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理想国》中的人性思想及教育内涵

试析《理想国》中的人性思想及教育内涵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28

试析《理想国》中的人性思想及教育内涵

"

论文摘要: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蕴含着丰富的、迄今仍熠熠发光的教育思想。柏拉图以“人性论”为前提,倡导建立一个等级分明、民主和谐的政治制度。他大力提倡教育,认为获得正义及善的美德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但教育是直接为所构建的国家服务的。柏拉图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教育只是初等教育,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城邦统治者——哲学王。《柏拉图》中追求美好生活,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德性的教育思想,在当今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论文关键词:柏拉图;人性论;教育思想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的著作,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全书共分十卷,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王应该为国家的统治者,倡导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以“正义”为主题,发展了苏格拉底关于人性中的德性思想,开启了西方史上人性“知、情、意”和价值“真、善、美”三分的先河,休谟和康德的哲学理论皆以此展开。在柏拉图的眼中,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理想国得以实现。因此卢梭认为《理想国》“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论著,而是迄今为止关于教育的最好论文”。

一、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理想国》人性和教育思考的影响

1.社会基础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正是雅典盛极而衰之时。为争夺希腊霸权,古希腊城邦国家雅典和斯巴达进行了长达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不但使雅典丧失了希腊霸权,而且使雅典的各种社会矛盾一触即发。战争使雅典的经济遭受巨大打击,失去了希腊世界的领导地位,国内民主制度遭到挑战,政权逐渐落到贵族手中,伦理道德观念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走向衰败。这使得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对城邦怀着极大责任感的思想家开始思考雅典的前途,他们设想组织一个理想的城邦,这个城邦是正义的、和谐的。

2.哲学基础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1)理念论。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与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结合起来,提出了“理念”论。他认为“理念”的知识是人的灵魂先天具有的真正知识,可知的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理念的派生物。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说”。柏拉图把可见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关系比作太阳与大地生物的关系,认为:“太阳不仅使看见的对象能被看见,并且还使它们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虽然太阳本身不是产生。”

(2)辩证法。黑格尔曾明确指出:“在古代,柏拉图被称为辩证法的发明者。就其指在柏拉图哲学中,辩证法第一次以自由的科学的形式,亦即以客观的形式出现而言,这话的确是对的。”柏拉图认为辩证法是指通过谈话展示思想之间的矛盾,然后加以分析和综合,进而求得真理的方法,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辩证法不是诡辩术,它是论证理念的重要手段。从《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可以看出辩证法是最高等级认识知识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和训练方法,通过辩证促使探索理念之间的关系、学会建构理念体系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及想象能力。

(3)认识论。认识论是柏拉图获取理念的方法。柏拉图的认识论包含三层含义:第一,理念不能依赖于人的直觉。他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在理念世界存在的本体,即“相”。“相”是沟通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第二,认识论要经历三个阶段。柏拉图认为最低等级的认识,它的心灵状态是想象,所以认识过程尚需继续深化,最后才能以理性思考获得善的理念。第三,认识理念是为了认识自己。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对外部世界及理念的认识才能使思想上升到一定高度。理念是先天的,即每个人天生就是拥有理念的,所以他认为,人们对理念的认识不是一种后天的积累的学习,而是对已经存有的理念的回忆,这个回忆的过程就是对外部世界认知的过程。所以柏拉图的认识论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论,通过回忆,进而认识自己,寻求善的理念。

正如波普尔所言,柏拉图的国家哲学最终“可以扩大为关于‘万物’的普遍哲学”。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从伦理道德出发,以追求善的理念为目标,追求人性和灵魂的完善。国家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没有对人及人性的深刻分析,政治便失去了正确的逻辑起点,因为社会是人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对人类社会的哲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就不可避免地要追溯到人性问题上。"

二、《理想国》中的人性观点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通过与他人的对话,探讨“什么是正义”及其柏拉图对“灵魂”的认识和反思。“灵魂”的解读和“正义”的剖析也是对“人性”诠释和展望。正如R. Waterfield 所言“柏拉图提请我们,在读这本书时,应当将他所建构的城邦的诸多特征作为理解我们自己内在心灵的地图或钥匙”,“个体内在的心灵世界是本书的关切之点。”

1.人的灵魂

古希腊的奥尔菲斯教派与毕达哥拉斯早已涉及到灵魂的问题,提出了灵魂不死与转世的思想,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继承与发挥了这一学说,在他看来灵魂是不能加以分解的,它是有生命的和自发性的,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理性的、纯粹的,因它有追求世界的欲望,而堕落到地上并被圈入于肉体中,因此注定要经过一个净化的过程,同时灵魂是会轮回转世的。灵魂的净化需要教育,柏拉图对灵魂进行了三重区分,称其为灵魂的三个等级,即理性、激情和欲望。在人的灵魂中,理性是是灵魂的本性,也是灵魂的最高原则,它与理念相通;激情是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则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灵魂脱离肉体,沉思美好的理念世界,乃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如果想让你的灵魂免于遭受俗世中那些欲望打扰,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摆正你的思想、你的立场,用美德来克服欲望,净化你的心灵。柏拉图关于灵魂的观点实质上是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探讨,是人们对自我精神世界的一种追求和探索。他强调理性对激情、欲望的控制和指导作用,并把这种作用作为德性形成的基础,从而确立了以理性灵魂为核心的人性论思想路线。灵魂的状况仍是国家的超政治基础。灵魂塑造着勇敢、智慧、节制、正义等一切美德。柏拉图的灵魂说使人类对美德的获得寻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他试图先通过达到对美德最本质的认识,以至于达到真善美的境界。灵魂说强调对人德性的教化,倡导人向善,希望通过改造人的灵魂的教育,使公民拥有理性的灵魂,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进而完成政治上的抱负,实现和谐的理想王国。

