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市场驱动的职业教育办学研究

试论市场驱动的职业教育办学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论市场驱动的职业教育办学研究

"

[论文摘要]通过对职业教育市场的界定,梳理我国职业教育建立市场机制的背景、市场驱动的作用原理,进而提出了职业教育在市场驱动下的办学策略,分析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过程也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促进劳动力供需的有效对接。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市场机制 办学策略 教学改革 教育质量

一、职业教育市场的内涵

所谓教育市场,即教育服务与教育需求的关系集合体。服务在经济学上是指一种特殊的劳动产品。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劳动提供服务的;服务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即是商品,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因此,教育市场不是建立在教育产业化背景下的概念范畴,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关系。职业教育市场是指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国家需求、社会需求、民众需求及其与国家和社会职业教育的供给关系。

二、面向市场发展职业教育的提出

2002年,职业教育市场机制这一提法首次出现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以下简称《决定》)中。《决定》指出,要“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在“强化市(地)级人民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时,明确提出“要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防止职业教育资源流失”。这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后,国家首次将“市场机制”引入职业教育领域。 可以看出,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引入市场机制,基本目的在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起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由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在于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职业教育吸引力。

三、运用市场机制指导职业教育运行

所谓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体制内的供需、价格、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及作用的机理。市场机制说明了经营者生产什么商品和提供什么服务取决于供求关系,说明了经营者如何生产取决于经营者之间的竞争,也说明了为谁生产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需求。也有研究者认为,市场机制是指构成市场机体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单纯的任何一种机制都不能等同于市场机制。可见,市场机制强调的是供需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有机统一。

职业教育尽管有其特殊属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同样通过供需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发挥作用,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供需均衡——推动学业与就业的对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节。职业教育从不被人们普遍认识和接受,到逐渐被社会接受和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主要也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从而对职业教育进行布局和政策引导。

国家和社会层面,进入新世纪以来,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新型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第二,适应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形势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规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第三,人们接受教育的需求,也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同样需要职业教育,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政策,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实施的主体层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职业教育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毕业生也面对社会选择,需要通过人才市场、企业招聘实现就业。因此,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对社会需求,面向市场,科学制订招生计划,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紧密和行业企业的联系,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

(二)价格机制——实施提升全民素质的免费职业教育

教育效益和价格,是一个具有争议的命题。职业教育市场的价格机制,由于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具有其特殊性。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包括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其提供的产品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准公共产品——教育,其所追求的不单纯是投入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溢出效益。在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的价格主要包括政府或教育举办者的教育投入和受教育者缴纳的学费两部分,产品的价值则反映在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和数量满足教育举办者教育投入的期望目标符合度及受教育者就业的质量与其就业期望的符合度。可以说,经济领域市场价格机制的核心因素是同等价值商品的价格,而教育领域市场价格机制的核心因素则是一定价格(教育投入和学费标准基本相当)下教育的价值。近年来,在人才市场上出现了职业学校生源短缺而技能型人才不足的矛盾,但上职业学校的学费比接受普通教育的学费偏高,如高职每个学生年收费5000元,而本科学生每年只收3500元,也就是说,人们在选择教育类型时更偏重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尽管2008年以来政府颁布实施了多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政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要切实解决我国人才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还需加大投入,继续扩大实施免费教育的范围,吸引更多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三)竞争机制——培育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在于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于提升职业院校办学的风险意识,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市场办学,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随着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院校办学自主化、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把职业院校推向了市场,催生了职业院校竞争;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投入,重点建设,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深化了职业院校竞争;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格局多元化,加剧了职业院校竞争。国家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要求行业企业办好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对非营利的民办职业学校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刺激公办职业院校的危机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职业院校的竞争。

四、市场驱动下职业教育办学策略

职业院校适应市场机制,是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更是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作为教育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即“供方”,应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强化主体意识,依法自主办学,强化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危机意识,开放办学,切实关注社会和市场需要,加强与“需方”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主动争取行业企业的全过程参与,探索“院校—行业企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定位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惯性,使得职业院校习惯于行政指令下的被动办学模式,自身的主体性较差。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院校应依法自主办学,面向社会需求,适应市场机制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立足自身的办学实际和特色,科学进行功能定位。在开展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开展社会服务,完善职业院校的办学功能。职业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布局。相关院校应积极探索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新形势,满足新农村社会管理与服务人才、农村经济发展经营与科技人才、现代农业科技和生产人才、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等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

