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进化教育论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浅论进化教育论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0

浅论进化教育论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

[论文摘要]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增强高职大学生社会竞争力,促进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有效策略。我国高职教育经过数年的发展,已从规模扩张阶段逐步进入内涵提升阶段,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比较落后。在对进化教育论进行深入学习与探究之后,文章指出进化教育论的核心理念,即自主成长、环境优化和多元融合,对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论文关键词]进化教育论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虽发展迅猛,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创业的物质与人文环境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笔者近几年接触到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涂宏斌教授提出的进化教育论,并见证了该理论应用于高职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从而得以对进化教育论进行深入地理解与探究。笔者认为,进化教育论的核心理念,即自主成长、环境优化和多元融合,对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一、进化教育论简述

所谓进化教育论,就是在教育过程这个系统中遵循进化规律,运用杂交优势原则,改善、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孕育学习主体(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学原理。进化教育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优化人的成长和人的认识发展。学习主体的自主成长和育人环境的决定性选择,构成了进化教育论对教育本质的描述,即教育的本质过程是:作为自组织系统的学习主体具有自主成长的潜能,在育人环境的选择下,使其自主成长的某些特质得以释放和保留,从而使学习主体的素质得以改变。进化教育论包含自主成长、环境优化和多元融合这三个核心观念。

1.自主成长从哲学意义上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学生的自主成长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效率。进化教育论认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该学会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不断自我进化、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与提高,既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由教育者进行诱导、帮助,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活动。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在学习、发展中变“被动”为“主动”。

2.环境优化是达尔文的环境决定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高等教育这个系统中,人才不是被机械地加工出来的,而是育人环境培育出来的。教育的大环境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构成的,教育的子环境主要指校园环境。办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

3.多元融合是把杂交优势原理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体现。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而言,多元融合是指教育的开放性,兼容并包,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以达到教育成功的目标。如教育投入的多元融合、教育模式的多元融合、教师队伍结构的多元融合等。

二、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明显高于本科院校,但很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创新创业不是高职生所为,他们只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足够了。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更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高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潜能。

2.缺乏有利的创新创业环境。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是指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教学物资设备和师资人才队伍;软件环境是指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因为缺乏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远远不够,物质设施不足,实训基地匮乏,创新创业导师稀少;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文化氛围。缺乏有利的创新创业环境,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3.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与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等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融合力度不够。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仅仅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发展模式相对比较单

一、封闭,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以及长远发展。因为和企业没有充分地融合,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在产学合作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大,优惠政策还不够完善。

三、进化教育论核心理念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1.尊重学生自主成长规律,树立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根据进化教育论,受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具备自主发展的本能。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优秀潜能。据研究发现,多数高职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潜能,这种潜能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创新创业的内在需求和个性品质。高职院校不能因为高职学生的入校门槛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而忽视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潜能。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其纳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完善的课程培养体系。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成长的规律,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高职院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担负起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2.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培育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进化教育论核心理念之一“环境优化”,指的是育人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学校要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宣传全民创新创业观念,使创新创业的思想深入人心。学校要引导各类社团组织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主题来开展活动。此外,加强对本校毕业生创业典型的宣传,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弘扬创业精神,形成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3.多元融合,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第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融合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单靠学校的一己之力是无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较为集中的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

第二,教师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根本。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集实践性、经验引导、专业知识传授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对师资水平的要求非常高。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经验相对薄弱,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元融合的教师队伍结构。除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让教师走进企业挂职锻炼,高职院校还可以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理论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能够担当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成功人士、管理人员等为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合作讲授一些创新创业课程,给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

第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创新创业意识贯穿到专业教育过程中,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强调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融合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努力推进。目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进化教育论原理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启发我们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进化教育论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实践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塘”老板
地球姑娘的治理方案
一张相片的故事
苹果王子历险记
爸爸夸奖我
扇子、电风扇、空调
小鸡
月亮和星星
菊花
可爱的小鸡
五味星期天
我最悲伤的一件事
小猴子学艺
2020年回乡记
在金星上的五星期
论传统翻译教学与翻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的利弊研究
谈物理教学创新
关于物理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论做好办公室事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与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浅析美术高考素描教学
浅论美国的社区学院
论加强监控机制 确保高校资金安全
试论综合大学医学检验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论独立学院教师压力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的探讨
摭谈语文课堂教学
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德育教育
浅析《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法
浅论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同步之问题及对策
了解时代背景 感受爱国情怀──《詹天佑》教学案例
《詹天佑》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及评价
《詹天佑》课堂实录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教学反思
程序导练,多法并举──《詹天佑》课堂教学评析
以玩激趣寓学于乐──《詹天佑》课堂教学评析
《詹天佑》教学后记
《詹天佑》教学案例及反思
《詹天佑》教学实录
多读疑自现,多读疑自消──《詹天佑》课堂教学评析
《詹天佑》教学后记
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詹天佑》教学案例
字里行间尽现爱国情──《詹天佑》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