2.正义

“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在《理想国》中阐述了三种正义观,一是以色拉徐马库斯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他指出:强权就是正义,拥有权力的人就代表正义。不正义为善,正义为恶;不正义的人比正义的人更有利、快乐,最不正义的人是最快乐的人。二是克法洛斯开始认为“正义”即“讲真话”和“归还所应归还的债务”,但是到最后就不再坚持这个观点。三是苏格拉底对色拉徐马库斯和克法洛斯观点的反驳,认为正义是一种美德,是善的理念的体现,是人性追求的极致。

正义分为城邦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两者间是一种相互维系的关系。一个城邦由统治者、武士、劳动者三部分构成,统治者应该具备的德性是智慧,他们负责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分配,武士的德性是勇敢,他们保护城邦不被侵犯,维护城邦内部的秩序,劳动者的德性是节制,他们应懂得控制欲望,辛勤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三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尽其力,这个城邦就能实现正义。而个人的正义是指公民自身的品质,是智慧、勇敢、节制等德性的和谐统一。人们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通过人性的教化,进行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锻炼才能获得知识,从而拥有德性,这是实现个人的正义的过程。在人性修养中,只有达到个人正义才能实现城邦的正义。正义是一个人、一个国家所应具有的品质和美德。当时的雅典处于连年混战之中,柏拉图希望通过教育使公民学习正义,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的安邦,实现一个安定和谐的王国。

三、基于人性假设前提下的教育使命

从教育学的视角探讨人性问题,人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产物,教育对人性具有定向、引导、控制和改变的积极作用。教育的目的是净化公民的灵魂,养成正义的美德,引导他们获得知识,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德性。

1.教育回归人性

柏拉图的教育是古典的自由教育,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灵魂特性,以社会属性为本。柏拉图认为教育应适应天性,过度教育是有害的。尊重人的天赋禀性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教育。当今教育在学生选择专业上依旧以“物化”为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禀性,这种重功利的为学理念与柏拉图旨在发展人的理性、达到心灵和谐的理念相悖。因此,强调回归人性的教育是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知名教育学者科尔指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性的活动,它应当通过激发人的人性方式来培养人。”学校教育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不同类型、不同天分的人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在追求向善的路径中也表现出不同的效果。人性的完善既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产物,同时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2.教育要引导心灵的转向

教育引领心灵趋善在《理想国》中表现得十分明确。只有理智才可以指导灵魂,只有德性才可以教化心灵,它们相互协调才可以形成正义。在心灵和身体的教育方面要注意爱智和激情这两者的和谐与平衡。只重心灵的教育会使人过度软弱,只重身体的教育又会使人过度粗暴。

教育指引人们选择善的知识以及懂得将善运用于对大众的教化,用善的理念加强对公民的引导,使他们由此获得赋有正义、理性的美德。现在社会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功能的丧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化的失败,并由此致使民众对至善的背离,追逐利益和权欲。教化本质的揭示就是引导心灵的转向。教育的本性在于使人的灵魂变得完整,使人格得到完善,摆脱罪恶走向善。“正义是心灵的德性,邪恶是心灵的缺陷。”教育不只是教会人们知识,最主要的是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启示,引导灵魂走向理性,将人内在的“善”引导出来,获得美德。

而且教育只局限于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譬如,对幼儿提前进行教育,注重天赋的开发与挖掘,将会为学校教育的开展打下基础,只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培养还存在很大的局限,社会教育可以在时间、内容还有形式上进行补充。二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灵魂教育的目标。

今天的教育已显示出某种程度的浮躁与功利。《理想国》中追求美好生活、培养德性的教育思想,以净化灵魂为目标,培养身心和谐,使人趋于全面发展的善的教育,在当今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2009的第一场雪
让我头疼的一件事
我的爸爸
治好爸爸的坏脾气
白痴的一天
我想拥有一只小狗
快乐的元旦
辛苦的老师和妈妈
有雾
童话故事
小人果与小猴
我画的画
书包
吃饺子
迷人的田野
乡镇创先争优活动典型材料
地税局办税服务大厅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公司党员创先争优事迹
干部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材料
青年志愿者标兵优秀事迹
党员干部创先争优个人事迹
公安局分局户证中心优秀集体事迹材料
地税局办税服务大厅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党支部创先争优工作事迹
农村无职党员事迹材料
党组织创先争优个人事迹材料
电信系统事迹材料
关工委先进事迹材料
村委会主任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材料
县妇幼保健站站长创先争优典型事迹材料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文翻译以直译为好
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理论的构建
浅谈高职英语口语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浅谈跨文化背景下商业广告翻译赏析
浅谈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的模式
探析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因素
语文教师教学法重复语言的运用分析
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首先应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语文教学需要做好五个分层
浅谈从语言共性看英汉形容词词序的对比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功能及保障措施
语文对话教学要理性审视合理构建
探析计算机英语网络术语的隐喻性及隐喻翻译
昭君文化节纪念──明妃出塞
《杜甫诗三首》写作背景
《杜甫诗三首》学法指导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与杜甫
《登高》诗歌鉴赏
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
《登高》《秋兴八首》:在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之间
《杜甫诗三首》课文题解
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
《杜甫诗三首》写作特点
《杜甫诗三首》结构分析
《登高》的景象与情怀
重阳节的活动习俗
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浣花溪畔落沙鸥