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试析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试析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

论文摘要:2010年起,上海市开始构建以专业为主线、相关专业对应中高职院校联合培养初中毕业生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两年多的实践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试点经验,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一模式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影响其实施有效性的四个核心因素,即专业的选择与确定、中高职院校协调机制的建立、培养方案和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以及教学团队的配备和培训。同时,为了促进这一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发展,应从长远角度分析其在将来一段时间可能遇到的诸如长学制下学生学习动力保持等问题,并从政策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

论文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思考

一、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简析

培养模式是根据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是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操作体系,具有实践可操作性。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与“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和“五年制高职”等在性质和内涵上有所不同。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计、课程设置等方面实现有机的衔接,使人才培养在路径上更为顺畅。“五年一贯制”和“五年制高职”在我国属于同一种培养模式的不同说法,是指在一所学校内把初中起点的学生经过五年一贯的培养,对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这种模式开始较早,在江苏等地开展较为成功。

而上海提出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是指上海市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中职与高职贯通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其内涵是对具有相同专业方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方案和师资管理等一体化设计,从而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学籍管理前三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后两年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完一年课程后进行甄别,不适合或不愿意继续在同一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从五年一贯制专业转入相近中职专业学习。对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

二、影响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有效性的核心因素

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内涵来看,笔者认为,影响这一模式实施有效性的核心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贯通培养的专业的选择与确定;第二,贯通培养的中高职院校之间协调机制的建立;第三,贯通培养的培养方案和课程的一体化设计;第四,贯通培养的教师团队及其素质。

(一)专业的选择与确定

从上述分析来看,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是以专业为主线,因此确定适合贯通培养的专业是决定这一培养模式实施有效性的首要环节。笔者认为,应该从市场调研、专业性质和专业定位三方面来选择与确定贯通培养的专业。首先,应该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业,要走访或调研相关行业、企业及其主管单位,充分关注相关行业、企业发展规划,并科学预测其5年之后的岗位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其次,要根据专业本身的性质是否适合贯通培养来确定专业,贯通培养的专业应该是行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熟练程度要求较高,社会需求量较大且需求较为稳定,适合中高职培养目标相互衔接贯通的专业[3];同时,也应该是对应中高职院校的核心专业或重点专业;专业岗位需要高职学历,适合从中职开始培养,对高中课程依赖性不强。最后,就是要看专业定位,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国家相关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要求,来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并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二)中高职院校的协调机制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相应专业对口合作、联合培养初中毕业生的一种培养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参与试点的院校的不同性质可以分为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行业集团化办学模式、区域集团化办学模式和自由组合模式等4种不同的形式。也就是说贯通培养的两个主体可以是中高职一体化办学院校,也可以是来自同一职业教育集团或同一区域职教集团内的中高职院校,还可以是中高职院校的自由组合。因此,两个不同的办学主体在实施这一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是否建立并落实了协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在机构设置方面,中高职院校之间务必要建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共同的领导机构,如“中高职贯通培养领导小组”或“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由中高职院校的院长和校长担任组长,由中高职院校的校级领导和相关专业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专门负责院校之间开展贯通培养模式的统筹协调工作。再往下一个层次,就是从专业教学业务的角度,建立教学指导和管理的共同机构,如“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或“中高职贯通培养教学管理协调小组”等,主要由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负责人、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负责人担任主任或组长,由从事试点专业教学和管理的相关教师担任成员,负责对专业教学和管理进行安排和指导。除此之外,还应该在中高职院校协调的过程中制定相关的文本制度并加以落实。如在校级领导层面,建立校级领导定期沟通协调制度;在专业带头人和项目负责人层面,建立工作小组例会制度,就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师资培养等工作开展研究。

<>

(三)培养方案和课程的一体化设计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推行以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其中涉及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关键要素,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在实施贯通培养之前,一定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国家相关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对中高职相关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整合教学内容,重新分配课时计划,重新设计课程教材。在专业课设计方面,要以职业能力模块化设计开发专业课程,重新梳理原有中高职的课程门类,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要突出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整合,按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并分段实施。前三年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把中高职阶段重复课程及教学内容删去;后两年则适当拓宽专业面,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设计实习。在公共基础课方面,也要按照一体化设计的思想,做好文化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德育课程等的中、高职层次的衔接,使学生能顺利实现中、高职层次学习的过渡,提高学习的效率。由于还没有统一开发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相关教材,目前大部分试点院校都是利用相关专业教师的力量自行开发相关校本教材用于教学。"

(四)教学团队的配备及其素质

师资队伍的能力与素质是确保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顺利运行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方案最终落实的保障条件之一。因此,中高职院校要加强贯通专业师资队伍的配备,按照优质教学资源配置原则,组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推进中高职贯通试点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应该以高职专业带头人为主体、中职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实现中高职师资的强强联合。

优秀师资和教学团队的配备是基础,中高职贯通师资的素质提升是关键。首先,要增强教师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理解,一定要明确贯通培养的核心理念,就是打破中高职分段对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明确自身的定位既非中职教师亦非高职教师,而是中高职贯通教师。其次,要增强教师对教育对象——中高职贯通学生的理解。目前,试点学生的学籍管理尚处于中职阶段,教师们如何看待这样一批处在高中年龄阶段的“准大学生”,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学习态度与能力等有恰当的把握。最后,教师必须转变原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专业技能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贯通培养的实践探索,边研究边实践,为试点工作总结经验。

三、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可能面临的问题

目前上海市构建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仅有两年多时间,参与试点工作的中高职院校在完善协调机制、一体化设计课程教材、配备教学团队、注重校企结合、加强学生管理等方面已经颇有成效,但是从这一培养模式的长远发展来看,笔者认为可能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亟待我们去探索并解决。

