理解、有效沟通的理性交往模式,体现主体间的平等性、相互性及统一性。根据主体间性理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主体,应在平等的主体交往和交流对话中实现师生关系的互信、共生、和谐。

[论文关键词]主体间性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 构建

一、主体间性范式的内涵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也被译作“共主观性”“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等。最先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现象学导论》中提出,主体间性概念最初步的含义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主要与纯粹主体性的东西相对照,意味着某种源自不同心灵共同特征而非对象自身本质的客观性。心灵的共同性和共享性隐含着不同心灵或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传播沟通,这便是主体间性。

传统的主体性范式有其缺陷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是一种传统的“填鸭式”单向灌输教育范式。作为辅导员的教育者是主体,作为学生的受教育者是客体,主体、客体之间永不相交。辅导员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学生永远处于被改造的地位,毫无积极性可言。这种把“教育”和“被教育”粗暴地分离开来、缺乏应有结合点的传统教育模式,使教育者成了“填鸭式”的主体。这种班会上的“独白者”、思想教育中的“单向灌输教育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性特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无法建立起共同对话的平台。被教育的学生不但没有任何自主性、积极性,更不可能从辅导员的谆谆教诲中悟出道理,甚至还会产生敌对情绪、抵触情绪,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为改变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地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主客体间关系、特点、模式上有较大变化。其模式是“主体-主体”的形式,即双主体,辅导员和学生均体现为平等的主体。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把教育看作是辅导员主体对学生客体的改造、说服、处分。学生通过与辅导员之间的双向交互活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主体间性教育范式的转变强调“平等主体”“交互活动”“重视成人教育”。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生管理关系的基石。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期,高校师生关系尤其是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中凸显的各种问题已引起社会更多关注。

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的现实困境

1.以辅导员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存在。国外有近代科学教育创始人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理论,国内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道尊严”的思想。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只有服从,没有交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其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明显。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片面强调辅导员的地位权威,个别辅导员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不能平等对待学生。部分辅导员在管理交流时缺乏沟通的艺术,这些都导致相互关系不和谐。

2.大学生群体主体道德人格的缺失。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就是主体性人格。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指大学生独立、理性、自主的道德人格和清醒从容、敢于担当的独特品质。但现在部分大学生恰恰缺乏这一品质,不能独立面对人生,无法承担生活责任,更不懂得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尊重生命。当前在校大学生早已是“90后”,这一群体由于所处环境及成长背景的变化,在心理、行为上有较鲜明的特点:心理上,热情、健康,思维活跃;行为上,喜欢追求新事物、新思想,独立意识强,但动手能力差,依赖父母,某些行为具有盲目性和冲动性。对于新时期大学生的这些新特点,在与其主体间性交往过程中,一些辅导员观念比较陈旧,了解与认识不够,不能与时俱进地创新工作方法,不能提高思想引领的有效性和覆盖面。

3.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的庸俗化倾向。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或者在父母的授意下,某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非常功利,极少数学生甚至完全丧失道德底线,毫无“尊师”可言。有些大学生与辅导员搞好关系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能入党或当上学生干部, 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偏袒。而有些辅导员为了在考核中得到学生的帮助或者完成某项任务,过分地讨好学生, 或者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加制止。许多高校辅导员身兼多职,繁重的管理、行政和事务性工作占用了太多本应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久而久之,师生关系不断淡漠。

4.现阶段高校对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的影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教育应该成为辅导员引导和激发学生共同体验生命价值的过程,双方之间应相互理解、彼此尊重,辅导员应努力让学生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主体之人”。然而,目前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多关注所带学生的规模,而对辅导员的岗位聘任、职称晋升、职位提拔等更多体现为对科研成果的关注,往往对辅导员“育人”过程和相应成果缺乏更多的关注,各种考核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打分,考评体系间接地引导了辅导员工作的时间分配,淡化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三、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的主体间性构建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双主体思想。智者派哲学中的普罗泰戈拉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拥有了与生俱来的潜能与力量,使人能激发自身无限能量,积极主动地改变世界、创造世界。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人需要在与自然、社会和自我三者的关系中确立其主体性。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到“以人为本”,显示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文件中的“人”应该包括辅导员和学生双主体。在双方关系中,首先要做到以辅导员为本。高校不仅要为辅导员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及物质待遇,更要尊重他们的价值和劳动成果,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其次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注重坚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从“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 "