开放办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职业院校办学的基本要求。多年来,职业院校招生存在着计划招生、指令性招生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不相适应的现象。如笔者就专业结构对秦皇岛市两所职教中心进行了调查,所调查的“两个县以葡萄酒、旅游、淀粉加工等为支柱产业,学校并未设置与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的相关专业,面向三产的商贸旅游类专业的比例还相对较低,2005年只占8.4%”。调查还反映出“4所县级职教中心都存在不管是否具备条件,均开设旅游、计算机、运输、服装、汽修、机电等热门专业的情况,各学校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特色意识、品牌意识比较淡薄”。职业学校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特别是专业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或审定。专业设置与布局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尤其是行业企业发展的职业(岗位)要求,通过前瞻性的研究预测,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淘汰或改造过时的陈旧专业,达到科学的专业布局,主动作为适应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 "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全方位开放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着眼点。所谓开放教改策略,是一个相对概念,指职业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面向社会需求、面向职业(岗位)要求、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 1.坚持开放的人才观——邀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案,规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标准和规格要求、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等,可以说是决定学生质量的“图纸”,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行业企业的专家从社会需求的人才标准角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工作,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明确专业的人才能力标准,设计教学环节,从相当程度上可以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坚持开放的课程观——按社会职业技能要求设置课程。课程(实习实训)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环节。多年来,由于我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还不是十分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特色并不十分明显。职业院校的课程(群)尚不能完全实现社会职业的技能要求。如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培养的人才难以胜任现代化集约经营、标准化生产的新型农业劳动的要求。在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紧跟社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按照职业的技能标准,科学灵活地设置课程。

3.坚持开放的教学观——按社会行业企业需求标准实施培养环节。第一,大师资观——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师傅兼职教学任务。学校应根据办学需要,视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师傅为师资的重要来源,聘请其参与执行教学任务,尤其是在技术性课程、实操性课程中,包括授课、实践和考核等教学环节。这样一来,学生所学即为社会现实需要和实际运用的技术技能,可以有效缩短毕业生与社会行业企业一线需求的距离,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大校园观——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一体化建设,延伸实践教学课堂。深化“校企合作”,开展模块化技能培养,把实践课堂转场到企业生产的现实环境中,把课堂延伸到社会企业,在社会生产一线、实践一线培养人才。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开展实训与就业基地一体化建设,增强学生的技能,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

第三,大质量观——社会化教学监控与学生学业评价。行业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根本标准。在科学设置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的质量监控和学生学业评价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开放办学、开门办学需要社会对教学进行监控和质量评价。职业院校应要求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环节,尤其是技能培养和训练的环节,以切实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高教育过程的社会衔接度。同时,按照社会行业企业生产的实景实操化要求,现场或模拟对学生进行现场考核,有效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的距离,确保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和月亮聊聊天
交通安全
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
在比赛中成长
紧张的十分钟
我的理想
家乡小镇
我爱画画
悠悠母校情
练毛笔字
宠物世界
秋游连续剧
看《鲁滨孙漂流记》观后感
无题
当官的烦恼
劳动局副局长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小学教师师德师风事迹材料
村党支部创先争优典型材料
铁路项目经理事迹材料
乘务长先进事迹材料
烟草公司销售部先进事迹材料
市审计局干部事迹材料
中铁总公司优秀青年项目经理事迹材料
学校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材料
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市政分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
农机局主任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集团公司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事迹材料
转业军人先进事迹
争做知识型职工标兵先进事迹
谈如何提高CPA审计质量
实质重于形式:一条容易引起审计失败的会计原则
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营销审计
分析邓小平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加强乡镇内审工作
弗莱的文化理论实践研究
大众文化的一般分析
把握“三个对于”搞好外资运用审计
论1931年荆江地区的赈务
读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体会
构筑乡镇审计工作发展平台
内部审计在管理中的使命
网络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技术
分析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的形成
企业偷漏增值税的审计切入点
读《老人与海》有感
读《老人与海》有感
《蜀道难》教学设想
《蜀道难》备课笔记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让不和谐奏出美丽音符──谈《老人与海》的课堂教学
《蜀道难》赏析
《送友人入蜀》解析
走出“围城”的李白──《蜀道难》教学资料
不落的太阳──读《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写作特点
李白与唐代诗歌精神特质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蜀道难》赏析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