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试析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

[论文摘要]当前推行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面临着种种困境: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单独招生选拔机制运行中的问题和管理体制中的权责划分。分析这些现实困境,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走出困境的路径,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合理建构和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考试制度 改革 困境 路径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现状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层次部分,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部分。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没有完全形成独立的体系,高职院校的生源入学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高考的选拔,即选拔普通中学的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二是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对口单招”,即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学生的招生考试,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一种有效手段。2007年以后,国家又试行高等职业教育单独招生考试,拓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化选拔机制。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高考的选拔仍然是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手段。然而,现行的高考制度偏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查,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的考核,这恰恰与高职院校要培养实践型技能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社会和职业教育研究者都呼吁改革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模式,寻求和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选拔方式,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诉求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面临的若干现实困境

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由理论文本和法律规定走向具体实践,在目前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探讨这些现实困境,是有效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一)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1.“唯学历、文凭至上”主流价值导向的束缚。近些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扶持,学生和家长已经开始转变观念,并不一味地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是转向更加注重技能和实用技术的掌握,更加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唯学历”的价值导向并没有完全消失,还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理念促使学生和家长第一选择是普通高校,认为只有在普通高校深造才是成才的“正道”,而报考高职院校多数情况下只是学生面对无学可上时无奈的选择,这种选择也造成了当前学生成绩差才上高职的现状,无形中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层次。因此,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唯学历、文凭至上”的价值取向导致职业教育处于边缘的地位,职业教育边缘性的地位又导致其服务功能和社会角色的弱化,使得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

2.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本身的不完善。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普职融通等方面存在与学生现有能力不适应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不足,而文化课和理论课教师授课注重的是知识的讲解和数理逻辑思维的培养。但是,文化知识和数理逻辑思维正是高职院校学生的薄弱环节,导致学生接受能力和教师教学的不适应。二是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几乎和普通高校无异,基本以学科型课程为主,即课程中理论学习占很大比重。虽然近年来一些示范性高职院校致力于开发和研究兼具学科和活动的项目课程,但是项目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需要高职院校具备较好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条件,因此,项目课程在目前实施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阻力。三是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教育系统间缺乏有效的融通,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学分不能互认,而职业教育系统几乎没有本科和更高层次院校,高职院校毕业生升学考试所选择的普通高校凸显专业理论知识,弱化实践技能,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继续深造的通道比较狭窄,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二)单独招生选拔机制运行中的问题 1.考试内容:理论多于技能。“考什么”是单独招生考试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单独招生方式出台的初衷就是想选拔“合适”的学生进入优质的高职院校学习,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个“合适”的标准更多是强调在入学考核时适应高职院校的特色,突出技能考核的重要性,为培养具备高水平的技能和较强专业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在现实的运行中,单独考试采取的是“3+1模式”,即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文化课,外加一门专业基础知识。文化课考试内容与普通高考区别不大,着重测试学生对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查。

2.考试方式:形式大于内容。“怎么考”是必须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单独招生考试的方式一般分笔试和专业面试两部分,笔试如上所述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面试着重考查的是学生报考专业的基本素质。但是,实际操作中面试的形式大于内容,让专业技能考核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大部分高职院校在面试时采用的是开放式问题和问答方式。虽然这样也能从某些方面考查学生的专业素养,但是对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考核较为缺乏,流于形式的考核并不能保证所选拔的学生真正适合未来专业的学习。与此同时,专业技能考核的标准和评价方法的制定与实施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内涵。

(三)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权责划分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一直是社会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各方的努力下,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政府和高校如何界定自己的角色,如何划分自己的权责范围,需要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1.政府的角色和权责划分。政府与高校之间行政隶属关系的变革虽有积极方向的变化,但是,政府与高校行政关系的解构和平等关系的建构更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顶层设计阶段,高校真正实现去行政化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在目前还是“应然大于实然”“口号大于行动”。高等职业教育同样分属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共性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实际运行中,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划分权责范围,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 "

2.高职院校的角色和权责划分。高职入学招生考试“如何具体实施”关系到学校在考试中的角色定位。单独招生方式赋予高职院校更多的自主权,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定位和特色,制定适合自己的选拔标准和录取办法。但是,自主招生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就拥有无限的自由权,赋予自主权不是放任高职院校完全自我操作。学校如何自我监督,增加自主招生过程中的透明度;如何接受外部监督,确保公平公正,保持单独招生机制的正常运行,是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

