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简论职业院校学生人格教育探析

简论职业院校学生人格教育探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08

简论职业院校学生人格教育探析

"

论文摘要:人格不仅是“成人“的基础,而且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职业院校学生家庭弱势特征明显,极易导致人格障碍,因此职业院校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由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所决定,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格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以突出职业实践特征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格教育阵地,建立健全外在与内在、课程教育与文化渗透、个体教育与团体教育相结合的人格教育方式方法体系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从而提升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新型高素质劳动者。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人格;自我教育

职校院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步入职业生涯,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因此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使广大的职校生成为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技能过硬、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有用人才,是当前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加强人格教育是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人格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

(一)人格是“成人”的基础

关于人格的定义,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说法,但在本质上基本是一致的。美国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C.W.Auport,1897-1967)认为,人格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 J.Eysenck,1917-1997)认为人格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aymond Bernard Cattell,1950-1998)认为人格乃是可以用来预测个人在一定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概而言之,人格包括了人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和意志系统,既属于心理学范畴,又具有教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 从上述人格的定义和健康人格的标准中可以看出,人格的本质实质上就是人的社会性。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往,也就谈不到人格,至少不是健全的人格。人格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成人化的过程,积极向上的环境有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会使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价值观与社会同步成长,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适应环境,成为一个成熟、乐观、自信、健康的人。因此,人格是长大“成人”的基础。

(二)人格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

我们知道,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奉献社会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的教育等。从这些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健康人格教育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离开健全的人格,其他的一切都必然成为空谈。

第一,健康人格是人的价值观形成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分裂的人格必然产生分裂的思想,影响一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

第二,健康人格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心理依据。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是正确的世界观的重要来源。但是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的心理基础,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很难发挥作用。“对牛弹琴”正是这种意思的最典型的表达。

第三,健康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重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不良的人格则很难形成良性的道德素质。或者说,人格状态是发散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只是相对的,且往往同时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就决定了良性人格养成的艰难性与长久性。"

二、职业院校学生人格问题分析

<>

(一)弱势的家庭背景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机会取决于自身的能力,但能力决不仅仅是内在的、自身的基础能力,更包含后天的、外在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等。已有相关研究证实,学生家庭背景的弱势地位,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职业院校学生家庭背景的弱势,容易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孤僻、自卑、厌学、偏执等人格缺陷。

(二)学生选择的被动性使职业院校学生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我们针对职业院校学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被动选择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占52.4%,主动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占47.6%。

表中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属于被动选择职业学校,江苏省高达65%。有观点认为,经济越发达,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就越旺盛,虽然调查数据支持和印证了这个观点,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广东,被动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达四成以上,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学生分流过程中缺乏主动权,大部分学生就读职业学校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无奈的选择,这种入学机会的不公平,极易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学生人格的分化甚至分裂。

(三)负面的心理感受容易导致学生的人格障碍

学生的心理感受既是人格形成的结果,又是人格形成的外在原因。心理感受与人格具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深入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内心感受,我们通过设计“是否乐意告诉别人自己就读职业学校”、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高达79.7%的学生认为自己存在学习困难。但是在“如果可以在升学和就业之间自由选择,你将如何选择”时,53.8%的学生愿意“升学”,29.9%的学生选择就业,另外还有16.3%的学生“不清楚”。

良好的心理是一个人幸福、健康的基础,不少职业学校学生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就读职业学校,不愿意与初中时的同学交往,说明学生内心不能接纳、认可自己。在当今这个“唯学历论”的时代,不少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追求较高的学历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不少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困难的情况下,还抱着强烈的升学欲望,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学生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与折磨。

总之,虽然我们总体上认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职业院校学生心理上的弱势表现,极易导致他们的人际障碍、适应性心理障碍、情感交往障碍、行为意志障碍等人格方面的问题,容易出现自卑、害羞、怯懦、懒散、偏狭、嫉妒、抑郁、焦虑、虚荣等的人格不足与缺陷,容易出现自我防御机制过强、缺乏勇气和信心、排斥心理与敌对情绪严重等问题。而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要提升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学生的人格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三、职业院校学生人格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教育的根本;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教育的理论根源。我们强调教育事业要“以人为本”,其完整内涵就是坚持“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职业院校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在管理中要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切勿发生“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教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尊重学生,遵循教育规律。人格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正确对待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变“统一标准”为“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格教育收到实效。

