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05
试论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教育
"
[论文摘要]文章从更新观念,将隐性课程全面纳入整个教育过程;积极探索,建立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的科学课程体系;搭建平台,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优化环境,共同创建和谐校园;涵养根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苦练内功,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六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教育。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隐性课程 教育
隐性课程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正规课程之外,学校通过物质、文化或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教育环境,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干预和影响的一种非正式的课程,它和显性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学校课程。当前国际竞争的加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全面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人格心理、过硬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成为现实需求,在这些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课程的不可替代性进一步凸显出来。
然而我国现今的高职领域,隐性课程教育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许多高职院校或受教育课时的局限,或受经济财力的影响,或受教育观念的制约,普遍存在重视正规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忽视隐性课程教育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道德意志、人格心理、人文素养等内在品质重视不够。单纯地从技术到技能的培训,使得高职学生实践操作方面相对于本科生的一些优势,因为其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潜在心理品质上的欠缺而冲淡、弱化,最终影响了他们就业的综合竞争力。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重视隐性课程教育。
一、更新观念,将隐性课程全面纳入整个教育过程
隐性课程研究表明,隐性课程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处处留心皆有学问;对于教育者来说,学校的方方面面都是教育。学习的范围有多大,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隐性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从教学到管理,从课内到课外,从校风班风到学风教风,从校园现实环境到文化舆论、人际关系,无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习惯、道德、态度、行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无不构成隐性课程的方方面面。学习是学生必须依靠自己才能进行的事情,其知识、技能、智力和创新素质虽然主要靠教师和课堂教学等显性课程来完成,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社会能力、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作为间接学习的一部分主要靠隐性课程来完成。隐性课程教育不仅不会弱化显性课程教育,反而会因为隐性课程教育重点培养的学生学习态度、意志、品格、习惯、方法的介入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启迪、渗透,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隐性课程应当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着意构建、精心设计。
同时,教育的长效性、人才培养的艰巨性和隐性课程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存在方式隐蔽、效果难以量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隐性课程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隐性课程教育绝不是学校单个部门、某一学科、个别教师所能完成,而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整体规划。所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隐性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职业素养、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作用,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统筹协调,不断加强,将隐性课程教育作为全面教育、整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二、积极探索,建立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的科学课程体系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互区别、相对独立而又互相渗透、互动互补,使人们越来越重视隐性课程教育。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影响的持久性、深刻性、全面性,大力强化两类课程的整体育人效果,已成为共识。高职院校必须深入研究,积极探索,逐步建立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的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
1.从教学和管理层面,在学科、课程、教材和教师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隐性课程教育。修订教学计划,精简优化显性课程教育,提高隐性课程教育课时,确保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适当的比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和自我成长的空间;积极探索把隐性课程纳入学分管理,确保其教育效果;完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强化二者平行独立、各有侧重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作用,通过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管理、教书与环境等各种途径努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进一步优化主辅修制,使高职学生充分接受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学科的系统熏陶,培养文理兼通、理论和技术统揽的全面复合型人才,增强他们的综合竞争力;加强教材建设,挖掘其隐性课程因素,突出教材深层次的全面的育人效果。
2.围绕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加强隐性课程教育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通过隐性课程教育来强化提高职业教育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任务单靠课堂上的显性课程是难以胜任的,它离不开课外丰富的隐性课程的补充、强化,即便是以显性课程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样也包含了丰富的隐性课程,课堂环境、教学组织、教法的选择与运用、发现和研究问题的方法等都隐藏无数的教育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和思维,对学生的专业成长、职业成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兴趣小组、社会调查、见习实习等各种课外教学活动作为隐性课程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以拓展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为主,充分挖掘其中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专业成才的因素,强化隐性课程对学生专业成长的显性作用。在教法方面要把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与当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与学校、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鼓励教师探索创新。
3.与时俱进,丰富隐性课程内容。时代在发展,竞争在加剧,社会在进步,现实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联系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实际、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市场需求,与时俱进,进一步突出高校隐性课程建设的时代性、先进性、现实性、民族性、丰富性、生动性,努力实现最新理论进入课堂、最新技术融入活动、最新理念植入环境,切实推进隐性课程建设,改进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三、搭建平台,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土壤、载体和平台,构成了学校隐性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正确思想、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普及学生文化知识、砥砺学生健全人格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作用。
1.重视学校文化硬件和软件建设,营造高尚典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墙壁也能说话”,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加强校园环境、景观建设,绿化、花化、美化校园,进一步加大投入,有计划地建设艺术展览馆、电影院等;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加强系部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等,使学生耳濡目染优美的校园风光、浓郁的校园文化、规范有序的校园布局,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陶冶他们的情操,愉悦他们的心理,净化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热爱学校、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品质。