(一)长学制下学生动力的保持问题

根据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设计,招收的初中毕业生极有可能在同一个校区学习长达五年之久,因此,五年长学制下学习动力的保持是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首先,由于试点专业学生“准大学生”的身份以及他们前三年没有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可能会对个别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进而造成个别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其次,虽然从学籍管理角度划分了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个别试点专业的学生在五年时间要保持一成不变的学习环境的“新鲜感”和对专业学习的持续兴趣仍然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隐忧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贯通培养模式的生源综合素质确实比相应中职专业的学生高一大截,在前三年中职阶段的学习中,会否出现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被中职生同化的可能?因此,试点专业学生如何能一直坚持在学习、操行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中职相关专业甚至整个学校的学风、校风的良性发展也是试点工作中学生管理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课程教材的设计和实施问题

构建一体化的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原本分割的中高职课程体系,以一定的逻辑对中高职贯通需要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构。目前在没有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的情况下,试点院校主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依靠自身的教师力量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并依据课程标准开发符合本专业的教材。但是,这种各自为政的课程教材开发,耗费了职业院校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尤其在文化课方面。另外,从公共基础课角度而言,不同专业各自开发的不同教材可能会造成学习内容、进度和难度的不一致。由于学制从六年压缩到五年,公共基础课程的高中阶段和高职阶段的内容全部压缩到一至三个学年中,由于生源质量的差异,必然会有学生反映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难度大,难以跟上学习进度。由此设想,在实施过程中部分院校为解决这一问题,照顾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将课程难度降低,课程内容减少,则导致基础较好的学生反映所学内容过少,无法满足其未来生涯发展需要。

(三)社会考试制度的矛盾问题

为了确保中高职相关课程的衔接,并提高学习的效率,中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如英语课程设计时,有些学校从第四学期就从高中英语过渡到大学英语的学习,第六学期学生就要参加大学英语三级考试,第七学期参加CET-4级考试(其他课程也会碰到类似情况),但学生于第七学期(第四学年)才能注册到高职学籍,就会出现课程内容已符合要求、但学籍未达到规定而不能参加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矛盾。同样,计算机社会考试也存在课程教学与学籍要求不匹配的问题。

四、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实施的相关建议

在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核心因素和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笔者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一)统筹力量开发课程教材

基于不同专业之间公共文化课内容和要求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为了降低学校中高职贯通教材开发的成本,减少重复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避免不同专业的课程教材内容和难度不一,改变公共基础课教材开发的各自为政状态,提高公共基础课教材的质量,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一批课程专家、学科专家,由已经开发中高职贯通公共基础课教材的试点院校牵头,聚合三方力量,取长补短,根据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特点,结合当前试点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真正适合中高职贯通试点的高质量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在贯通培养模式推进的过程中全面推广并使用。

(二)划拨经费支持试点工作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需要大量成本投入,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也不例外。作为以专业为主线的中高职教育贯通,由于专业之间的独立性和不可比性,每个试点专业的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千差万别,难以统一开发一体化教材,因此,专业课的教材开发仍以中高职院校为主体。但是,课程教材开发的成本较高,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适当对试点专业进行专项经费支持,设置校本教材开发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的拨付一方面为学校能更好地开展试点工作提供物质基础,为师生创造更优质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另一方面能极大地提高试点院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使其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各项工作的探索之中,有效提升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三)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学习

针对可能遇到的部分院校的协调机制不够顺畅、教学管理规定不一致的情况,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试点专业的统筹指导。搭建市级试点工作交流平台,定期组织试点院校召开经验交流会、工作座谈会,定期发布工作简报,总结并宣传相关试点专业经验,共同研究推进试点工作的办法。另一方面,建议组织开展试点专业教师培训,以主题形式加强教师对试点工作精神的理解,推动他们将一体化设计的理念贯彻到课堂,就中高职贯通理念、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工作等模块进行专题培训。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组织市级试点专业教师教研活动,使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切磋交流,共同进步,以提高师资水平。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
练毛笔字
和月亮聊聊天
家乡小镇
看《鲁滨孙漂流记》观后感
我爱画画
紧张的十分钟
当官的烦恼
在比赛中成长
悠悠母校情
我的理想
交通安全
无题
宠物世界
秋游连续剧
学校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材料
乘务长先进事迹材料
争做知识型职工标兵先进事迹
劳动局副局长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烟草公司销售部先进事迹材料
市审计局干部事迹材料
集团公司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事迹材料
铁路项目经理事迹材料
小学教师师德师风事迹材料
市政分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
农机局主任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村党支部创先争优典型材料
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转业军人先进事迹
中铁总公司优秀青年项目经理事迹材料
谈如何提高CPA审计质量
网络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技术
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加强乡镇内审工作
把握“三个对于”搞好外资运用审计
实质重于形式:一条容易引起审计失败的会计原则
分析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的形成
构筑乡镇审计工作发展平台
论1931年荆江地区的赈务
内部审计在管理中的使命
读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体会
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营销审计
弗莱的文化理论实践研究
企业偷漏增值税的审计切入点
大众文化的一般分析
分析邓小平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让不和谐奏出美丽音符──谈《老人与海》的课堂教学
读《老人与海》有感
《送友人入蜀》解析
读《老人与海》有感
《蜀道难》教学设想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蜀道难》备课笔记
不落的太阳──读《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写作特点
李白与唐代诗歌精神特质
走出“围城”的李白──《蜀道难》教学资料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