透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各种困境,我们可以发现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和制度外的约束因素才是导致这些困境的真正原因。改革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本身,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的“外部环境”,是引导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走出困境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关键在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落脚点在于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1.就外在环境而言,要想逐渐解构人们“唯学历至上”的价值取向,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提升自我的形象和“知名度”,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一是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参与的主体较多,表现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的一张“名片”,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试金石,也是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的有利契机。二是高等职业院校要开放办学。加强与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合作与交流,为志愿报考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家长提供深入高职院校的机会,让社会大众全面了解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培养模式,逐步消除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会。

2.就内在机制而言,高职院校要改革和创新培养模式,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第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培养合格和高素质的高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就必须建设足够数量、高质量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首先,健全和完善高职“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和制度。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以满足高职院校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其次,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开展工学合作、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实现企业和学校的优势互补。高职院校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校外轮训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到相关企业和部门进行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第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规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职业教育的目标、价值需要通过课程来体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要围绕课程展开。课程内容主要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组成,而技能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三要素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区别于其他种类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具备以下特点:首先,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设置要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具体而言,要改变以往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活动为中心的新的课程体系,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逻辑是学科的解构和活动的建构的统一。以活动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课程就是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突出技能培养的重要地位。其次,要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市场或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指导课程设计与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相适应。课程体现市场的需求,注重职业技术技能培养,推广高职毕业生“双证书”制度(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最后,要契合现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与时俱进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活力,因此,职业教育要面向新知识和新技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设计要体现时代性,吐故纳新,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知识和技术,及时吸纳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第三,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我国是普通高等学位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存的高等教育制度,但是,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内的高等职业教育只是专科层次,没有相应的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层次。因此,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是当前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尝试分成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实现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融通,确立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合作培养模式;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积累成功经验,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特点,设定评价和认定标准,鼓励满足条件的高职院校先行升格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院校,满足高职院校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需求,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形象,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优化单独招生选拔机制

高职单独招考是实现高职招生考试与普通高校本科考试分离的一次尝试和探索,分类考试、分开选拔打破了以往“用高考一把尺子丈量一切”的固有模式。但是,单独招生考试还处在初始运行阶段,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上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优化单独考试招生机制,建立和健全“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方法。一方面,在考试内容上,在原有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增加必要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知识测试的内容。另一方面,在考试方法上,强调专业面试中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考核。此外,面向中职学生的考试要体现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和贯通的有效性,规避中高职课程设置重复和教学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厘清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权责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和高校的关系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也要厘清教育管理体制中双方的权责。政府和高校逐步建立平等的关系,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就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来说,政府和高校要厘清各自的权责,明确各自的角色,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做好各自的“分内事”。省级政府负责宏观统筹、政策引导和外部监督;高校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招生政策和法规具体操作执行,自主招生,自主录取,选拔合适的人才。在自主招生过程中,高校有责任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及时公布招生录取信息,增加招生录取的透明度。

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关系到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走向,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因素有很多,需要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究。有鉴于此,要找到改革中的症结和关键,探索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选拔机制,建立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任重而道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昨天tomorrow
上海一日游
快乐
童年
我编的教科书
三“福”临门
假文盲
多姿多彩的课本
一根热狗
让生命笑得更灿烂
我的周末
高新技术与我
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只要你好”
试析对高职院校内部问责体系建设的思考
试析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就业力提升策略
试论校训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试析工学结合视角下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试析高职高等数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构
试析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简论CBE模式的高职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设计
试析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研究
试析行动导向教学在销售技能竞赛中的应用探索
试析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试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内涵和创新途径
试析和谐视野下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质量的策略研究
试析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试析“师徒结对、订单培养”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
怎样朗读新诗
《山中访友》教学札记
《秋天》有关资料
著名文艺理论家──何其芳
《秋天》词义辨析
14《秋天》教学设计
让你的课堂“亮”起来──《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那么一种氛围──读《秋天》
古诗词中的“秋”
何其芳的旧体诗
《秋天》的意境美
回忆何其芳同志
《山中访友》教学记
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