2.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系部特点、学生特点、时代特点、地域特点,积极举办知识讲座、文学沙龙等各种社团活动,使社团活动真正关注学生、贴近学生、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文明素质、文化修养得到提高,使学校的文明水平、文化品位得以提升,助推学生成人成才。
四、优化环境,共同创建和谐校园
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分别构成了环境这个隐性课程的有形部分和无形部分,都会对学生成长起到巨大的作用。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学风、健康的舆论氛围形成了学生成长的软环境,学生长期生活在信任、尊重、真诚之中,对学生知、情、意、行等方方面面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隐性课程中校园软环境的“无形”作用,优化校园环境,努力创建和谐校园。
1.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以自己的真知灼见、高尚师德、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要尊敬教师、亲近教师,听从教导,虚心求教,进而形成平等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学生之间,既要团结互助、以诚相待,又要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在集体生活学习中增强交往能力,学会待人处事;教师和家长之间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台,实现合作育人。
2.建就良好的校风学风。要加强学校校风、教风、学风等的内涵建设和学习,使广大师生员工了解学校的优良传统,增强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自尊、自强、自警、自励、自勉;要加强制度建设,以校规校纪促进校风学风;要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教育和养成教育,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训练,严格要求,点滴培养,反复强化,持之以恒,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持久动力;要树立榜样,加强引导,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形成教师严谨笃学、诲人不倦,学生勤学苦读、严肃活泼的校风学风。
3.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大学时期正是青年人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大学生精力旺盛,敢想敢干,但思想还不成熟,需要及时的引导和点拨。要通过校园广播、大屏幕、报纸、板报、标语和互联网等媒体,褒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要适应时代要求,密切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精心设计活动方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发挥社团活动的舆论导向作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五、涵养根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道德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沉淀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融化在人们的血液中,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性格、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个体发展的根基。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是潜在的、隐形的,又是深刻的、巨大的,是学校重要的隐性课程。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大力加强“做人”教育。传统教育要求学生从“做人”学起,进一步学做君子,学做圣人,止于至善。有鉴于当代社会孝道观念弱化、家庭失和问题突出的现状,更应该加强“孝悌”教育。百善孝为先,儒家提倡人的道德教育从“孝悌”开始,正是要通过以“孝悌”为本的道德教育改造人性中的邪恶,使人性得到升华,为家庭和美、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道德传统,如讲求仁爱、看重人伦,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做人谦让、为人诚信等珍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去努力学习,去勇敢继承,去变作自己的道德实践、精神追求、人生信仰和处事原则。
2.大力开展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整理和研究,特别是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现代创新研究。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全面整理、辩证分析,进而再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在此基础上,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百家讲台、经典诵读、古典名著选修、国学知识竞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会、切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从而促进其全面素质的提高。
六、苦练内功,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谈举止、精神风貌、内在气质、学识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杜威也认为,好的教师比特定的教学过程或技术都能更好地整合广义上的教育条件。教师本身就是最现实、最直接的隐性课程。通过师生共处,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投入、实践,将会取得比课堂、课本更为显著的效果。同时,隐性课程教育中教育内容的间接、暗含、内隐的独特呈现方式,既能使自己的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又对教育者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隐性课程教育的成败。
首先,制定进一步的倾斜政策,大力引进与培养优秀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师资问题;同时健全完善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多方面创造条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素质。要多渠道、多形式,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演讲会等多种活动,通过进修、访学、参加学术会议和教学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素养。
其次,强化师德,提升师风。师德乃是灵魂,师风关乎形象,要建章立制,通过对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各种先进的评选表彰和对各种违规违纪、有辱师风、损害师德行为的惩处,通过各项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落实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引领风尚,全面有效地提高师德师风水平。
综上所述,隐性课程教育和显性课程教育作为完整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变成畸形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培养出来的人也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因此,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包括隐性课程在内的完整的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谐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一家
- 别了,一个本该属于我的下午
- 电梯里的欢笑
- 阳光自述
- 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 说礼仪
- 童年趣事——落汤猫
- 爱是束缚吗
- 捉迷藏
- 小学的哈宝啊
- 游太极洞
- 发明新产品——时空穿梭机
- 爱的诺言
- 又一年的五月
- “大笨孬”——“演员风波”
- 墨西哥赤眼蜂及生物防治技术考察报告
- 西班牙、意大利南部柑橘考察报告
- 观念就是财富 思路决定出路——赴江西考察报告
- 欧洲有机农业考察报告
- 日本农业考察报告
- 荷兰农业信息考察报告
- 欧盟植物检疫隔离温室考察技术报告
- 第四期处级干部轮训班考察报告
- 博湖县人大随团赴内地省市考察报告
- 日本茶叶生产技术及管理考察报告
- 关于天产石猴孙悟空之考察报告
- 赴美农技推广培训考察情况报告
- 桂林工学院政工干部赴武汉高校考察报告
- 重庆市开县乡镇领导干部赴苏州学习考察报告
- 武昌区第八期中青干部岗位培训班外出考察报告
- 关于高职院校涉外法律职业教育分析
- 试析高职院学生顶岗实习中的法律关系
- 试析以社会化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职商培育
- 利益相关者组织:析高职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
- 试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 试论资源禀赋的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
- 试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性考核评价
- 简析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环境的优化
- 简论高职通识教育需厘清的几个问题
- 关于现代影像技术在《物流设施与设备》教学中的应用
- 关于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实践教学问题研究
- 关于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
- 试析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并举与融合
- 试析以“双证”实践“双核”融通提升就业竞争力
- 试论实训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 《月光曲》教学设计
-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 《月光曲》教学设计
- 《月光曲》教学设计
- 《月光曲》教学设计
-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 《月光曲》教学设计
- 《月光曲》教学设计
- 《月光曲》教学设计
- 《月光曲》教学设计
- 《月光曲》教学设计
-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 《月光曲》教学设计
- 《月光曲》教学设计
-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