(二)建立全方位的人格教育阵地

职业院校具有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除了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之外,还具有更为丰富的课程和完善的实践环节。首先要发挥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主阵地作用,通过亲情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力戒假、大、空的说教,努力提升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其次可开设情绪训练、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文明礼仪教育等课程,实现健全人格教育的课程化、校本化。再次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各学科教学中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要作用。因为每一门学科都包含着健全人格教育的独特功能,要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人格的熏陶和训练。第四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这是职业院校人格教育的优势之一。因为实践教学接近生活、接近职业、接近社会,因此更有利于职业院校开展人格教育。

<>

(三)改革人格教育的方式方法

对青春期的学生而言,方式方法是决定教育成败和成效的重要因素。

第一,要实现学校外在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结合。灌输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因为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需要科学的理论做指导,而科学的理论不能自发产生,需要外部灌输。但外部灌输是社会教化的过程,这些理论要真正产生实效,必须经过主体的选择和确认,形成自我信念,内化为个人的品性特征。而主体的这种选择和确认,便是自我教育。人的自我教育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因为只有把知识、信念、理想等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求,才能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因此,灌输也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

第二,要实现课程教育与文化渗透相结合。职业院校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之外,要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渗透作用。一个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教育感染学生的有利因素,可以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学校的制度文化不仅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活动,而且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与人格教育更为接近,有利于形成群体心理和认同意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为学生锻炼自我、张扬个性、展示特长提供平台,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交流情感、提升素质的机会,在实践中得到人格教育。

第三,要实现个体教育与团体教育相结合。人格教育必须因人而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培育。因为个体教育易于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并发扬光大,又承认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而及时克服和改正,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概念。但是,健康人格的真正形成不仅仅是认同自己、接纳自己,更重要的还要有爱的能力、有归属感。而爱的能力和归属感来源于团体,团体蕴藏着大量健康人格的积极因素。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不论是从心理需要来看,还是从专业学习的特点来看,都更需要这种团体教育。人的社交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团体性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存在的前提。一个人生活在友爱的团体中,可以减少孤独和心灵上的痛苦,可以减少恐惧,宣泄自己的愤怒和不快乐的情绪,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可以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培育。而一个人缺少团体滋养则容易导致孤独、冷漠、怀疑、恐惧等负面心理。因此,个体教育与团体教育相结合是职业院校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必由之路。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爱我的家乡
师爱无声
共创绿色家园
下雪了
无题
致给表姐的一封信
黄山日出
我捡回了节约的美德
我想对你说
乘车趣闻
根的自述
我为自己而自豪
珍爱生命健康维护道路安全
读《长征》有感
20年后的村庄
妇联主席先进事迹材料
乡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先进事迹材料
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党建先进事迹典型材料
优秀小学班主任主要事迹
司法局主任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党支部创先争优事迹材料
市地方道路管理站站长先进事迹
农村农普指导员先进事迹材料
乡林业站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副总工程师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十佳政法女杰”先进事迹
法院政工科科长事迹材料
景区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十佳班主任事迹材料
论春秋战国时期妇女社会地位沦落的主要表现
论述卦象美学思想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及对策
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控制措施之我见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问题及对策
论重要性在审计过程中的运用
国有企业改革与审计监督
略论环境审计依据
论建立保险公司独立审计制度的必要性
高中学生词汇学习策略和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政府采购法》颁布后审计审点啥?
艾德礼工党政府国有化政策的终结
江泽民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民族性与后殖民分析
谈谈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制度
《老人与海》的震撼力
三读《老人与海》
难忘海明威
拜访海明威笔下的“老人”
《老人与海》为何长销
经历就是财富──读《老人与海》
永不屈服的硬汉子──《老人与海》导读
他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自杀探秘
谈谈《老人与海》中的死亡变形
硬汉海明威
大师的教诲,擦亮我们的双眼──评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精神力量
读《老人与海》有感
解读《老人与海》的象征蕴义
生命的大海──海明威《老人与海》导读
海明威是硬汉还是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