主体教育思想要求辅导员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即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有目的、有计划地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身心,促进其发展,发挥其导向作用。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在新的教育本质观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辅导员和学生互为主体的关系。辅导员作为主体活动的教育过程是培养人才、传道解惑的过程,大学生作为主体活动的过程是自身生活、学习技能与自身潜能不断提高的过程,是辅导员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并且实现双主体的和谐统一,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双主体论”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2.构建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辅导员方面。社会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辅导员最根本的道德责任应是“育人”。辅导员要不断学习,提高道德修养和教育水平,“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辅导员本身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提高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有思想、有判断力的大学生,对于高姿态辅导员,或者对待学生不真诚的辅导员,学生即使表面上尊敬,心里也会抵触和反感。相反,对于一名以优秀的品格去吸引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去引导学生的辅导员,学生会将他们的一言一行作为榜样和楷模。辅导员只有具备较高职业道德,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真诚对待每个学生,想学生之所想,与学生打成一片,以“真诚”换“知心”,从而有效创造和谐氛围和环境。作为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身品质修养,以身示范,在学生中树立起具有影响力的模范形象。尊重、包容个体间差异性,注重情感、强调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建立在平等、相互的基础上,通过情感的真诚交流,使学生理解并信任辅导员,愿意跟辅导员分享自己的快乐或者痛苦。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辅导员是为他们着想,希望他们成才;通过情感交流,使辅导员更加深入实际,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务意识,从而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和服务学生。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使相互间能更快达成共识,并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目的而努力。

学生方面。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关键时期,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直接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性、教育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对学生踏上社会、完成角色转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事业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终身学习需要终身教育。这就要求每个个体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独立思维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高自控能力和学习管理能力。作为独立主体,大学生与辅导员在相处中是双向互动的,学生需要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调整自身的交往方式、态度。如主动彰显师生关系的伦理性,从内心深处尊重辅导员;树立师生关系构建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意识,在遇到学习、生活、心理或就业困难时,主动与辅导员交流,寻求帮助,以合情、合理的方式与辅导员加强沟通;主动养成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团结互助的集体中显示自己独特的个性。

师生双方之间。师生交往要做到平等对话,辅导员就要明确思想、调整心态,看到并赞赏每个学生的优点,宽容并帮助改正每个学生的缺点,把学生视为和自己、他人一样平等的个体,杜绝厚此薄彼,相信学生拥有的思想和智慧,可以胜任自我管理。在营造平等、开放交流氛围的同时,辅导员要鼓励学生在交往中勇于创新,敢于表达观点。主体间性范式下的师生交往互动是双方在理念和实践中通过对话达成共识而实现。对话是一种相互性的模式,辅导员要尊重学生的一切,善待他们、接纳他们、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将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去重视和关心;学生认可辅导员的指导方式和意见,会把辅导员当作知心朋友,愿意和辅导员讨论人生观、价值观,主动寻求辅导员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师生主体间以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方式以实现和谐统一。

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倪梁康教授将主体间性概括为主体间的互识和共识两个层次。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整个师生交往过程,师生主体间的统一性为共识,师生主体间的差异性为互识。我们期待,辅导员与学生双主体都获得共同的发展,发挥主体间性交往的无穷能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蝈蝈将军
可爱的小猫
教师节里的润喉糖
假如我是科学家
颐和园导游词
再逢中秋
养蚕
观察
胜似亲人
因为选择不同
开学了,我们笑了
时间都去哪了
观察豆子
黄山导游词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公司项目论证会议记录
会议管理制度
会议纪律常见条款
中法文化会议议程
学生会会议纪律制定
会议记录范例
远程教育会议议程
民航会议议程
会议记录介绍
编写会议记录的体会
对会议记录者的要求
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团省委会议纪律范文
学术会议通知
会议记录的功能与误区
国企管理应符合所有制性质
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心理透视
探讨无线传感器网络LEACH路由协议的变化
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下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浅议商业银行成本控制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
群塔防碰撞方案
关于优化劳务派遣管理的探讨
园林施工定额管理
企业管理会计现状与发展策略之我见
从三江并流想国企管理
对现代企业管理中5S管理应用的探讨
国有金融企业客户关系创新-市场营销管理论文(1)论文
论法约尔管理理论在油田HSE监督工作中的应用
我国民营企业负债筹资探析-市场营销管理论文(1)论文
《春天》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
《春雨的色彩》考点链接
《春雨的色彩》重难点分析
《燕子飞回来了》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 生字
《春雨的色彩》作者介绍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仿写例句
《春雨的色彩》作者其他作品
《春雨的色彩》课文结构分析
《春雨的色彩》课件 教案讲义
《春雨的色彩》课件 教学建议
《春雨的色彩》文章问题分析
《春雨的色彩》随堂练习
《春雨的色彩》知识点:阅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